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全球首次5G毫米波外場驗證成功 揭示創新網路規劃重要性

全球首次5G毫米波外場驗證成功 揭示創新網路規劃重要性

2018年2月德國電信與華為合作完成全球首次5G高範圍毫米波多網路驗證,主要使用73GHz(E-band)頻段,並於德國電信波恩(Bonn)園區建置多種場景應用,包括毫米波於室外和室內部署之性能及傳播驗證。E-band為66~76GHz,為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後審議24GHz和86GHz間頻率的一部分。

毫米波為5G無線通訊發展之關鍵因素

在傳輸速率上5G比4G快10倍以上,為提升無線傳輸速率除提升頻譜利用率外,就是增加頻譜頻寬,相較於提高頻譜利用率,透過增加頻譜頻寬是較直接方式,目前5GHz以下頻段已很擁擠,為尋找新的頻譜資源,各大業者開始邁向使用毫米波技術。

毫米波技術可滿足行動性需求與實現廣域覆蓋,為5G關鍵技術之一,不過毫米波有較高之傳播損耗,限制其覆蓋能力,發展上是一大挑戰,若同時考量定向窄波束將使行動終端的波束追蹤更不容易。

目前毫米波主要頻段介於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電磁波,由於在微波與遠紅外線間,因此兼具兩種波譜特色,向高頻微波延伸和低頻光波發展。

作為5G接入網路的一部分,目前毫米波技術部署方案包括固定無線接入(Fixed-Wireless-Access,FWA)、室內/室外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接入,例如熱點(Hot Spots)、智慧辦公(Smart Offices)等及回程小型基地台(Backhaul for Small Cells)。

此次毫米波試驗,揭示創新網路規劃之重要性

3D沉浸式(3D Immersive)應用、行動雲業務、遊戲及社群網路應用皆為創新性服務,需要更大承載容量和更高傳輸速率,其中更高範圍的毫米波頻譜相關技術運用,可提供5G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業務超高速率之使用者體驗,此次全球首次5G毫米波外場驗證的成功,帶給5G毫米波應用新契機。

eMBB業務除符合系統容量提升需求外,另要滿足更高使用者峰值速率要求(最高10Gbps),鑒於更高頻段擁有更多可用頻譜,使用毫米波技術的確是最佳方法。

這次試驗演示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功能,透過先進天線技術和自適應波束成形(Adaptive Beamforming)和波束追蹤(Beam Tracking)技術,實現1GHz頻寬內固定和移動場景之兆級傳輸速度,包括在視線(Iine-of-Sight,LOS)和近/非視線(near/Non-line-of-sight,n/NLOS)條件之環境,而試驗過程中亦評估玻璃穿透損耗,樹木及辦公大樓之穿透損耗測算。

頻譜是無線通訊技術資源。全球5G先發頻段是C-band(頻譜範圍為3.3GHz~4.2GHz,4.4GHz~5.0GHz)和毫米波頻段26GHz/28GHz/39GHz。其中在5G毫米波頻率規劃方面,美國於2016年率先規劃27.5~28.35GHz、37~40GHz和64~71GHz,並進一步於2017年底追加規劃24.25~24.45GHz、24.75~25.25GHz和47.2~48.2GHz,規劃總量達到約13GHz,另持續在95GHz以上頻段規劃。

中國工信部2017年發布5G在3000~5000MHz頻段(中頻段)內的頻率使用規劃,並規劃3300~3400MHz(原則上限室內使用)、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作為5G頻段。

隨著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和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定義的5G第一階段頻譜分配定義52.6GHz以下的頻譜,而100GHz以下頻譜將於2019年12月完成第二階段(3GPP R16)予以分配。

文丨 拓墣產業研究院 謝雨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拓墣產業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屏下指紋識別普及條件尚未成熟 人臉/虹膜識別能否及時補上?
MWC 2018:2018年將掀起5G技術競備賽

TAG:拓墣產業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