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勇:傳統手工業里的工匠精神

孫勇:傳統手工業里的工匠精神

【小孫說書】

書名:《漸漸消失的匠人行當》

編著:張超

出版: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報社所在的中銀大廈,處在深圳市文化中心地帶。每天晚飯後,我常會和幾個同事環繞中銀大廈,散散步,聊聊天。在這個過程中,總會碰到一個上了年紀的修鞋匠——看上去大約60歲左右,陪伴他的除了一架烏黑鋥亮、泛著油光的縫鞋機,還有一堆似乎永遠也修補不完的鞋子。

多數時候,走過修鞋匠身邊時,他都在低著頭,認真擺弄、修補著鞋子。偶爾,他也會抽支煙,放鬆一下,這時我就會和他搭訕幾句。交談得知,這位老師傅來自農村,來深圳干修鞋這個行當已經有十來年了。據他說,每天能修幾十雙鞋,每雙鞋收幾塊錢修理費,收入還過得去。老師傅一個人漂泊在深圳,在城中村租房子住。

老師傅有一個兒子,在某市打工。我曾試探著問他:「您孩子打工的收入,還未必有您現在的收入高吧?」老師傅不置可否,笑著說,「我乾的是沒人願意乾的辛苦活兒,我也老了,再幹不了幾年就要收手了。他們年輕人雖然現在工資低點,但乾的是體面活兒,將來有奔頭。」

老師傅的話,讓我心頭微微一顫。道別後,走一段路再回望,老師傅的身影,在向晚的天色下,單薄,孤零;他身邊的縫鞋機,也顯得那樣依稀,孤獨。

是的,透過這位老師傅,我在親眼見證手工修鞋行當的日益式微。而這,是眾多傳統手工業當下命運的一個縮影。

古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數不清的行當,出現過數不清的身懷絕技的匠人。彈花匠、染匠、硝皮師、窯匠、篾匠、錫匠、治傘匠、船匠、漆匠、造紙匠、泥瓦匠、雕花匠、磨刀匠、糖人匠、爆米花匠、巡城馬、貨擔郎、牙人......在這些傳統行當中謀生計,創造物件,同時提供便民服務(過去沒有這個詞)的匠人們,是歷史長河裡的無名英雄。他們生活的時代,叫農耕社會或前工業社會,是今天的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的源頭與上游。

時代在變遷,科技在進步,傳統的手工行當要麼被淘汰,要麼苟延殘喘(請原諒我不得不使用這個殘酷的詞)。用今天的話來講,傳統手工業具有輕資產、低成本、個體戶的特徵,在今天,可以給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弱勢群體,提供一個謀生的手段。當我用弱勢群體來形容上文中提及的那位老師傅時,心頭不禁有點發酸——在過去,這些師傅們原本是受人尊崇的手藝人。遙想很多年以前,彈花匠在故鄉彈棉花的弦音、貨擔郎在街巷穿梭時的吆喝、爆米花匠被鄉親們包圍時的歡笑......是那麼讓人感到溫暖。這種情結,70後如我,以及年齡更大的一些人,想來或多或少有一些。

或許正是由於這種情結的驅使,某日,我在深圳中心書城閑逛時,看到《漸漸消失的匠人行當》,便忍不住買了。置於案頭,時不時翻閱幾頁,總會有所得——不僅安放了懷舊情思,也收穫了知識,還對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簡言之,《漸漸消失的匠人行當》這本書記錄了84種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消失或者瀕臨消失的匠人和行當。通讀它,你將會更加了解這些曾經在歷史上創造過輝煌的職業行當,了解它們的起源、發展、衰亡的過程,了解它們的傳說和傳承,了解在那個年代手工匠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在科技不發達的過去,那些有追求的手工匠人憑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將自己的行當或產品提升到極高的水準,甚至藝術的境界,這種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值得今人學習並發揚光大。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景網 的精彩文章:

駱振心:乍暖還寒
「大安全時代」來臨

TAG:全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