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實事求是:真正做到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

實事求是:真正做到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

原標題:實事求是:真正做到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


實事求是:真正做到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


「實事求是」,既是當前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也是為人做事的一個原則。這個詞為什麼會有如此之高的使用頻率呢?這就說明,「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社會問題,既有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諸多因素,也有體制的、環境的、人際關係的諸多條件,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因此,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除了要有公德心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定的膽量和勇氣。譬如,西漢時期的趙充國,就是一個有這樣的膽量和勇氣的人。


趙充國,字翁孫(公元前137—前52年),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是西漢著名將領。漢武帝時為車騎將軍長史,漢昭帝時為後將軍,後與大將軍霍光等人擁立漢宣帝劉詢(漢武帝曾孫,因祖父戾太子之事,而流落民間)有功。封為營平侯。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北羌人反叛犯邊。趙充國當時己年逾七十,朝廷議論出兵之事時,皇帝認為他己經年老。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問他:「誰可為將?」。趙充國答道:「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人選了。」皇帝又派人去問:「請將軍預測一下,如今叛羌形勢如何?平羌須要多少兵馬?」趙充國答道:「百聞不如一見,用兵之事很難遠距離預測,臣願意馳往金城(今甘肅蘭州),然後確定作戰方略,那些反叛的羌人,不久就能消滅。希望陛下把平羌的任務交給老臣,不要再為這件事擔憂了。」漢宣帝高興地說:「好!」


神爵元年四月,趙充國率軍直指金城。

神爵元年六月,趙充國率領一萬騎兵到達金城後,利用羌人內部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實行各個擊破。先是打敗了反叛羌人中最強大的一個部族,接著又收服了另一個部族,繼而穩住了西部邊疆。為了防止羌人的再度反叛侵擾,趙充國準備上書漢宣帝,提出留兵屯田,以待反叛羌人疲敝,並通過懷柔的辦法來招撫羌人。


這時,漢宣帝己發各邊郡屯兵合計六萬餘人,任命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並下詔給趙充國,讓其率所部萬餘騎兵與許、辛二將軍所率兵馬並進,去攻擊仍然反叛的羌人。


就在趙充國的屯田奏章尚未上報之時,進兵璽書己經到達。率部同在西北平亂的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昂,知道了父親的屯田奏章後很擔心,特地派說客前來勸阻。來人說:「皇帝己經下令出兵,決心破軍殺將,武力征討。將軍堅持屯田固守也可以,但關於武力征討與屯田固守其中的利與弊,又何必去力爭呢?一旦不合皇帝的意志,皇帝派綠衣使者追究下來,將軍不但不能自保,又何以安國呢?」趙充國嘆了一口氣,然後,斬釘截鐵地說:「何出此不忠之言?我就是要以死來堅持自己的主張,對聖明的皇帝,就應該以忠言相告。」趙充國沒有接受兒子的勸告,經過深思熟慮後,堅持實事求是地反映情況,提出策略。他在上書中提出,對反叛的羌人難以用武力粉碎,只能用計謀征服,重兵防邊,疲於應付,而且軍需消耗很大。為了減輕國家負擔,只需留下步兵一萬零二百八十一人在邊境屯田,以繼續打擊反叛的羌人就可以了。漢宣帝接到趙充國的上書後,便讓其復奏,這樣做,何時能平定叛亂的羌人。趙充國又上書詳細地講述了屯田的各種利害,共列出十二條利來。對趙充國的每次上奏,漢宣帝都很慎重,每次都批給王公大臣去討論。最初,贊成趙充國觀點的大臣只有十分之三;後來,贊成的達到十分之五;最後,認可趙充國建議的達到十分之八。漢宣帝詰問前後看法不一致的大臣,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大臣皆拜伏於地,表示經過再三討論,認為趙充國的建議是對的。特別是丞相魏相十分坦誠地說:「臣對軍事不了解,不懂得其中的利害關係,是看了後將軍一次又一次的軍事謀劃方略奏冊,才了解到他的意見是對的,他的計謀是全完可行的。」於是,漢宣帝批准了趙充國的屯田建議,並嘉獎了他。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北邊境的形勢又有了新變化。在這期間,趙充國兵不出營便收降了五千多羌人;而按照漢宣帝屯田與討伐兩策並行的詔令,破羌、強弩兩將軍也分別收降、斬殺了羌人共六千餘人,中郎將趙昂收降、斬殺了羌人共二千餘人。此時羌人內部也發生了變化,實力己經大大削弱了。這年五月,趙充國又上書漢宣帝:「羌人的軍隊原來有五萬人,在征討中被斬殺了七千六百人,先後歸降的有三萬一千二百人,在黃河、湟水中被淹死和後來被餓死的有五、六千人。這樣計算下來,跟隨其首領逃脫的也不過四千人,而且,己經歸降的羌人首領表示,一定可以擒獲這些羌人。在這種形勢下,我認為可以撤回屯田的軍隊了。」皇帝批准了趙充國的奏章,趙充國凱旋而歸。


當趙充國率軍回朝時,他的好友浩星賜前去迎接,並對他說:「朝中大多數人都認為,平定羌亂是由於破羌、強弩二將軍率軍出擊、斬殺、生擒,使羌人潰敗的結果。當然,也有有識之士認為,羌人己經力疲勢窮,即便不出擊斬殺,他們也會自己投降的。請將軍在晉見皇帝時,最好把功勞歸於領軍出擊的兩位將軍,而不要說是由於你招降和屯田的結果。因為,這樣說也不失為上策。」而堅持實事求是的趙充國卻不願意這樣做,他對這位好心的朋友說:「我己經老了,爵位也己經到頂了,邊事不可妄言。我不避諱講自己的功勞,也不願意故作謙虛去欺騙皇帝。用兵打仗,國之大事,應當為後人留下有益的經驗教訓。我親臨戰場,如果不趁現在如實向陛下講明軍事實情和利害關係,倘若我突然死了,還有誰能再說出這些實情呢?」上朝時,趙充國實事求是地向漢宣帝講了西北邊境的實情和自己的看法,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請。免去了辛武賢的破羌將軍,仍派回酒泉任太守,趙充國也復為後將軍。

這年秋天,羌人殺了逃亡的反叛首領,剩下的四千多人也歸降了漢朝。實踐證明,趙充國的看法和做法都是對的。


像趙充國一樣,實事求是地反映邊境的軍事情況,並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並不是難事,多數人都能做到。但難就難在局勢發生變化後,既要否定自己的一些意見,又要反對一些人的意見。屯田是自己提出來的,不到一年,又提出撤屯。羌亂被平,既有招降懷柔屯田的功勞,也確實有另外兩位將軍出擊征伐的功勞。如何對待這些問題,特別是在如何看待別人的功勞上,是對趙充國能否堅持實事求是的考驗,趙充國對這些複雜的關係並不是不知道,但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卻不去考慮那麼多,就是得罪人,冒風險,也要實事求是的把實話說出來,把實招拿出來。這一點,確實是需要大無畏的膽量和勇氣的。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透過一件平常事,看漢章帝的決斷能力
明帝趣事:「夜夢金人」與「猶尊桓榮以師禮」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