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為什麼沒有中國超級英雄電影?好萊塢華人形象百年流變

為什麼沒有中國超級英雄電影?好萊塢華人形象百年流變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最近,兩部政治色彩頗濃的作品成功引起了硬糖君的注意:一是BBC出品的辱華劇《逐夢魔女》,二是漫威首部黑人超級英雄電影《黑豹》。

《逐夢魔女》教會我們,叫「逐夢」的傢伙,都要警惕。

該劇講述三個出生在中國的華裔女生在倫敦的生活。Jackie為了自己的演員夢,試鏡時惟妙惟肖地模仿亞洲各國妓女的叫聲,敢情歐美同行都不會叫床?

在面試之後,她憤怒的說:「混帳的種族主義者,他們只要會武術和把Hello說成Herro的中國妓女!」可當她拿到複試資格時,又滿不在乎的說「管他呢,反正我進複試了」。

而另外兩個女生:台灣富二代fufu和在唐人街奶茶店打工的Elizabeth,一個是揮金如土滿街撒幣,撞了人就說「你要多少錢」的龍傲天;一個每天幻想著和白人男性約會,對亞洲男性極度鄙視。

劇中不斷出現華女為綠卡勾搭白人男性的橋段。三位女生不僅自嘲,還不留情面地嘲諷亞裔男性:「我不和中國人做,這是生理原因,我也控制不了。我一靠近中國人,就沒法有慾望。」

首播於2017年11月的《逐夢魔女》,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價人數不足1000人。顯然,國人對這種「自嗨式侮辱」已經懶得搭理。

再說《黑豹》。這部超級政治正確、橫掃北美票房、影評人口碑炸裂的電影,目前已經登陸國內院線。效果嘛,似乎並不理想。

兩部作品,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西方話語對「非我族類」的符號化處理,只是初衷效果有優劣高低。這也讓硬糖君想要再次追溯「中國人」在好萊塢影像里的百年流變。

儘管近兩年好萊塢對中國市場「討好」的厲害,但做法不過是加入一些中國花瓶女配和中國廣告主。所謂「中國超級英雄」項目,都是中國公司主導,李冰冰的《虎影俠》還大概率流產了。

作為"世俗神話"的美國電影,在誕生伊始便開始了對中國的塑造,但時至今日仍是同質化和類型化的產物,甚至經常呈現出一種符號暴力。真要說像拍黑人超級英雄一樣,拍一部中國超級英雄電影,大概是不行的。

20世紀20年代:名偵探陳查理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同現實社會一樣,美國電影對華人也持排斥、諷刺的態度。電影中的華人形象大多是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包括洗衣店員工、中餐館服務員、管家、傭人、奴僕等底層小人物。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卑微低賤,缺少個性。

1904年的電影劇情短片《中國異教徒與主日學校女教員》講述了華人洗衣工引誘白人教員吸食大煙的故事,暗指華人是社會的禍害。從此以後,美國電影開始了對中國壞蛋形象的塑造。

它們都有類似的情節套路:險惡的中國惡棍在白人社會為非作歹,甚至想要推翻白人的統治。白人英雄不畏兇險,打敗惡棍,使社會恢復太平。此外,在"黃臉戲"的慣例下,影片中的華人角色均由白人演員扮演。而華人演員長期受到排擠,受邀出演的角色多固定在狹小範圍。

這種情況持續到1926年百代租片公司的電影《沒有鑰匙的房子》上映,美國銀幕史上最重要、最典型的中國人形象一陳查理誕生。

陳查理系列小說一共創作了六部,衍生的電影作品卻不計其數。從 1925 年到 1940 年間,先後有四家電影公司拍了至少 48 部陳查理電影。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中美關係進入「敵視時期」,這種拍攝浪潮才告一段落。

在這些影片中,陳查理是一個高智商神探,是堅定的法制擁護者,永遠站在正義一邊為弱者而戰。他心思縝密、洞察力與推理能力極強,學識淵博喜歡引用各種中國古代的名言警句,一次次的利用他的東方智慧化解危機、偵破奇案。他平和謙遜,自信自持,應對有度,對於白人帶有種族歧視的嘲弄,總是不動聲色的以聰明的論斷加以回擊。

這樣的中國人在之前的好萊塢銀幕上見所未見,是美國大眾無法想像的。一時間,這個華人偵探風靡美國,甚至連他標誌性的口頭禪「孔子曰」都成為了當時的美國流行語。時至今日,互聯網上依然有很多陳查理的擁躉。

但陳查理這一正面中國形象的出現,也並非美國大眾對中國的認識產生了質的改變。他之所以能夠受到美國大眾的歡迎,是因為他恪守了美國的價值觀,並熱衷於維護它。他被美國的白人主流社會認可,有著相對成功的事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這些其實都是成功美國夢的範例

雖然陳查理滿嘴東方警句,可除了他那漏洞百出的英語之外,我們其實很難找到他與中國文化的根本聯繫。

20世紀30年代:傅滿洲的邪惡力量

關於傅滿洲的電影一共有十四部,從第一部問世於 1921 年的《黃爪》到最後一部攝製於 1980 年的《傅滿洲的奸計》,整個系列的拍攝綿延了60年。

影片中,傅滿洲總是隱匿在自己黑暗的世界裡,構想、策劃種種邪惡勾當。他殘暴邪惡、詭計多端,智商極高,具有神秘的邪惡能量。精通各種酷刑,擅長配置鮮為人知的毒藥。

他總能匯聚一批忠心為其效命的爪牙和死士隨時供他差遣,他是開啟邪惡之門的幽靈,黑暗世界的主人。他掌握著西方的先進科技,又熟識中國的煉丹術,貫通中西的智慧讓他具有超人的能力。經常是在這部片子中遭到懲罰死去,在下一部電影里又可以用各種方式復活,從而持續不斷的演繹一個又一個罪惡故事。

傅滿洲想盡一切辦法來破壞西方寧靜祥和、文明進步的世界,妄圖用中國的道德禮教來建立一個新的世界規則。他殺人如麻,冷酷無情,對西方文明充滿了仇恨,強暴白人女性以期待獲得基因優良的後代。可在影片中,無論多麼完美的計劃,多麼先進的武器,最終結果都是以傅滿洲的失敗或死亡告終,死在作為正義化身的白人手上。

傅滿洲的身影,隨著中美關係的發展在好萊塢時隱時現。20世紀三十年代中後期,中美關係好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人民拚死抗爭,將日本侵略者拖入長期戰爭的泥潭,為美國與同盟國爭取了寶貴時間。在這期間,由於中國政府的抗議和美國政府為了照顧盟友的情緒,壓制了傅滿洲等辱華影片的拍攝。

戰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封鎖與敵對,使得傅滿洲系列又在冷戰時期活躍了起來。直到 1980年代,好萊塢仍難捨對傅滿洲這一經典形象的熱愛,拍攝了《傅滿洲的奸計》。漫威漫畫中的中國超級英雄「上氣」(Shang-Chi),其設定就是傅滿洲的兒子。

傅滿洲也為了之後的「中國式惡魔」提供了典型性經驗,1985年上映的影片《龍年》(Year of the Dragon)是被廣大的在美華人所不齒的一部辱華影片,片中塑造了一個混跡與唐人街的黑幫老大周泰,儼然是一個活在現代的傅滿洲,殺人越貨、惡貫滿盈。當然,最終還是與傅滿洲一樣被正義的白人警察擊斃。

作為好萊塢銀幕上貫徹「黃禍論」最徹底的形象,傅滿洲集中了當時美國白人世界對中國最卑劣的想像,映射出美國大眾對中國人恐懼與厭惡情緒的集體無意識。

20世紀40年代:《大地》與中美合作

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小說《大地》1931年出版後,在西方引起了一場"中國熱"。該著作被稱為"繼啟蒙運動之後西方又一次具有普遍影響力的'中國熱'出現的標誌。

好萊塢在1937年將它搬上銀幕,同樣獲得票房口碑的雙豐收,共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 5 項奧斯卡獎提名,最終女主角露易絲·蕾娜榮膺奧斯卡影后。

米高梅公司為了拍攝此片,斥巨資在 500 英畝的土地上搭建場景,專門修建了中國式的道路、村舍、農田以及其他展現中國風景的山水景觀,甚至還從中國運來水牛和水車,力求真實再現中國農村風貌。《大地》和以往那些奇觀式的、臆想式的所謂中國電影完全不同,有助於美國觀眾了解真實的中國農村與中國人。

《大地》是好萊塢第一次關注現實中的中國與中國人的生存狀態,是好萊塢相對之前「妖魔化」中國的一次進步。影片的主人公王龍夫婦是中國農民的典型代表,他們以土地為依託,靠土地繁衍生息,視土地為生命。

影片提供了一個關於中國較為可信的形象,美國大眾通過影片認識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堅毅。那片遙遠的東方大陸不再是充斥著惡魔與愚民的虛擬世界,在那裡一樣有樸實辛勞的人民,一樣對未來充滿期許。

《大地》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成功的特例。影片上映時日軍已經發動了侵華戰爭,日軍的暴行與中國軍民英勇抗戰的消息不斷傳入美國,激起了美國大眾對侵略者的義憤和對中國人民的同情。

40年代,好萊塢的許多故事片都在講述中國抗戰、美國對中國的支援以及中美合作的故事。這樣的影片包括《緬甸護運》(1941)、《緬甸路上的美國人》(1942)、《中國少女》(1942)、《飛虎隊》(1942)《中國》(1943)、《龍子》(1944)、《王國的鑰匙》(1944)、《上帝是我的副駕駛》(1945)、《中國天空》(1945)等等。

其中,《龍子》和《中國天空》均根據賽珍珠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故事。也可以說,賽珍珠為20世紀四十年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貢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也爭取了可觀的國際支持。

20世紀50-70年代:墮落的東方姑娘與西方王子

二戰結束後,美國對中國的形象塑造,又短暫恢復到異國情調和離奇故事上,但這種狀況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美關係的斷裂宣告結束。20世50年代後,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銀幕上的中國,是具有威脅性的專制國家,中國形象總體負面。

在眾多戰爭和犯罪電影的塑造下,好萊塢眼中的「中國」籠罩在對立和敵視的陰雲之中。而愛情題材的電影主要採用西方拯救東方的故事模式,將種族、性別、文化等方面衝突障礙以及意識形態話語置入故事中。

《碟血戰俘營》(1954)講述中國的赤色分子密謀向朝鮮或滿洲投擲原子彈,再利用中朝和美國的敵對形勢,將這一行為嫁禍於美國。一名美籍華人得知了這一重要情報,及時阻止了悲劇的發生的故事。

1957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電影《關山劫》,講述美國軍隊尋找並搗毀越南彈藥庫的故事。片中曾出現扭曲化的中國領導人畫像,暗示其是中國現實版的傅滿洲。除此之外,《鋼盔》(1951)、《北京快車》(1951)、《孤獨里橋之役》(1955)、《戰爭中的男人》(1957)、《滿洲里候選人》(1962)等電影,也暗示著中國對世界的威脅。

電影《諾博士》(1962)便刻畫了中國對美國的威脅。該片是007系列電影中的一部,諾博士是一個中國人,他身穿中山裝,手戴黑手套,在牙買加的一個島上設立軍事基地,不僅集結了裝備精良的中國軍隊,還在秘密研製核武器意欲摧毀美國的軍事基地。諾博士的形象,完全是傅滿洲的翻版。

而在言情電影《蘇絲黃的世界》(1960)中,女主角蘇絲黃由著名亞裔演員關南施扮演。蘇絲黃生活在香港,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做了妓女。美國畫家羅勃特來香港旅行時,在游輪上同自稱是千金小姐的蘇絲黃相遇並被她的氣質吸引。在羅伯特的鼓勵與堅持下,二人克服了種族、身份、文化的隔閡走到了一起。

西方白馬王子征服東方賢淑美女的好萊塢誘惑模式,從此取代了早期曖昧的東方男子與西方女子的愛情故事,既在美學上豐富了東方主義敘事,又在意識形態上支持了西方的冷戰策略。

蘇絲黃是墮落的東方"灰姑娘",而畫家羅勃特是將其拯救的西方白馬王子。將中國女子同西方男子聯繫起來,西方的優越地位在其中得到了確認。羅勃特對蘇絲黃的拯救,也象徵著西方對東方的拯救。

20世紀70年代至今:擅長功夫卻禁慾的中國人

20世紀70年代,邵氏功夫片和中國武打明星成功打美國電影市場,懲惡揚善、武功高強的中國人形象引起了美國人的關注,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銀幕上或邪惡或羸弱的中國人形象。

香港功夫電影在美國熱映後,好萊塢也抓住機遇,拍攝了一大批以中國功夫為題材的作品。該題材受到美國觀眾歡迎,並逐漸固化為美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好萊塢拍攝的關於中國的功夫片包括《殺手壕》(1980)、《炮彈飛車1》(1980)、《炮彈飛車2》(1984)、《威龍猛探》(1985)、《花木蘭》(1998)、《尖峰時刻》(1998)、《尖峰時刻2》(2001)、《殺死比爾》(2001)、《功夫熊貓》(2008)等。在這些影片中,好萊塢多啟用中國演員進行功夫展示。

隨著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楊紫瓊、章子怡等中國功夫明星在好萊塢的走紅,以功夫為特色的中國人形象逐漸在美國銀幕上形成影響,並成為此類電影的重要賣點。

功夫改善了美國銀幕上的中國形象,但不可否認,功夫也固化了中國形象。在此類電影中,男性功夫英雄往往被塑造成"禁欲主義者"。他們只是會蠻打蠻斗的粗人,在生活中缺少人情味,對女人或者毫無興趣,或者缺乏溫情。

李小龍令人失望地成為了西方文化替亞洲男子建構的無性慾角色,他從來沒有和片中的任何女性角色親密接觸過——這如果發生在詹姆邦德影片(007系列)中,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縱觀一百多年來美國電影里的中國形象,我們看到美國和中國這一對"怨偶"間紛繁複雜的關係,及由於政治紛爭、種族矛盾或文化差異而衍生的種種定型化偏見。

刻板定見對「他者」進行描述時,省略了推理的過程,是一種不由分說的表述,標誌著對「他者」凝固的看法。而這種凝固又與時間相聯繫,在更漫長的歷史視閾中有待不斷汰除和重設。存在於國族之間的空間隔閡,造成了時間上的認知位移。

這樣看來,能夠在《長城》里耀武揚威的大甜甜,跑到《金剛》里只有兩句「We should go 」的九年制義務英語,再正常不過。而《逐夢魔女》不是第一部,也絕不會是最後一部帶著刻板偏見的辱華劇。

至於漫威什麼時候能拍出一部中國超級英雄主角,大概要等到國內大佬將其收購了。不過,被收購的傳奇影業,也不過是拍出《長城》和《金剛》而已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硬糖 的精彩文章:

田馥甄、林宥嘉、S.H.E都回來了!這筆網易雲音樂最划算的投資里,有我最好的青春
2012-2017爛片啟示錄:2016,IP的困境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