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呂四建成擋浪牆文化遺址公園,百年「海上長城」,今成啟東旅遊新名片

呂四建成擋浪牆文化遺址公園,百年「海上長城」,今成啟東旅遊新名片

巨龍卧波,擋浪長牆。位於呂四港秦譚鎮老龍皇廟海堤外側,有一處捍海斗潮、防坍興墾的重要遺址——擋浪牆。它由清末狀元張謇於1911年出資,邀請荷蘭專家特萊克作技術指導,歷經近10年修築而成。

在百年的海水沖刷下,曾庇護一方水土的擋浪牆雖破舊、殘損,仍倔強地屹立,即使周遭早已滄海變桑田。2016年9月,在擋浪牆遺址所在地,呂四港經濟開發區規劃的張謇墾牧文化遺址公園開工建設,2017年底,一期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正式向遊人開放。

GIF

在呂四新材料產業園內,沿石堤大道進入連接段,遠遠便看見了張謇墾牧文化遺址公園。由鏽蝕鋼板拼合而成的大門立體簡約,呈現沉穩的銹紅色,寫盡滄桑。一旁是一座立式張謇全身像,周圍栽種著低矮的草木,如眾星拱月。

走進大門,首先是主入口廣場區。「這是銀杏,那邊是朴樹、櫸樹。」呂四港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工作人員許興忠告訴我們,整座公園選種的大多是類似頗具歷史底蘊的樹種。「天氣冷,樹葉都掉光了,難免有些蕭瑟。等春暖花開,風景一定不錯。」

往前是文化長廊。一幅銅質浮雕壁畫將張謇數次組織修建擋浪牆的場景在百年後再現。1901年,張謇發起並集股創辦通海墾牧公司。其後,為抵禦海潮衝擊,公司決定出資建造防潮堤岸,擋浪牆就包括在內。

當時在中國,水泥的生產和應用很少。這麼大量的水泥、黃沙、石子、鋼筋,在水陸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從唐山等遙遠地方千船萬載運來,又通過千車萬擔人力運抵墾區海邊工地,個中艱辛可想而知。

GIF

與文化長廊相連的是水中廊道。歷經百年的擋浪牆在廊道內側,矗立在水體中。「最早的擋浪牆是木板,1930年改為鋼筋水泥混合結構。牆高3.3米,厚0.7米,長度為1585米。每隔數米有斜坡支撐。」許興忠介紹。

眼前,當年氣勢磅礴、雄偉如長城的擋浪牆已如殘喘的老者,無數個狂潮惡浪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即便遲暮,昂然的精氣神依舊令人動容。走過了數百米的水中廊道,似乎走過了擋浪牆的百年時光。

廊道正中高聳著張謇帶領興建擋浪牆的群像;兩處向外延伸的觀潮平台上,工人搬運大石的雕塑也栩栩如生。廊道另一端是特色景觀橋,同樣鋪設了石板,採用了鏽蝕鋼板,凸顯歷史的厚重感。南側的草坪上,荷蘭風車、水山島、天象科普石等景觀掩映在花叢中。

「遺址公園是以擋浪牆為內核,形成海浪、灘涂、漁業等多元布局。」許興忠說,公園總佔地面積49萬平方米,一期景觀面積12萬平方米,水體面積8萬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我們希望市民在參觀擋浪牆遺址,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的歷史,傳承墾牧文化的同時,能在碧水藍天間,享受一份愜意。」

GIF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輝煌或許不再,但值得永遠銘記——

擋浪牆又被稱為「張公水堰」。建成後,堤岸抵禦風潮衝擊的能力大大增強,有力地確保了蒿枝港口圍墾的成功。堤內大片土地經過「蓄淡排鹵,種青疏土」等一系列的土壤改良措施,終於成為適宜耕種的良田。這一帶也成為全國著名的棉花優質高產地區。

張謇作為江海平原近代大規模圍墾開發的先驅,蒿枝港外桑海變桑田豐功偉績令後人難忘,更可貴的是為現代的圍海造田事業提供了可取的經驗。至今依然屹立在秦潭海濱的張公擋浪大牆,也是人們用科學態度和大自然抗爭的一個成功典範。近百年來東南沿海海岸線之所以比較穩定地向外延伸,擋浪牆功不可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吾東疆 的精彩文章:

TAG:啟吾東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