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醫讀書筆記

行醫讀書筆記

附子薤白湯(冠心病——陽虛氣滯,血瘀不行):全瓜蔞9克,薤白9克,桂枝6克,丹參9克,當歸6克,附片3克,孩兒參9克(童參、太子參)、五味子6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紅宣湯(肺癰——清熱解毒,化痰祛瘀):炙麻黃6克,杏仁9克,蘆根1枝,桃仁12克,冬瓜子12克,薏苡仁30克,魚腥草18克,開金鎖30克(金蕎麥),生石膏30克,桔梗6克,紅藤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茵陳瞿芪湯:茵陳60克,蒲公英30克,金銀花30克,瞿麥12克,藿香15克,川黃連4.5克,當歸12克,香附10克,鬱金10克,澤蘭10克,生黃芪15克焦白朮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杏仁10克,六一散12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主治中毒性肝炎伴肝功能異常(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濕)。

鱉甲煎丸:鱉甲炙十二分(90克),烏扇燒三分(22.5克),桂枝三分(22.5克),黃芩三分(22.5克) ,柴胡六分(45克), 鼠婦熬三分(22.5克),乾薑三分(22.5克),大黃三分(22.5克),芍藥五分(37克),葶藶熬一分(7.5克),石韋去毛三分(22.5克),厚朴三分(22.5克),牡丹去心五分(37克),瞿麥二分(15克),紫葳三分(22.5克),半夏一分(7.5克),參一分(7.5克),廑蟲熬五分(37克),阿膠炙三分(22.5克),蜂窠炙四分(30克),赤硝十二分(90克),蜣螂熬六分(45克),桃仁二分(15克),具有行氣活血,祛濕化痰,軟堅消癥。主治瘧母,以及各種癥積。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痞硬成塊。或晥腹癥積,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飲食減少,時有寒熱,或女子月經閉止等。《 醫方考》:「方中灰酒,能消萬物,蓋灰從火化也;漬之以酒,取其善行;鱉甲、鼠婦、(庶蟲)蟲、蜣螂、蜂窠皆善攻結而有小毒,以其為血氣之屬,用之以攻血氣之凝結,同氣相求,功成易易耳;柴胡、厚朴、半夏散結氣;桂枝、丹皮、桃仁破滯血;水谷之氣結,則大黃、葶藶、石葦、瞿麥可以平之;寒熱之氣交,則乾薑、黃芩可以調之。人蔘者,以固元於克伐之湯;阿膠、芍藥以養陰於峻厲之隊也。烏扇、赤消、紫葳攻頑散結。」《古方選注》:「本方都用異類靈動之物,若水陸,若飛潛,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備焉。但恐諸蟲擾亂神明,取鱉甲為君守之,其泄厥陰破症瘕之功,有非草木所能比者。阿膠達表熄風,鱉甲入里守神,蜣螂動而性升,蜂房毒可引下,(庶蟲)蟲破血,鼠婦走氣,葶藶泄氣閉,大黃泄血閉,赤消軟堅,桃仁破結,烏扇降厥陰相火,紫葳破厥陰血結,乾薑和陽退寒,黃芩和陰退熱,和表裡則有柴胡、桂枝,調營衛則有人蔘、白芍,厚朴達原劫去其邪,丹皮入陰提出其熱,石葦開上焦之水,瞿麥滌下焦之水,半夏和胃而通陰陽,灶灰性溫走氣,清酒性暖走血。統而論之,不越厥陰、陽明二經之葯,故久瘧邪去營衛而著臟腑者,即非瘧母亦可藉以截之。《金匱》惟此丸及薯芋丸藥品最多,皆治正虛邪著久而不去之病,非彙集氣血之葯 攻補兼施未易奏功也。」

通任種子湯:香附9克,丹參30克,赤白芍各9克,桃仁9克,連翹12克,小茴香6克,當歸12克,川芎9克,延胡索15克,莪術9克,皂角刺9克,穿山甲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具有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效。主治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產後缺乳:黃芪10克,懷山藥15克,通草2克,煲豬手250克。

產後回乳:山楂10克,神曲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經期保健方:經前可用當歸6克,紅棗10枚泡水飲用;經後可用紅棗10枚,槐花10克,桂圓肉6克,泡飲。

產後多汗:人蔘6克,黃芪10克,麥冬6克,五味子3克,珍珠母10克,煲排骨250克或雞肉250克。

產後大便難:松子仁10克(打碎),柏子仁10克(打碎),煲豬肉250克。

止血湯(崩漏):黃芪、党參、白朮、白芍、熟地黃、大小薊、茜草、蒲黃、草河車、益母草、馬齒莧、枳殼,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宮血飲:川續斷、山茱萸、補骨脂、海螵蛸、党參、白朮、茜草、蒲黃、三七、白花蛇舌草、甘草,日一劑,早晚溫服。

子宮內膜異位症解毒化濁,祛瘀散結。①解毒熱:金銀花、野菊花、魚腥草、萹蓄②化濕濁:土茯苓、川貝母、茵陳、炒薏苡仁③祛瘀滯:茜草、益母草、赤芍、三七粉④散結聚:生牡蠣、夏枯草、連翹、穿山甲。

石英毓麟湯(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紫石英15—30克,淫羊藿15—30克,蜀椒1.5克,菟絲子9克,肉桂6克,續斷15克,川芎6克,當歸12—15克,白芍9克,枸杞子9克,赤芍9克,川牛膝15克,香附9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具有溫補腎陽,調經助孕。連服3天停葯1一天,至BBT升高3天停葯。

種子轉陽湯(四新毓麟湯,免疫性不孕):紫石英15克,党參15克,續斷15克,黃芩9克,淫羊藿15克,徐長卿9克,菟絲子9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朮9克,茯苓9克,熟地12克,蜀椒1.5克,鹿角霜6克,川芎6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戊戌年,戌癸化火,屬歲火太過之年。火盛乘金,熱病傷肺,肺與大腸相表裡,移熱大腸;且心火過盛,易發瘍瘡。

全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屬寒濕之年。

年運與歲氣,一為火太過,一為寒濕,氣候表現必然是:時為火燥,時為寒濕來複,寒熱往來,燥濕交替,但以熱為主,發病以熱郁為重。太陽寒水司天,注意用寒遠寒,故葯食戒過寒;太陰濕土在泉,葯食需顧護脾氣,少滋膩,慎溫熱。

初之氣(大寒至春分前,1月20日至3月21日)

主氣厥陰風木,客氣少陽相火。「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風火相加,天氣提前轉暖,體內鬱熱難發,且忽冷忽熱,應特別注意預防流感。幼兒稚陽,應備紫雪丹,以防高熱。

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前,3月22日至5月21日)

主氣少陰君火,客氣陽明燥金。春行秋令,「大涼反至,民乃慘,草乃遇寒,火氣遂抑,民病氣鬱中滿,寒乃始。」此時應熱而反涼,天氣乾冷的倒春寒,要特別注意保暖。肺多見寒熱證,或因感觸寒涼而清涕咳嗽,或因心病傳肺、火勝克金而生肺熱。如有熱象,葯食注意多服甘寒,潤肺清火食物,少吃羊肉等熱性食物。

三之氣(小滿至大暑前,5月22日至7月23日)

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寒氣行,雨乃降」,寒濕來複,天氣該熱不熱,多雨偏涼,「民病寒,反熱中」,人體則常表現為寒郁於表、熱結於里。此時易發作心系疾病,平素氣虛血瘀、氣滯血瘀者尤須謹慎。

四之氣(大暑至秋分前,7月24日至9月23日)

主氣太陰濕土,客氣厥陰風木。「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濕氣重、肝氣旺,均易傷脾氣,脾主四肢肌肉,脾氣傷則易發痿症。

五之氣(秋分至小雪前,9月24日至11月22日)

主氣陽明燥金,客氣少陰君火。這是一個晴朗清爽溫煦舒適的秋天。因此,在享受暖秋舒適之餘,需注意兩點:第一,保持情志舒暢,避免因木火刑金、肝肺失調導致肺系疾病。第二,天氣溫和,可適度旅行玩耍,舒暢心情,但切忌過度勞累、過食寒涼。應遵秋收之令,收斂神氣,使志安寧。因為六之氣寒濕頗重,此時若耗散過度、神氣不安、身體憊怠,即是下一氣時致病之因。

終之氣(小雪至大寒前,11月23日至來年1月20日)

主氣太陽寒水,客氣太陰濕土。「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是一個濕冷的寒冬,適宜冬藏,應提早進補。

養生提示:上半年以苦溫為主,苦入心堅腎,溫散寒化瘀。下半年以甘溫為主,甘能補脾,溫能化濕。 平素氣滯血瘀者,宜常服三七粉,以其苦溫,祛瘀生新,流通血脈。 平素脾腎陽虛者,可以花椒水浸足,或灸足三里,或每睡前以勞宮擦熱湧泉,均為溫養脾腎陽氣良法。 平素肺氣虛者,宜常服山藥滋益脾氣。

全年儘管寒熱反覆,春天要防流感,但總是化成之年,糧食豐收,只要順應氣候變化,調整飲食、著裝和安排起居、出行,就是一個健康平安之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玉龍醫論 的精彩文章:

保胃,健康過春節!

TAG:張玉龍醫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