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匈奴舉族西遷其實並不是懼怕漢朝的強悍武力,事情背後另有蹊蹺

匈奴舉族西遷其實並不是懼怕漢朝的強悍武力,事情背後另有蹊蹺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14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筑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冒頓單于時的匈奴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國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單于時期,國力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

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

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其實匈奴族被迫西遷並不完全是被漢朝的強悍武力打怕的,甚至懼怕漢朝只是一部分小因素。匈奴的衰落源於天氣,從小冰期時期的即將來臨,匈奴就爆發了大面積的牛羊死亡,牧民大量餓死,漢武帝能夠打敗匈奴也是沾了這方面很大光的。

到後來小冰期時代來臨,這個時期大概在西漢成帝建始四年(西元前29年)以後,中原的氣候逐漸變成寒冷乾旱,進入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小冰河期。在此六百餘年的小冰河期中,寒冷乾旱的氣候曾導致西漢和王莽的覆亡,東漢皇室的傾覆,五胡亂華和中華民族的向南大遷徙等等。可見歷史因這個長期的乾冷氣侯改變不少。因為延時過長,將分為四個階段來說明。

1、西漢末葉至東漢(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到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西元前29年至西元219年)。氣候較寒而乾旱,這兩百五十年間,史書上只有大寒大雪及大旱的紀錄,沒有冬無雪,冬暖無冰的記載。可見當時氣候寒旱之甚。

2、三國時代(魏文帝黃初元年至陳留王咸熙元年,西元220--264年)旱霜連年。三國時代不但氣候非常寒冷,而且旱災也相當嚴重。

3、晉代(晉武帝秦始元年--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56年--西元420年)。

4、南北朝及隋初(劉宋武帝永初元年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西元420年-西元600年)。

匈奴就是滅亡於第一階段,在那個時期,每到冬天,對匈奴人來說就是災難,那個時期匈奴死了太多人,很多都沒是死於戰爭,而是死於天氣環境。被迫西遷尋找溫暖的地方也許才是匈奴西遷的主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來歷史很好看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做過的最賠本的買賣,後來差點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揭秘發現二戰其實是可以提前結束的,可悲盟軍竟遇到了詭異事件

TAG:原來歷史很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