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與漢,匱乏與繁盛

秦與漢,匱乏與繁盛

秦朝出現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

秦代有著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然而秦人的玉器遺物發現的數量卻比較有限,其玉器特徵不是很鮮明,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玉器與山東諸國玉器,秦代玉器與戰國、漢初玉器都難以清楚地區分。

說到秦,那就不得不說一下聞名遐邇的和氏璧了。和氏璧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玉器,秦趙和氏璧之爭可以看作兩種玉文化的激烈衝突,何出此言?如下。

卞和的故事想必是人盡皆知,他冒著生命危險所要保守的是對真玉的忠貞,各國對和氏璧的珍視主要是因為其上凝結的忠信仁義種種道德意義。秦昭王聞趙得和氏璧,派人致書趙惠王,稱願以15座城交換和氏璧,趙國藺相如的第一個反應是:「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又責問秦王「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這是典型的禮尚義的關東思維方式。

在秦國方面,最初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輕慢,不過將之作為一件稀罕物罷了,遠沒有對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應有尊重,所以面對藺相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也」的指責也無言以對。後來秦王眼見得璧無望,倒也想得開,厚禮送相如,並說:「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秦王不理解對於關東諸國來說,像和氏璧這樣的玉寶重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守金玉之重」為人主之責,以之換土地倒也罷了,要是被騙去則大丟面子,是君辱臣死的嚴重事件,豈是「一璧之故」這樣簡單。不過和氏璧最後還是落在了強秦手中,始皇剖璧制「傳國玉璽」,一代名器就此而毀。就結果而言是秦人的勝利,但「完璧歸趙」的故事傳頌千古,文化的不朽使政治的短暫得失相形見絀。有的研究者指責藺相如以一件珍寶而得罪強秦是不理智的行為,這是對當時文化背景不夠了解的緣故。

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同時也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禮儀文化的影響,但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商鞅變法之後的功利主義。約之以峻法,誘之以重利,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雖然這對於軍國來說是富強之道,但對於思想文化的發展卻是滅頂之災。

整體文化的外傾和個體的保守內傾成為秦人性格中的一對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個性是被壓抑的,所以比賦個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發展的。建闕於終南,立表於東海,鑄巨型銅人,塑八千秦俑,張揚的是國家權力而不是藝術個性。關東則相反,整體文化是尚禮的,內傾的,但卻強調人性,精美的佩玉無疑是個人品格的標榜與個性之張揚,所以才會有藝術上的百花齊放和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

漢人總結秦人所失,弘揚文化傳統,達到了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玉器藝術這一曲折經歷充分顯示了文化力量的強大。漢代是我國大一統的封建盛世,強大的國力促使其手工業生產亦相當繁盛,玉器在當時也攀上了古代玉器發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軟玉是漢代玉器的主要材質。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了中原,使得玉器製作業得到了極大的物質保證,開創了和田玉主導後代玉器材質的歷史潮流;同時,這也改變了漢代以前就地取材、使用當地較差玉材製作玉器的情況,從而使得漢代玉器的質量有了根本提高。

漢代出現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劍,此類中玉劍有劍首、劍格、劍心、劍,玉佩中出現了玉舞人、玉鷹、玉熊、玉仙人、騎馬、玉辟邪、玉璽印、玉鳩首杖等。仕女形在漢朝佩玉居多,玉雕動物在漢代也比較常見。漢代玉器寫實,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遊絲毛雕」)。「漢八刀」反映的是漢代玉雕的簡潔明快。

辟邪是傳說中的神獸,漢代始流行玉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護,漢代玉器中也出現了辟邪形象。東漢青玉辟邪來自陝西寶雞,它舉首怒吼,挺胸突臀,兩翼內喝,前足直伸,後足直立,威武兇猛,似有撼天動地的驅邪逐魅之氣概,將大漢帝國器宇軒昂的一代精神本質表露無遺。

秦朝和漢朝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對於秦朝對於文明和玉文化的忽視和打壓,漢朝的玉器文化的繁榮是有目共睹的。這種對比突出了玉文化的重要性。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玉鑒小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在西漢時期居然有人請皇上辭職,然後真的有一位百姓被立為皇帝
盛世下的危機,中國古代的四大盛世背後竟隱藏著動亂,你知道嗎?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