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第三大城市,卻被趙光義完全摧毀,從此一蹶不振

唐朝第三大城市,卻被趙光義完全摧毀,從此一蹶不振

在中國歷史上,晉陽這個城市的名字曾經有過非常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有史記載的「晉陽之戰」就有大大小小五十多次。晉陽又叫做太原,大約在秦始皇設立太原郡,將郡治定為晉陽時,就兩者就密不可分了。

隨後,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到了唐朝時,太原的地位扶搖直上。我們都知道唐朝的西都為長安,東都為洛陽,而太原其實是大唐的第三大城市,也是第三個都城。它不僅是北方的經濟、軍事重鎮,並且因為是李唐起兵之地,又是國號的來源,政治意義同樣十分重要。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把晉陽定為北都,與上都長安、神都洛陽並稱。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改為北京,與西京長安、東京洛陽並稱。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唐肅宗復稱北都。

唐朝時的太原,城市規模空前,周長四十二里,城門多達二十四座,東、西二城並列汾河兩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內囊括大明城、新城、倉城三座子城。西城中有并州治所、太原府治所及晉陽縣治所,東城中有太原縣治所,東、西、中三城,習慣上統稱為晉陽、太原或北都。

晉陽對於唐朝的地位,李世民說得很清楚:「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李白更是稱讚其「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唐代時長安、洛陽、太原三京的州牧都由皇子遙領,實際由府尹執政,為正三品官。

那個時候,什麼隋朝的陪讀揚州、南方最大商業中心越州、西南最大的都市益州統統都要低於晉陽的地位。而唐朝對於晉陽的重視,終於得到了回報。那是在李光弼在晉陽以一萬人抵擋住了十萬叛軍,這是安史之亂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也成為這次叛亂的重要轉折點。龍興之地的晉陽再一次為李唐王朝續命。

五代十國時,晉陽的地位甚至超過了長安和洛陽。就像郭威對劉知遠所說「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 後唐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漢高祖劉知遠、北漢世祖劉崇等等,都從這裡出發,走向了爭雄天下之路。

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他們依靠晉陽為基地,進可以問鼎天下,退可以割據一方。也就是這幾代人的苦心經營,晉陽的規模越來越大,城牆越來越高,成為名副其實舉國公知的重鎮。而它的傳奇色彩,更為這座城市增加了「龍城」的美譽。

後周的柴榮、北宋的趙匡胤,都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們未嘗不想吞併北漢。然而北漢僅以十幾個州縣之地,就依靠晉陽的銅牆鐵壁,讓柴榮和趙匡胤束手無策。

直到宋太宗時期,依仗著北宋初年的雄厚國力,趙光義傾全國之力,御駕親征,打退了遼國的援兵後,晉陽守將無心戀戰,這才讓北宋能順利得手。

然而,面對這座已經放下武器的城市,宋太宗趙光義則做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情——他將歷經一千多年才發展起來的城市親手毀滅了。對於毀城的理由,他在《禁毀晉陽城詔》如是說:

太原本維藩鎮,蓋以山川險固,城壘高深,致使奸臣賊子違天抗命,因其悖逆,詿誤軍民,今既蕩平,議須更改,當令眾庶,永保安寧。

其實,在宋太宗的內心,他是畏懼太原的「龍氣」旺盛,怕在誕生李淵、李世民那樣的真龍天子,也擔心如朱溫、李存勖、劉知遠、石敬瑭、郭威那樣的梟雄。所以他將征伐數萬人削平晉陽北部的系舟山山頭,號稱為「拔龍角」,以杜絕北宋的威脅。

趙光義因晉陽軍民的長期抵抗而憤怒,稱他們「盛則後服,衰則先叛」,下令毀城時,更是找到了開封太原星宿不合的荒誕借口。

北宋先是強行勒令晉陽的富紳遷到洛陽,隨之火燒晉陽城。不願離開的老百姓萬萬沒有想到宋太宗將如此極端和殘忍,在火海之中做了這座千年古城的陪葬。第二年,不放心的趙光義繼續下令決汾水、晉水沖灌晉陽城廢墟。(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墮其故城)趙光義還下令永遠不準居民居住。

後來的太原,則是太平興國七年時,由潘美率部在唐明鎮所建的太原新城。此後所稱的太原城(市),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與晉陽古城的關係,已經不大了。

參考資料:《晉陽古城的興衰》、《宋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借錢過年,在京城時請客拜年,在家鄉時走親戚
此美女的一個玩笑舉動,差點惹得諸侯大戰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