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胡抗美書法作品集評

胡抗美書法作品集評

胡抗美書法作品集評

楊吉平(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前人有三十不學藝之說(一說四十不學藝),但胡抗美先生的橫空出世似乎打破了這個定律。在筆者的印象中,胡抗美的成名屬於忽如一夜春風來的類型,相信有這種感覺的大概不只是筆者一個人。

全國第七屆中青展舉辦於1997年,出生於抗美援朝時期的胡抗美先生當時應該是45歲,此前的全國第五屆中青展胡抗美也過了40歲,所以說胡先生打破了古人的定律。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圖1)的取法一望而知,學的是王鐸。作品用筆很流暢,但運筆卻明顯收得很緊,單字的大小也非常平均,字形有個別傾斜的,但卻仍然給人以平正呆板的感覺,作品整體給人的感覺是一幅平平之作。其中的個別字結構也不太準確,如「誰」的右旁「隹」字好像多寫了一橫或兩行;「臨」字左偏旁「臣」部也多繞出一筆;「懷」字右端多出一橫;落款中「盛夏」的「夏」,草書寫法的上部(圖片看不太清)應是一點,但作者隱約寫了兩個點(如是行書另當別論)等。這些問題顯然是缺乏專業訓練的必然結果。

相對而言,胡抗美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2)的線條質量則大幅度提高,蒼勁、老辣、富有質感;墨色濃枯變化也非常豐富,節奏感極強;章法則奇異跌宕,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很大,字法也沒有先前那麼多錯誤。但仔細審視,其取法似乎過於雜亂。纖細的線條有日本「女手」假名書法的特點,許多方筆硬折的寫法則有時下流行書法的痕迹,個別結字則有旭、素的模樣……但總體而言,取法今人者多,法乳古人者少,此則犯了取法乎下的忌諱。作品中有三處塗改,「彩虹」二字塗改一次,「樓上」二字塗改兩次,這不知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確實寫錯了?如是無意,則有些說不過去!這又不是作者自己的詩稿,而是大名鼎鼎的李白的代表作,這樣的詩還至於抄錯嗎?如是有意則大可不必。做形式在當代書法創作中是允許的,但將作品做到這種程度就是造作了,也就是做過了,不足取。而且這種塗抹,暴露了作者楷書功底的缺陷,在「彩虹」二字塗改之後,作者又用小楷補書了這兩個字,看上去很不舒服,問題出在點畫的使用和結構方法的常識性原則上。「彩」字的「采」的「木」字下邊一般寫作撇和右點,胡先生寫作兩點;「虹」字的「蟲」旁中的下提距離上面的「口」框也過遠,「工」的上下兩橫應是上短下長,而這兩個橫的長短几乎相同。蘇軾嘗言:「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以此語觀照胡抗美先生的草書作品,其問題是不言自明的。

好在除了古人三十不學藝的說法,尚有啟功先生「書法不需要童子功」之說,所以,已成為「三覺翁」的胡先生不妨回味一下古人的另外一句話:「何不炳燭乎?」

圖1 胡抗美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 (1997年)

周德聰(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胡抗美先生在中國書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他不是改革開放之後出道較早的一撥書家,也不是書法漸熱之後高校科班出身的一員,我理解,他應是對書法痴迷有年,蟄伏書齋,讀書研習,臨摹經典,待有了創作衝動之後,參加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並一發不可收拾的爆發力極強的書家。

他與許多書法愛好者一樣,是在「書法熱」中憑著自己的天賦與才情,逐漸顯現其書法的力量來,由最初的閉門臨摹,到依傍歷史上某一書家或流派風格,創作出「從何而來」的書法作品;再到廣泛研習,從書史、書論、書理、書道中悟其書法的本真,並由此與藝術諸門類的通會,從而走向書法最高境界的探索——狂草。

胡抗美全國第七屆中青展的作品,明顯地表現出師法米芾與王鐸,尤其是覺斯鬱勃頓挫的用筆、奇正開合的結字與跌宕起伏的行氣,在他的作品中都存有模仿的留痕及審慎表達的軌跡,這與他生長於襄陽不無關係,從小耳濡目染米公祠內的碑刻及地接河南受其「中原書風」(一定意義上是「王鐸書風」)的影響。

河南「中原書風」的形成與王鐸有著必然的聯繫,群體的取法對象與共同的審美追求,勢必在筆墨語言上內化為一種風氣,隨著「中原書風」的晉京展,其流風迅速波及國中,一時間內王鐸也「熱」了起來,以王鐸為研究對象者有之,臨摹王鐸經典、取法王鐸精神者有之,胡抗美全國第七屆中青展的作品便誕生於這一背景之下,並留下了這一時期特有的印痕。由於此時的抗美先生對王鐸的認知與書技的手段,或處於並不深入的階段,故他選用了一條窄長的幅式,正文只用了兩行來表現,這樣也許就避免了多行處理起來矛盾難以協調的尷尬。從筆勢、字勢兩個方面考察,似乎對王鐸的奇正交互、順逆承續的理解過於簡單,以至在自己的筆下簡化了許多耐人耽玩的東西。

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中,作者不再以皈依某家為能,而是在廣泛披覽與臨習前賢狂草大師的作品後,借用繪畫虛實與層次感的構圖、尺牘稿書的塗改符號,在一種酒神精神的催化下,由忘情進入忘我的境界。雖然書寫的依然是李白的詩,但僅僅是對文辭的「拿來」,用書法特有的線條及漢字特有的空間,將莫可名狀的意緒統攝於毫端,來完成一件屬於自己心像的圖式——濃枯交替、疾澀互參的線流,奇正相生、大小無拘的空間,參差錯落、疏密掩映的章法,深淺互移、朦朧幻化的意象,交織成「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樂章。這不能不說是膽識與才情的彰顯與流露!

胡抗美先生對書法的理解和他對狂草的探索,既保存在他的創作圖式中,也留存在他的諸多論文里,相信讀者自有會心。

當代書法在一定意義上,還缺乏「創新」精神,需要一批有識之士為之傾力。但創新的「邊界」何在?「度」又在哪裡?仍需廣大書人們深思。

圖2 胡抗美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 (2017年)

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從全國第七屆中青展行書作品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草書作品,胡抗美先生幾乎是重起爐灶,不論其字法、章法還是筆法的取捨都是一個脫胎換骨的巨變,全國第七屆中青展行書作品像一位位列松如翠的君子,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草書作品像一群在草書原野上狂奔的駿馬!

筆者把胡抗美先生的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請許多書法人看後,幾乎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這是寫的什麼?」甚至有人直言:「丑書!」只有個別的書家投以驚奇的目光並連聲叫好!但問其哪裡好,又往往是一臉茫然。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筆者在《書法勢》中寫道:「書法發展趨勢的另一個方向是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主觀認識水平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對本來是雅的作品認為是雅的,對本來是俗的作品認為是俗的,這是認知層面上的高水平,反之,對本來是雅的作品認為是俗的,對本來是俗的作品認為是雅的,這是認知層面上的低水平。這種發展趨勢是人們的學識、閱歷不斷增長後的主客觀要求。」也就是說,作品一旦寫就,它是雅或俗已不能改變。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就如賈平凹筆下那塊「不屈於誤解的寂寞的生存的偉大」的「丑石」。

另一方面,就是時下人們困惑的書法評判標準問題。實際上,我們的先人早已給予了評判的標準,筆者在《書法勢》中總結道:書法出於自然,書法中的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自然也必須符合自然的陰陽法則。自然的陰陽法則就是:自然界中,在陰陽對立、陰陽互根理論基礎上,通過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達到陰平陽秘的法則。陰平陽秘不同於簡單的陰陽平衡,是指動態的、不均勻的平衡。這裡給出了判斷書法作品成功與否的標準:凡是符合陰陽法則的書法就是成功的好作品;凡是不符合陰陽法則的書法就不是成功的作品。

「陰陽既生,形勢出矣」,可見陰陽變化是產生「勢」的原因。作為書法作品來講,書法中的陰陽關係形成的勢就是書法勢,包括章法勢、字法勢、筆法勢。這三種勢由布勢(取勢)、攻勢、收勢等過程形成。布勢、攻勢、收勢所應用的「工具」是對章法勢、字法勢、筆法勢的形成發揮作用的因素即勢因素。筆法勢因素有裹鋒、切筆、頓筆、提按等;字法勢因素有粗細、濃淡、長短、方圓等,從而形成結體的鬆緊關係;章法勢有筆法勢、字法勢、行勢、陣勢等。這些勢因素就像體檢表中的體檢項目,如果合格了,那麼就說明書法「身體狀況」是好的。

胡抗美先生全國第七屆中青展行書作品在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方面的特點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不再作深入分析,下面重點分析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

筆法勢方面,胡抗美先生在此幅作品中用了豐富的筆法,如「如畫」中應用了折筆、頓筆、切筆的起筆筆法勢因素;「寒」的寶蓋的起筆應用了兩次筆法勢因素;「晚」的收筆應用了散筆筆法勢因素;「里」的收筆應用了中位露鋒筆法勢因素;「柚」的收筆應用了上位露鋒筆法勢因素;提按筆法、遲澀筆法勢因素等。這些筆法勢因素胡抗美先生運用自如,胸有成竹。

字法勢方面,上緊下松字法勢有「畫」「里」「鏡」「寒」「水」「雙」「臨」「懷」「空」;上松下緊字法勢有「晴」「落」「梧」「公」;左緊右松字法勢有「煙」「秋」「樓」「橋」「風」;左松右緊字法勢有「山」「晚」「柚」「北」「晴」;上下緊中間松字法勢有「城」「秋」「橘」「橋」;上下松中間緊字法勢有「望」「老」「如」「桐」。結字的變化豐富,體現出了胡抗美先生非凡的結字能力。

章法方面,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有這樣幾個方面需要解讀:

1.借鑒了古代書儀平闕之式的章法勢因素。《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凡上表、疏、箋、啟及判、策、文章,如平闕之式(平式:當行文遇到位尊名字及其行為動詞時,另起行頂格而寫。闕式: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當行文遇到位尊名字及其行為動詞時,需要向下空一至三個字格後再寫,字體變大,以示尊重;二是當行文遇到位卑名字及其行為動詞等時,需要空格或者不空格直接側書,字體變小,以示位卑)。」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開篇闕式處理;「梧桐」下面、「樓上」下面平式處理,作品右上和左下氣口形成了呼應。2.作品中有意識地應用了「上開下合」「上合下開」「粘行」等章法勢因素,使得作品行與行之間開合有度。3.作品穿插應用了橫向取法結字(如「江、山、梧」等)、縱向取法結字(如「里、雙、寒」等)、正方形結字(如「晚、明、橋」等),從而避免了直縫的章法病出現。4.字體大小、墨色濃淡、線條粗細、行筆遲澀迅疾等章法勢因素的和諧應用,使得整幅作品像氣勢雄壯、四蹄生風的駿馬群奔騰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而領頭馬依然清晰可辨。5.作品的滿幅裝裱,張力十足,像馬群跑出了天際。

從傳承方面,我們有理由相信胡抗美先生從晉人王薈《癤腫帖》《翁尊體帖》,王羲之《初月帖》,日本三筆(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勢)三跡(小野道風、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草書作品中吸收了豐沛的營養而形成了現在的風格。同時也借鑒了《祭侄稿》《蘭亭序》等古代手札的處理方式,如字體的塗蓋、楷書的添補等等,但這些處理方式應用在像四屆青年展這樣的草書作品中,似乎又像萬馬奔騰的馬群中出現了狀況:有的馬失蹄,有的馬下崽。

張海先生說:「胡抗美先生是一個修養比較全面的學者型書法家。他勤于思考,筆耕不輟,撰寫了近百萬字的理論文章,深入探討『古代書論的美學基礎』『書法的情感與形式』等一系列理論命題;在書法創作中,他以狂草作為審美追求,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個人風格。」從以上對胡抗美先生的全國第四屆青年展草書作品的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的分析中,筆者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些。

從全國第七屆中青展行書作品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草書作品,人們驚喜地看到了胡抗美先生的膽量、氣魄、當擔!雖然人們在驚嘆的同時也聽到了尖叫甚至謾罵,但胡抗美先生像賈平凹筆下的丑石屹立在世人的面前,更像時代的領頭馬沿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在草書原野上狂奔!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井上有一:靈丹抑或是毒藥■王 健
「嶺」「領」之爭,談談我的淺見■趙 熊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