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村民挖出古爐,郭沫若命名「司母戊鼎」,專家卻說他不識字

村民挖出古爐,郭沫若命名「司母戊鼎」,專家卻說他不識字

導讀:眾所周知,後母戊鼎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文物,不僅是我國青銅文明史的代表文物,還是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更是一件「鎮國之寶」。這件3500年前,重達800多千克的稀世珍寶目前安安靜靜的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但其出土以及定名卻非常的坎坷。

這件文物早在1939年3月就被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吳培文一行人發現,最終的目的和其他尋寶人一樣就是為了挖掘地中的寶物換取財富。但因為這件「古爐」非常的大,買家要求將其截肢。吳培文於心不忍,認為這是破壞老祖宗留下的寶物,是造孽行為。

吳培文

後來日軍多次去到吳培文索要這件寶物,但都被他化解了,最後一次他將寶物再次埋到地下。1946年6月,安陽政府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民國政府,吳培文欣然帶著民國警察挖出「古爐」。因為「古爐」的造型非常精美,而且器物巨大,立即引起了民國高層的重視。

此後,「古爐」在蔡元培先生倡議下,存放於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當時的郭沫若早就在日本歸來,其古文字造詣已經是中國第一人。他對此「古爐」非常感興趣,經過仔細鑒定,他發現這古爐不是古爐,而是四足方鼎,而且有銘文「司母戊鼎」。

後來郭沫若將此物正是命名「司母戊鼎」,這名字一用就是半個世紀。直到2011年3月,這件早已深入人心的絕世國寶「司母戊鼎」改名「後母戊鼎」。那為何用了半個世紀的名字說改就改呢?這得從1976年說起,當時考古家在出土這件古爐的地方正式進行考古挖掘。其中在婦好墓就出土了一件「後母辛鼎」。

後母的意思是「皇天后土」,說明這些鼎曾經是用來祭祀的。而在甲骨文中「司」和「後」字是可以互相反寫的,也就是說郭沫若只看到了甲骨文的正寫,不知道反寫,;所以才將「後」字看成「司」。對此,有很多曾經對郭沫若不滿的專家表示其實他根本不識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忘記歷史就意味背叛 的精彩文章:

盜墓祖師爺被判死緩,30年盜6億文物,狂言「100個專家不如我」
我國成功申遺高句麗王城,韓國:又搶我們的歷史

TAG:忘記歷史就意味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