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矽谷,已淪為商品化作業的」創始人工廠

矽谷,已淪為商品化作業的」創始人工廠

4年前,我搬到了舊金山。發現我遇到的創始人都有點奇怪:很多人驚人的相似。他們大多是35歲以下、著裝保守的男性,但除了外形,他們的談吐、說話的方式、行為習慣、提及自己公司等方面也很相似。時刻準備好拿出 PPT開講,嘴裡蹦出大串兒驚人的數字。就算他們還沒有實現一美元的銷售,他們也都準確地知道自己的公司的總市場目標有多大。

我過了好一陣子才領悟到這其中缺失了什麼。

我是從中國搬到美國的,矽谷在中國被奉為「創業天堂」,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等科技界偶像人物有著神話般的地位。但當我比較這兩個地域時,我意識到,矽谷缺乏一個重要的創業核心特質:一種熱火朝天、只做實事的創業氛圍。

我有很多國內的朋友都是創業家,但我都是事後才知道的,因為他們沒有人這麼稱呼自己。他們是建築師、教師或者藝術歷史學家,但他們跨行創建了跨境電商公司或旅遊公司。嘗試新領域似乎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矽谷雖然有很多創始人,但我發現"創業家"相對較少,而「創始人「較多。這些創始人當然聰明而且勤奮,但很多人只是一個體制的產物,缺乏特色,所以他們的氣質都差不多。

最近,我在採訪了 Eventbrite 的聯合創始人凱文?哈茨(Kevin Hartz),20年前他在這裡創建了他的首家公司。他告訴我,那時選擇這樣職業道路的人還非常少見;在投行或諮詢公司謀職才被視為正路。

「如今的正路(實際上是主流)是成為公司創始人,」他說,「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創業公司不再被視為另類,但也有壞處。有的人做個某公司的創始人,只是為了美化自己的履歷,以進入商學院。」

那些曾想為華爾街或麥肯錫(McKinsey)效力的優秀人才蜂擁而至,開始兜售自己的創業點子。受到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科技行業成功故事、以及不屑為大公司工作的文化思潮的推動,這種轉變在過去10年中緩慢發酵。特別有一家公司推動了這種趨勢:Y Combinator,創建於2005年的一家著名的創業孵化器。

儘管創建之時名氣不大,但如今 Y Combinator 的影響力堪比創業公司中的哈佛大學。該公司每年接收大約250位創始人,讓他們接受3個月的訓練,培養他們最後向投資者發表銷售宣傳演講(這種風格被普遍效仿)。校友包括愛彼迎(Airbnb)、 Stripe 和 Dropbox。

Y Combinator 的核心信條之一是創業公司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因此它的使命是締造更多的創業公司。這種道德優越感與商業的奇怪組合在矽谷瀰漫,但矽谷開始對真實世界的真正創業家感到陌生。

Y Combinator 的另一個信條是,創業公司有沒有好的創意實際上並不重要:如果創始人足夠聰明,他們最終會遇到能夠打開局面的創意。這導致資金流到聰明且富有魅力的人手中,但這些人的商業計劃可能永遠都行不通、永遠都賺不到一分錢。

這家創業孵化器的成功帶來了很多模仿效應,舊金山的培訓學校也應運而生,這些學校提供與初創企業課題相關的課程,例如用戶分析或產品開發。

如今,做一位創始人可以使用「配方」的流水化作業。等創始人「模型」生成了,後面還有一大串公司排著隊,他們的業務就是持續推銷創始人的神話故事。

創建創業公司的過程開始變得商品化,但有一些東西缺失了。如果我問我的朋友,我猜他們會告訴我,成為一名創業家就是擁有獨特、且有市場的商業創意,並願意付出自己全部的熱情,將其付諸實施。

這些創業者所需的品質不可以打包或傳授,更不可能速成。即便在矽谷,也不例外。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Lil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互FA 的精彩文章:

這隻風口上翅膀最硬的鳥,一起飛就標誌著一場科技領域的新戰爭已打響

TAG:創互F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