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善修文德 茹古涵今——記民族文博人覃代倫研究館員

善修文德 茹古涵今——記民族文博人覃代倫研究館員

(本文已授權香港大公報、龍訊社轉載)

初見覃代倫先生是在2017年歲末的「西蘭卡普」土家族織錦展上。當日覃先生作為策展人為魯迅文學院43位少數民族作家學員講解展覽,他熱情好客,激情四射,和各路嘉賓分享此次展覽前前後後的動人故事,語氣中透出對自己所屬民族土家族文化的熱愛,不時談起故鄉張家界的美景,和他對山水田園的嚮往。

文德柔遠

覃先生現在是國家民委中國民族博物館展覽部主任,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民族民俗文物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員,日本國東京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會會員。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研究學者,他對大湘西的文化藝術瞭若指掌,作為曾在民族出版社工作二十年的資深編輯,他在選擇題材的視角上切合時代,又富於前瞻性。猶記得1999年,中國有很大一部分人沉浸在世紀末日的心態中,惶惶不可終日。覃先生主編的《上帝的指紋》,讓大家對史前文明產生了探究的好奇心,悲觀態度轉而向回溯人類文明源流與古代遺址。而他責編的其他幾部《伊斯蘭宗教哲學史》《道教與土家族文化》《大湘西演義》等大書,曾經作為國家讀書工程的硬菜,紛獲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諸多研究獎項。

2011年調入中國民族博物館工作後,覃先生積極踐行「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文化戰略,用開放的國際視野做對外文化交流的展覽選題:2011年,他策展的《中國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展》在美國馬里蘭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巡迴展覽。2013年,他策展的《中國民族文字展=聯合國2013》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2014年,他策展的《多彩中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特展》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大學巡展。2015年,他策展的《中國少數民族出版文化展》作為主賓國中國七大展覽之一,入選「2015美國紐約書展」,受到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劉結一、中國駐紐約總領事章啟月和聯合國副秘書長米切爾.阿德勒斯坦先生(Michael Adlerstein)的高度肯定。2017年,他策展的《多彩中華——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展》在西班牙中國文化中心隆重展出,受到西班牙民眾、華僑、留學生和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的高度評價。長達7年的展覽實踐,完成了從一個出版人到一個文博人的角色轉型。

君子相送以言

走進覃先生的辦公室,不由得被掛在牆上的文博大家的墨寶吸引了目光。覃先生介紹說,其中一幅為梁思成弟子、「中國營造學社」社員羅哲文先生所贈,羅哲文先生是中國建築史上不能忽略的古建專家,一生致力於萬里古長城的保護與守望,並在二戰中後期和梁思成先生一起保護人類物質文化遺產,使京都奈良古城免於被美軍轟炸。覃先生與羅哲文父子都非常有文緣,在羅老千古之後意外得知,他生前為自己提筆寫過這幅字:「茹古涵今」。茹古涵今,無有端涯,寓意文博學問無涯也!謝辰生先生是中國文物保護法的起草者,新中國文博事業的奠基人,他也為覃先生題詞「存史崇文」,覃先生開心地說,這是老一輩學閥對他這個文博新兵的美好期冀。

覃先生講到興緻處,又打開柜子取出自己珍而重之的舒乙先生所贈墨寶。舒乙先生對中國的藏文石碑和藏式建築做過很多研究,這批研究報告結集成為名為《見證親密》的書,正是覃先生作策劃編輯,期間多次前往舒先生家中校對交流,而通過這本《見證親密》,漢、滿、蒙、藏文石碑保護引起中央重視,國家財政部、北京市政府撥巨款對頤和園、西黃寺、北海、雍和宮的藏式建築和承德外八廟進行修繕保護,實為大利國土遺存之舉。《見證親密》出版之後,兩人也結為忘年好友。徐徐展開捲軸,舒乙先生錄其父老舍先生的句子「有朋相親當骨肉同,無錢買酒賣文章」燦然紙上,足見二人相知之誼。當下樂而大笑,文人之趣,今昔同也。

浮雲遊子意

「作為張家界土生土長的土家人,能做西蘭卡普展覽,我覺得很開心。「——自號「湘西雅客」,齋號「澧蘭居」,有點「魏晉風度」的覃先生時時刻刻未曾忘記自己的鄉愁。 來中國民族博物館工作的七年間,覃先生策劃各類專題和藝術展覽辦二十多個,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西班牙、波蘭、俄羅斯和聯合國總部巡迴展覽,可當被問及自己最得意的展覽時,他第一反應是2017年的「西蘭卡普——中國土家族織錦文化展」。土家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土家織錦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250多種傳統圖案,是中國民間五大織錦之一,比肩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四川蜀錦,從西漢、唐宋至今閃耀著土家人的五彩記憶。覃先生提到通過這次展覽,回顧了田心桃女士為土家族爭取單一民族身份的歷史,為之付出的一生努力令人感動。一幅幅美麗的織錦,是一位位土家織女智慧的結晶,她們把武陵山區的風土人情和山川風物,通過精湛的技藝留在一片片五色斑斕的織布上,塑造出土家人的錦繡年華。這次展覽得到了國家民委、文化部、魯迅文學院、澳門美術協會等各類政府部門和文化機構的讚賞和支持。

把自己放在展覽與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中,把心靈放歸山野間,是他一直嚮往並且身體力行的。翻看覃先生的「土家老覃」博客,會發現他對桑植這片紅色土地的赤子之情。他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僅2017一年就策劃四個展覽,受到各界好評-----覃先生在年末這樣總結道:「 2017,時間都去哪兒了?2017年6月,西班牙中國文化中心,《多彩中華——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展》。2017年8月,湖北省博物館,《初音——世界口弦琴文化藝術展》。2017年9月,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西蘭卡普——中國土家族織錦文化展》。2017年12月,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西蘭卡普---中國土家族織錦文化展》。四個展覽就像自己親生的四個孩子,最美的永遠是下一個。辦展覽是個系統的文化工程,有十月懷胎的痛苦,也要有繡花的耐心與定力,一年全球飛行38000公里,做對外文化交流與展覽,堪稱超生游擊隊了」。

在這幽默又不乏自信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覃先生不斷地突破自我,在新的展覽語言、展陳內容上,不斷進化的堅持與探索,也是中國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專業演繹和最佳詮釋。人們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正跨越語言、國度、文化的邊際線,引起美的共鳴,向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施展魔法。

如琢如磨

覃先生舉止熱情洒脫,善飲酒,樂交遊,好讀史書與方誌,而學術上,他是一位資深的民族服飾文物與民族美術的研究專家。2017年5月,覃先生參加上海東華大學的「第三屆國際紡織服裝研究出版論壇」,給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和留學生做了主旨發言,並總主編《中國博物館藏民族服飾文物研究叢書》(全12卷)。同年6月,又去了西班牙馬德里主講「中西合璧,文明互鑒——從絲綢之路文物看中國與西班牙文明交流的魅力」。同年9月,又受邀主持在西南民族大學召開的全國民族院校服裝紡織文化研討會。

在2014年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中國民族博物館、南京雲錦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多彩中華·我們共同的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特展》上, 覃先生曾對記者說,在遠離現代文明的、偏遠落後的老、少、邊、山、窮地區,少數民族服飾的特色、風格相對保留得好一些。「像赫哲族的魚皮衣,它的製作工藝面臨著失傳,因為會做魚皮衣的都是老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或者遷居到城市了,沒有人願意去學習這種技藝,真的很可惜。」「作為文博人,要儘可能把少數民族服飾的樣式、生產工藝收藏起來,這也能給後代留下第一手的田野資料。」對民族服飾和紡織的深厚積澱,也是覃先生能不斷推出創新展覽的不竭源泉。

在人人樂於表達的率性時代,民族藝術更不應該被埋沒,真希望擁有更多覃先生這樣的民族文化代言人,將山野間天賦的美麗帶到不同國家與地區博物館的展廳中央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