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

2017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不僅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還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闡明了在新時代以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文化、用什麼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化、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和目標推進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基本遵循。這讓我們文藝工作者倍感振奮,深受鼓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不負時代、不辱使命,盡心竭力,共同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下面,我就以一個長期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文藝工作者身份,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談一談如何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有效傳播中國聲音,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文化自信,從本質上來講是要建立自覺的心理認同、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文化心態。因此,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深刻認識中華文化、了解其獨特優勢及其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更值得我們驕傲的是,中華文明雖然不是世界上誕生最早的文明,但卻是世界上唯一一脈相承以國家形態綿延至今的文明,無論在文化價值、制度體系還是社會結構上都沒有出現過大的斷裂。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文明也曾多次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但又一次次戰勝挑戰,不斷發展、前進,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內在活力與生機,而這種內在活力與生機源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思想與精神,如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重仁尚義、講信修睦、推己及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如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家國天下情懷與責任擔當意識……這些寶貴的思想與文化,不僅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在經濟全球化、網路技術高度發達、信息高速傳播、世界各國與各民族之間日益成為休戚相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

當然,這種美好願景要想變成現實,還需要多方的努力。首先,需要通過中國文化工作者自身的努力與奮鬥,來實現中華文化的有效對外傳播,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增強我們在世界文化發展中的話語權。要實現中華文化的有效對外傳播,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構建起強有力的話語體系,讓國際社會喜歡聽、聽得懂,才能與我們產生共鳴,實現良性互動。因此,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創新對外宣傳工作的方法,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這就為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在融通中外的過程中,平等對話與交流非常重要。絕不能一味迎合西方人的「東方主義」視角,更不能以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愚昧、落後的糟粕內容為賣點,要找准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中國元素與國外受眾的表述習慣與精神需求的契合點,把我們想講的與國際社會想聽的東西結合起來,把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相通相融。這樣才可能超越歷史傳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障礙,把中國聲音變成國際語彙,把中國觀點變成世界共識。

就文化產品的創造而言,就是要立足時代、放眼世界,拋棄文化偏信和文化固執,與時俱進地進行自我更新、自我揚棄,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度來對待古今、對待中西、對待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積極引進、消化、吸納其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因子,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轉變為更具時代特色,更容易為世界人民所關注、所喜歡、所接受的形式。

我多年來與聯合國合作的經歷,促使我養成了站在跨文化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我創建超象藝術的初衷,就是要尋找中西方民眾的利益交匯點、情感共鳴點、審美結合點,創建一個既具有中華文化精神、有利於樹立中華民族正面形象,又能觸及西方人現實利益關切和心理需求的新藝術範式。我在對「原生態的」和「被污損的」的世界生態類型的藝術審視中,加入了意念中的「第三生態」,並在此基礎上加註了生態美學的因素,確立了當代水墨藝術的創新主題,那就是展現地球現實面臨的生態災難和人類理想中的「第三生態」。由於珍愛和保護地球家園生態的藝術主題高度符合了全世界的共同關注點,中國當代水墨「超象」藝術從創建伊始就達到了與世界對話的思想高度。形象地說,當你擁有了把世界看成了一個家的創新立意,與世界互動的意識就會貫穿你的藝術探索,就會找到世界藝術的共同訴求,以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彌合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尋求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

具備了國際視野,找到了中西民眾共同的關注點,還需要作品擁有直抵觀眾心靈的國際化藝術語言。藝術語言的國際化程度,直接關係到受眾面的大小。如果直接照搬中國的傳統藝術語言,則會使作品和國外觀眾的心靈對話因存在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形成隔閡和錯位。為了讓國外觀眾看懂當代中國水墨藝術「超象」繪畫的主題和內蘊,我在藝術形式上融匯了西方印象畫、東洋繪畫和中國水墨畫的成果;在繪畫材質上採用了咖啡、火山灰、礦物質、花草樹木等大量天然材料;在繪製技法上兼收軟筆、硬筆,潑墨、重疊拼貼等多重手法;在創作對象上我抽象出了不同視角下的各種自然景象,以促成觀眾從我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對大自然的聯想和關注意識。這樣,當代中國水墨「超象」藝術在蘊含了揭示世界內在性質和精神本源的深刻性的同時,也以宏大、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圖景超越了具體的形象、特定的物性和狹隘的地域性,較易於被不同文化背景和種族的人們所接受,從而建立起不同種族、文化、宗教信仰共享的審美空間。

從創新意識出發,將祖先在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的貢獻創造性地轉換和提取出來,在語言和材料上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消化吸收並再生再創,形成符合當代創新性發展的視覺形象和思想,這不僅是對當代中國藝術自身價值訴求和精神內核的建構,而且也體現出中國藝術與世界其他國家、民族以及不同文明背景的藝術,在完整的藝術視野中相互吸收、融合和分享過程中的中國風範和文化自信。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提出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號召。這既是我們黨對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也是對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工作要求,讓我們以此共勉,共同努力,讓中華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再創輝煌,為世界文明注入新活力,為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

(王林旭,國家民族畫院院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澳洲男子旅遊時將婚戒遺失大海 10年後意外找回
台灣花蓮縣附近發生6.4級地震 系一小時內第二次地震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