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岩聲:烽火亂世,誰是英才?——論小說《筆鋒》對知識分子價值的新詮釋

岩聲:烽火亂世,誰是英才?——論小說《筆鋒》對知識分子價值的新詮釋

烽火亂世,誰是英才?

——論小說《筆鋒》對知識分子價值的新詮釋

☉文/張曉娟

「軍人抗戰看《亮劍》,文人抗戰看《筆鋒》。」——題記

看完《筆鋒》,我的第一反應是沉默。這本書,確實感動了我,不是因為某種煽情,而是因為它的真實、有血有肉、更有思想。

本部小說就是以廈大內遷的這段歷史作為背景而展開的。

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國民政府被迫從南京遷到武漢,又遷到重慶。工廠、學校、大批難民西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大規模的西遷運動。當時國民政府為了保護教育和人才,採取了高校內遷的措施,全國的高校紛紛遷往內地或偏遠地區。位於沿海的福建也是如此。1938-1945年,廈門大學在薩本棟校長的帶領下遷往長汀。

廈大師生們在長汀的那段歲月,是抗戰最艱難時期。大後方條件非常惡劣。為了生存,教授們不得不擺攤變賣財產,學生們不得不去中學兼職。當整個民族處在危急存亡的關頭,師生們置艱難困苦於不顧,為振興中華而教書、讀書,體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這段歲月也譜寫了廈大輝煌的篇章。當時的學生後來成為兩院院士的有15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人,大學校長6人,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企業家數百人。廈門大學成為當時國內最完備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印度加爾各答以東最完美的大學。」

書中的主人公唐治平,是一個亂世知識分子,更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自始至終,唐治平都是一個文人,而且,是一名充滿愛國情懷的文人。

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些舊時文人「手無縛雞之力」的清高,而是能跟社會各階層,包括底層的民眾都打成一片,與他相交來往的不僅有學生、教授,更有群眾、土匪、底層官兵、國民政府高級官員……甚至還有來自美軍的飛行員陳納德。

他從最開始時慧黠、有謀有略、做事頗有章法的「挺有前途」的年輕人,逐漸變成一個獨當一面的棟樑之才,而最終為了保護對學校發展有重大意義的實驗物資——從海外偷運回來的「鐳」,犧牲在日本特務的槍下。

在他心中,沒有刻板的主義、教條,而更多的是一種擔當和血性。在學校內遷的途中,碰到危急關頭他能夠臨危不懼,一次次依靠自己的學識、見識以及謀略轉危為安。在長汀的物資匱乏的日子,他為了學校的發展大計,更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在管理一大攤子的繁雜事務的同時,還要上天入地,爭取各種資源。為了學校度過難關,他甚至變賣妻子娘家的財產。

有人說,唐治平身上有一種「亦正亦邪」的人格魅力。那是因為,唐治平的人物顛覆了人們對於知識分子的傳統印象。是的,在很多人眼裡,文人就是做學問、搞創作的那一群人。但是,唐治平用一生的傳奇經歷告訴你,知識分子不僅僅是要有知識、有操守、敢犧牲,更要有能力、有謀略、有格局。一旦知識分子摒棄了「往來無白丁」的清高,他手中的知識、見地足以顛覆一個時代,甚至改變歷史!這才是知識分子的真正價值!

這部小說,既是一部英雄史詩,也是一個時代的民族文化史詩。掩卷回憶,書中那段歷史在我腦海中,是那樣鮮活,卻又那樣厚重。回味中,有對於那個烽火亂世的年代先進知識分子的欽佩,也有對於無數為了民族大義犧牲的英雄們的無限崇高敬意。

如今的中國,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快速轉型發展時代,而今天的知識分子,肩上依然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復興的重擔,何不以唐治平為楷模,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回到人民中間,紮根於生活的土壤,通過自己的傳播與創作,為這個對文化充滿饑渴與期待的當代社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價值呢?

是的,《筆鋒》這部小說的出現,讓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有很多人,正在從事這個光輝而偉大的事業。

在這片文的末尾,我很想對唐治平他們說一句:「這個盛世,當如你所願。」(完)

2017年,龍岩本土女作家郭鷹的小說《筆鋒》正式出版發行。得知此消息,我第一時間聯繫了郭鷹老師,並花了五十元「大洋」購買了這本期待中的小說。承蒙郭鷹老師親自送書上門,並因此結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

書拿到手,我便一口氣看了大半本,直呼過癮。可是,等我看完整本書的時候,卻反而沉默了。此前對郭鷹老師說,一定會為這本書寫一篇讀後感言,可是卻一直下意識逃避中。說是俗世繁雜,其實是生怕自己寫的東西配不上這本厚重的作品。然而,是該做的事總逃不掉,君子一諾,再丑的「媳婦」也要拿出來見見「公婆」。於是,我終於鼓起勇氣提筆,寫下了這篇小小的書評。

感謝女作家郭鷹,給我們寫出了這樣一本動人的小說,讓我能夠見識這樣一段偉大的歷史,這樣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岩城記 的精彩文章:

TAG:岩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