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札記】「放羊御史」之卜式是如何向上爬的

【讀史札記】「放羊御史」之卜式是如何向上爬的

原標題:【讀史札記】「放羊御史」之卜式是如何向上爬的



有漢一代,科舉尚未出現,一個普通人晉身官僚階層的機會並不多。總結起來,大致有這麼幾種——有個妹妹或姐姐有幸嫁給王侯或皇帝,自己成為外戚,從而得到封賞;讀通某部經書,被地方官吏以賢良方正之名舉薦到中央,得授官職;有特殊的高於一般人的道德行為,如事母至孝之類,被地方官吏以孝廉之名舉薦,加上有些管理才能,得授官職。

第一種情況並不多見,畢竟,皇帝王侯有限,普通人接觸到他們的機會少之又少,由平民一躍成為外戚的機會也就少之又少。後兩者則比較常見,而且是漢代選拔人才最主要的途徑。


問題在於,讀書是需要條件的,不僅要買得起或租得起書,還要有個學問差不多的老師教,否則幾乎不可能有什麼成就。至於孝廉,如果父母活得夠久還好說,但如果父母早亡,就完全沒有辦法了。


不過,聰明的人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即使沒有讀書的機會,即使父母早亡,也仍然有人可以抓住問題的核心,一鳴驚人,出人頭地——讀書和孝廉雖然具體形式不同,究其根本卻有一個最大的相通之外,那就是,一定要能引起官方的注意!如果能引起皇帝的注意則更好!至於引起注意的到底是讀書好還是道德高,或者是其他的什麼東西,其實並不重要。


這一點,很多人都沒看明白,但卻被河南一個放羊的人看懂了,這個人就是後來位列三公做到御史大夫的卜式。

卜式家世代以種田養羊為生。在地廣人稀的西漢時期,亦耕亦牧的生活並不罕見,但比起種田來說,放羊要辛苦得多。因為,羊是一種不能一直圈養的動物,必須每天牽出去吃草不說,冬天到來之前還要提前割大量的草晒乾儲存起來,以備過冬之用。


種地尚有農閑,養羊卻必須一年忙到頭,其辛苦可想而知。但卜式卻養出了經驗,養出了名堂,養出了樂趣,並且從一個養羊專業戶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進而又由大富翁進入官場,中郞到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一生之經歷不可謂不傳奇。


卜式的傳奇始於與弟弟的分家。


分家的時候,卜家已經是小康之家,有田有宅有家財,還有百餘頭大肥羊。按說,作為哥哥的卜式分家時理所當然會多分一些,而且,分到的還應該是其中最好的那部分。


哪部分最好?當然是不動產最好了。土地和宅子都是不動產,金銀則是硬通貨,相對來說,需要不停地吃草、一刻都離不開人有照顧,並且還有病死減員之憂的活羊,就不是分家時應該重點考慮的爭奪對象了——除非能夠立刻找到下家,轉手賣掉換成金銀。

卜式卻是個「傻」哥哥,不要田不要宅也不要財,偏偏選了一百多頭羊,趕著離開了已經成了弟弟家的「家」。


十多年後,卜式從山裡趕著一千多頭羊下了山,賣掉一部分後,買了田蓋了屋,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而此時,當年分到了除羊之外所有家產的弟弟已經破產,只能乞討度日了。卜式是個厚道人,見此情景,多次拿出自己的財產接濟弟弟,以盡手足之誼。


當時,漢武帝征伐匈奴的戰爭進行得正激烈。打仗是個很耗錢的事兒,打著打著,武帝的錢包就開始鬧起了饑荒。皇帝沒錢,除了增稅和搞鹽鐵專營外,就是向民間的富戶伸手要錢。當然了,名義上還是說這些錢是富戶們自願奉獻、支持國防建設和開疆拓土。


要的次數多了,民間富戶們便紛紛隱匿財產,裝窮,不肯出錢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當皇帝的要開疆拓土關我什麼事兒?匈奴雖然可怕,可不是還沒打到我這裡來呢嗎?眼下的日子畢竟比應對外族的擄掠更實在,也更迫切。


別人都裝窮,卜式卻反而站了出來,直接向皇帝上書,表示願意拿出一半家產貢獻給皇帝的開疆拓土戰略。

這個世界上,總少不了高調的人。但是,高調的人也是有差異的,說起來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目的地唱高調,一類是出於某種自己所相信的東西而唱高調。


就卜式而言,到底是屬於前者還是屬於後者,還真不好說。


卜式只是一個放羊出身的人,父母早亡,不可能被「舉孝廉」,這麼多年忙著放羊沒怎麼讀書,在一大堆靠熟讀某部經書得以晉身的人堆里,根本就是不入流,不可能被「舉賢良方正」,雖然養羊賺了一些錢,可也不是富可敵國的那種,想出身頭地,豈不是比登天還難?


卜式很好地把握好了時機,也很好地掌握了一鳴驚人的方法。

時機是,當時漢武帝經過連年的征戰,財政已經日漸吃緊,此時如果能拿出錢來貢獻給進朝廷,無數數額多少,都無異於雪中送炭;方法是,卜式不在數量上取勝,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這點財富跟其他真正的富豪相比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所以,他選擇是靠比例取勝——「願輸家財半助邊」。


這一招確實管用,很快,武帝派人找到了他,問他想得到點什麼——武帝當然很清楚,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沒有什麼目的的唱高調。


會唱高調,還得會欲迎還拒,所以卜式給皇帝使者「欲為官乎」的回答是「不願」,理由是「自小牧羊,不習仕宦」。


使者感到奇怪,覺得他肯定有其他目的,於是又問:「那你是不是有什麼冤屈?」


卜式還是搖頭,說:「我生下來就沒跟有過爭執,遇到窮人就去周濟,品行不好的就去教導,在我生活的地方,大家都很尊敬我,也都心某情願地聽從於我,我能有什麼冤屈呢?」


卜式這段話其實就是在自誇了,不僅僅是在說自己人品好,更是在說自己具有身體力行教導他人、管理地方的能力,而這些,正是當時的為官者所必需的。


但使者不信啊,於是繼續問道:「那您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卜式給出的答案是:「皇帝誅殺匈奴,做臣子應該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要麼為皇帝征戰沙場,要麼貢獻家財作為軍費,如此,匈奴才能被滅,天下才能太平。」


使者向武帝一五一十地彙報了與卜式的對話,武帝也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又去徵求丞相公孫弘的意見,公孫弘說:「這不符合人情,看起來什麼都不要的人,想要的東西恐怕更多,甚至有圖謀不軌之心,這樣的人絕對不可以用,他的錢也絕對不能要,免得被他利用!」


於是,卜式第一次向上爬的努力就此宣告失敗了。


不過,雖然沒爬上去,但畢竟成功地在皇帝那裡留了個印象,雖然讓皇帝將信將疑頗多疑慮,但對於手頭嚴重缺錢的皇帝來說,終歸是個積極正面的印象,加上武帝又是個長壽的皇帝,所以,對於卜式來說,向上爬的門並沒有就此關閉,未來的上升之路仍然或隱或現地擺在那裡,只等著另一個機會的來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楠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讀史】「多詐而無情」的公孫弘,如何從養豬人做到丞相?

TAG:張楠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