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城內最奇幻的地方,神秘往事老北京人也未必知道幾件!

北京城內最奇幻的地方,神秘往事老北京人也未必知道幾件!

原標題:北京城內最奇幻的地方,神秘往事老北京人也未必知道幾件!


火藥庫,大象房,國會議院,新華社......這些地方看似毫無關聯,實則環環相扣,到底怎麼回事?且聽小北,從明末發生在京城宣武門內的那起離奇事件講起。



新華社大院西門


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啟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城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大概在上午9點鐘,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廠附近卻突然發生大爆炸,造成半徑達750米、面積達2.25平方公里的爆炸範圍及2萬餘人的巨大死傷,史稱「天啟大爆炸」......


王恭廠為工部製造、儲存火藥的倉庫,爆炸發生後,火藥釋放的威力恐怖駭人:屍體堆積,穢氣熏天,瓦礫像雨點一樣從空中傾瀉而下,街道門戶完全不能辨別。


不僅慘狀觸目驚心,怪事更是咄咄。


此次爆炸沒有出現焚燒的跡象,只有巨大的聲音和隨之帶來的災害!



因爆炸而亡的屍體無論男女,均一絲不掛,身上衣物不翼而飛。



爆炸地點附近一尊重達5千斤的石獅子,曾經數百人都挪不動,爆炸發生後,卻直接飛去了幾公里外的順城門。



還有文獻記載:王恭廠距象房較近,大爆炸時,象房倒塌,大象逃逸,上街奔跑,踏傷百姓多人......


內城重地,怎會有大象出沒?原來這王恭廠南側,便是象來街,裡面飼養著供奉皇室儀仗的大象。


高規格皇家象房


早在元大都時期,皇家車隊里就有大象馱載的象轎,供皇帝出行時乘坐;皇家儀仗隊里還有大象牽引的巨輦,行列的最前方走著6頭大象作為先導。



到了明代,皇家儀仗隊歸錦衣衛掌管,下設演象所和馴象所。演象所位於今西長安街,從南亞新來的大象先要在演象所里演練嫻熟,然後再送到位於西便門內的馴象所飼養,久而久之,這裡便被稱為「象來街」。



清朝取代明後,接收了象來街旁的象房,並從南亞國家補充了許多大象,那些大象都住著編有號碼的單間象房,據清宮檔案記載,象房至少有42間。



《乾隆京城全圖》中的象房(馴象所)

每臨夏季,在內城護城河畔觀看大象洗澡,乃是舊日京城酷暑中的一道風景。


光緒十六年(1891)北京連降40天大雨,宣武門內水深兩米,城門不能開啟,最後不得不請出象來街附近象房中的大象,才將城門拉開。



宣武門


可見大象們不僅是花架子擺設,關鍵時刻也是幹活的一把好手。


到了清末,國力衰微,儀仗隊的作用在減退,為了維持統治,慈禧太后和滿漢貴族們實施「新政」,開始「預備立憲」,選中了象房,將其改為資政院,算是清政府仿照西方國家的議會產物。



表面上看,資政院有議決國家預算、決算、稅法、公債,制定或修改法典及議定奉特旨交議事件等權,但議決事項均須「具奏請旨裁奪」後方能生效,完全是君主制度的附庸。



而彼時主政的攝政王載灃,更是將資政院完全變成了滿清的「皇族內閣」,可見這有名無實的「民意機構」就是供權貴們把控的玩偶。


影視作品中,攝政王載灃主持資政院會議的場景


民國國會


隨著辛亥革命勝利,南方革命黨成立的臨時參議院遷至北京,在清朝資政院的舊址舉行了開院典禮。1912年4月,國會建築群也開始籌備建設,其中參議院仍設在資政院舊址。



按理說,已經到了民國,推翻了帝制,國會在法律上本具有不可解散的地位。但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國會逐步淪為軍閥政客的道具,屢次遭到非法解散,形同虛設。


槍口下的「民主」


1913年8月,袁世凱指使一些議員接連向國會提出總統選舉案,策動黎元洪,聯合直,魯,豫等各方諸侯致電國會,要求迅速選出人民「自己的總統」來。在各方面壓力下,議會終於決定選舉。



袁世凱

於是在袁的安排下,數萬軍人假扮公民請願,荷槍實彈的民眾包圍了議場。議員們成了驚弓之鳥,連照相時閃光燈發出的巨響都讓他們嚇得抱頭鼠竄,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競選便在國會議場拉開了序幕。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賄賂總統」的舞台


袁世凱倒台後不久,軍閥混戰,各路神仙粉墨登場。「直系」的曹錕,又在國會會堂上,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曹錕


1923年10月,為了能夠當上民國大總統,曹錕採取賄選的辦法,對選舉他當總統的議員每人給5000元,用去賄款達1356萬元之多。



重金懸賞之下,果然沒有讓曹錕失望,他終以480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並宣誓就職。而終生號召天下為公的孫文卻僅以33票的巨大差距位列第二。


更為搞笑的是彼時的輿論並沒有將曹錕一棍子打死,至少:賄選幾乎是公開進行的,曹錕在選舉程序上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對法定人數等要求都嚴格遵守。



民國國會如同兒戲,似乎是受了地處象房原址的詛咒,經歷著「華夏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那代人,在追求復興、民主、強國的道路上,就如盲人摸象一般,胡摸亂摸一氣。



文藝大院


1949年2月4日,在解放軍入城儀式舉行後第二天,2000多名中共北平地下黨員在舊國會禮堂舉行會師大會,彭真、葉劍英、聶榮臻等人均有出席。新時代,終於來了。



1949年2月3日解放軍入北平


其後,原在解放區正定的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三部,既戲劇科、音樂科、美術科全班人馬進駐民國國會舊址。


華北大學舊址


直到1949年9月,戲劇科搬至東城區東棉花衚衕,成立了中央戲劇學院;音樂科搬至西城區鮑家街,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美術科搬至東城區帥府園衚衕,成立了中央美術學院;舞蹈隊搬至西城區大翔鳳衚衕,成立了中央舞蹈團。



中央戲劇學院


細論起來,幾乎所有新中國的中央級文藝團體,都曾在此生根發芽,國會大院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文藝搖籃。


進駐新華社


也是在1949年9月,集通訊社、廣播電台和中央黨報三任於一身的新華社進駐大院。



在建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組等權威新聞機構都曾在國會大院辦公。


斗轉星移數十載,如今的新華社大院現代建築林立,但難能可貴的是依然保留了很多民國乃至清代建築。



如今的新華社大禮堂和圓樓就是曾經的民國國會議場;



民國第二屆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議場曾作為新華社圖書館;



仁字齋和義字齋以及禮字齋和智字齋,成了文革時期的紅一樓和紅二樓;



對於中學時代曾在西單附近讀書6年的小北而言,新華社大院的回憶包括著:


食堂菜品的種類豐富,口味多樣,那個年代搞到一張新華社飯卡的同學,就絕對不會回學校入伙了;



新華社的澡堂子,對於住在衚衕平房的孩子的誘惑力難以言表,每當看著噴頭傾瀉出的巨大水柱蒸騰出的煙霧,有種迷幻的幸福感;



當然還有新華社的籃球場,沒熟人,根本帶不進去。



象來街後來更名叫做長椿街,國華商場應該是長椿街上最著名的地標了,麥當勞餐廳迎著長椿街地鐵口,是附近孩子第一次開「洋葷」的地兒。



而新華社大院東邊的眾益衚衕,在民國時期被改為「眾議院夾道」,再往前倒的話叫做「象房夾道」,通過名稱的更迭也能看出這一片兒歷史的變遷。


而在新華社大院的西側,鬧市口大街的對面,還有個大院,正是前文提到過的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鮑家街43號。


醇親王府


——跳動的音符


中央音樂學院,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一所國家重點大學和 「211工程」建設院校,是國內音樂藝術的最高等學府。



因內地樂壇的「半壁江山」汪峰,曾經組建過「鮑家街43號」樂隊,所以中央音樂學院的門牌號碼已被大家熟知,而這所藝術殿堂佔據的院落,曾經是滿清王朝的尊貴王府。



潛龍邸


清朝初年,此處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岳托第三子、貝勒喀爾楚琿的宅第。



到了乾隆年間,這裡又成為了榮王府,始主是榮親王--永琪。這名字熟悉吧?就是《還珠格格》里的那位五阿哥。



咸豐九年,咸豐帝將府邸賜給了醇親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登基時,10歲的奕譞被封為醇郡王,1859年奕譞分府出宮,徵用原來的榮王府改為醇王府。



醇親王奕譞


在清代的諸多親王貝勒中,奕譞才幹平平,資質中庸。他的出名,完全在於他的兒子成了皇帝。



在奕譞被加封為醇親王后,次子載湉入宮登基為光緒帝,醇親王府隨即成為了「潛龍邸」,意為皇帝降臨之地。



由此作為光緒帝生身之父的奕譞必須遷出,搬到了位於後海的新醇親王府,而西便門內的這處府邸則被稱為醇親王南府。



後海的醇親王府現為宋慶齡故居


醇親王南府中,曾辟有太平湖,想來當年一定是湖石掩映,美不勝收。後來,太平湖被填平,可王府內的其它建築,基本都被保留下來。



校園情節


大清亡了後,醇親王南府便與學校結下不解之緣,民國期間,曾經先後作為中華大學和民國大學的校舍使用。新中國成立後,分給了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學使用。



中路大院中的宮門大殿,坐北朝南。現在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廳。



「音苑美食樓」,曾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食堂,現在是對外營業的酒樓。



除了如日中天的汪夫子,中央音樂學院培養出的音樂大師不計其數。


歌唱家


金鐵霖



吳雁澤



關牧村



鋼琴家


劉詩昆



小提琴家


呂思清



作曲家


趙季平



譚盾



說到滿清王府,在這一片絕非醇親王府一家,在新文化街上,就有克勤郡王府。


鐵帽王世襲罔替


克勤郡王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享有世襲罔替特權,其府邸建造得巍峨且精緻,有三進庭院,含正殿、配房、後花園。



第一代克勤郡王即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祖父努爾哈赤征戰各方,功勞卓著,以驍勇善戰和擅長謀略著稱,死後被清太宗皇太極追封郡王爵位。



而到了岳托的重孫納爾蘇時則改封平郡王,其側福晉為曹寅長女,曹寅何許人也?那是康熙朝的大紅人,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換句話說,納爾蘇是曹雪芹姑父。



正是有了這麼一層關係,紅學家們也曾考證過克勤郡王府是賈府原型的可能性,不過這裡也跟學校有緣,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新文化街二小的所在地。



到了21世紀初,克勤郡王府修葺一新,成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校園。這所市屬重點學校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在郡王府舊址就讀。


順嘴說句,這實驗二小還真不是一般的市重點,別的不說了,就看附近衚衕里被帶起來的學區房價吧,動輒都是20萬、30萬一平米,昔年的破衚衕里,憑空誕生了多少千萬富翁啊!



實驗二小附近的「過道兒」學區房


再來說說克勤郡王府所在的新文化街,最早被稱為石駙馬大街,因明宣宗駙馬石璟的宅第在這裡得名,至於後來為啥改了名字,大概與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魯迅先生,有關。



魯迅中學


佔地15000餘平方米的魯迅中學,堪稱京城一處融西歐古典風格與中國園林特色於一體的建築群,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是原"國立北平女子師範學校"舊址。魯迅先生1923-1926年曾在這裡執教,魯迅中學因此得名。



校園中除了有魯迅像和魯迅生平展館外,還有「劉和珍君烈士紀念碑」,兩位魯迅先生的愛徒,最好的芳華終結在了「三一八慘案」。



不過這裡的老校友習慣稱自己的母校為女八中,文革後,校名又變成了158中,因為校園過於美麗,富有民國韻味兒,《大宅門》等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說完了民國時代的大文豪,還有個同時代的愛國將領,和鬧市口一帶捆綁在了一起。


佟麟閣路


佟麟閣路原名南河沿大街,本是條南北走向的衚衕,北抵長安街,南達宣武門西大街,與新文化街十字相交,前文提到的很多地方,幾乎都與這條街有個交點、交集。



1945年,抗戰結束後,經馮玉祥提議,北平市市長何思源簽發「北平市政府戶字第59號訓令」將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鐵獅子衚衕分別改名為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和張自忠路,以示對三位抗日英雄的紀念,佟麟閣路遂命名。



中華聖公會教堂


教堂建於1907年,位於佟麟閣路85號,又名英利甘教堂、中華聖公會堂,曾經是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及主教座堂,亦是聖公會在北京興建的第一所教堂。



奮鬥小學


1940年由傅作義創辦,以團結、奮鬥、誠實、活潑為辦學理念,在60多年的治學歷程中,為國家培育了大批棟樑之才。



三味書屋


位於佟麟閣路靠近長安街的一家書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距離魯迅中學太近,取的店面真是應景,而來這裡看書買書的魯中學生還是挺多的。



人文情懷,閱讀空間.....京城如今誕生了很多主打這類概念的主題書店,可早在三十年前,三味書屋就靠「德不孤必有鄰」的非凡境界開始經營,如今甚至成為了一處旅遊景點。



回看本文開頭,小北拋出的那幾樣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是不是被串聯到了一起?因為歷史總在演進,周遭就會變化,鬧市口、新文化街、佟麟閣路一帶,就是如此。


烤肉宛



早先,烤肉宛老店面,就在鬧市口大街上,小時候就聽爺爺講炙子烤肉的「文吃」、「武吃」之分,如痴如醉,直流口水。


天津百餃園



位於新文化街甲12號的這家館子,最早是北海漁村,經營海鮮。2000年前後改成百餃園後,接地氣兒多了,各餡餃子都挺好吃,天津特色甜點也很地道。


勝一蘭湘菜館



也是開在新文化街上的老店,之前應該是主營醬骨頭,自打小北讀初中後,就換成了現在這個店名,湘菜做的口味正,價格公道,在寸土寸金的西單地區,歷經20年經營依舊不倒,靠的真的就是品質經營!


文/壹月陸日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大北京 的精彩文章:

有人已經上當!準備買年貨的注意,這些東西不能隨便買!
2月12日 | 京城事兒全知道

TAG:最愛大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