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為涼山唱一支深情的歌

為涼山唱一支深情的歌

為涼山唱一支深情的歌

《光閃爍在你的枝頭》

作者:何萬敏

張家鴻

遇到《光閃爍在你的枝頭》時,我唯獨鍾情於何萬敏筆下的涼山書寫。相較於其他內容來說,我更專註「歷史現場」與「這方水土」兩輯的閱讀。關於自己遲來多年的涼山書寫,何萬敏是如此自剖的:「多年以來的寫作完全是隨性而發,新聞寫作屬於記者職能,此外的散文和文藝評論是個人感興趣的兩部分。某一天幡然醒悟,書寫涼山才是最該用心的事」。這句話流露出的是迷途知返後的自足與竊喜,它的情感源頭是何萬敏對家鄉涼山真摯而深沉的愛。這些涉及涼山與彝族的篇幅,在我眼裡是整本書中最具分量的書寫,最真誠的呼喊,最深情的吟唱。

年少時總是嚮往遠方,以為遠大的理想必在遙遠的地方。漸漸長大之後,才猛然發現近在咫尺的家鄉,身在其中的家鄉才是心靈最終極的依託之地。常人多半不能例外。正因為是兜兜轉轉、尋尋覓覓之後遲來的選擇,何萬敏才會走得更加義無反顧、更加從容淡定。就像走過了漫長的黑夜終於迎來了依稀可見的曙光,雖然心中雀躍,也會把它暗藏心底。「走得多了,看得多了,才會發現橫斷山中的涼山,仿如山的迷宮,層疊的山、連綿的山。」涼山,是一個豐富的精神寶藏,是一座探索不完的迷宮。

與涼山有關的前世今生,值得言說的實在太多太多。正如何萬敏自己說的:「我的故鄉,更是我的精神高地。」正因為此,作家、評論家、記者,任何一種單獨的身份皆不能囊括何萬敏的書寫。在這本書里,他時而是作家,時而是評論家,時而是記者,時而又是三重身份的個性與筆力同時展現。因此,他的筆下呈現出繽紛多彩的風情,展現出古今融合的氣度,體現出針砭時弊的銳利。

涼山的神秘,涼山的豐富,涼山的博大,吸引了古今中外許多探險家和學問家到此探尋關於天地自然的奧秘。也因此留下了不少歷史佳話。1924年,美國人約瑟夫·洛克與木里王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木里的日子裡,木里王給洛克送去了雞蛋、白米、豆子、麵粉、火腿、羊肉乾、氂牛乳酪等。洛克則回贈香皂和銀幣等物。離別之際,木里王又送給洛克一個金碗、兩個佛像和一塊豹皮,依依不捨的他還邀請洛克以後有機會再來木里。洛克慨然應允。何萬敏敏感於與涼山有關的書籍和人物,他讀許多書,讀很多人。讀來讀去,讀的都是涼山,或是從涼山的現狀而生髮出去的思考。正如他自己在《跋》中所寫的:「我用行走的方式和涼山對話,語言也許粗陋卻真摯坦蕩;我用凝視的方式和涼山相守相望,避免陌生得互不相認,擦肩而過。」

真實,既是記者的職業立場,更是一個寫作者的精神追求。「我不斷告誡自己,不要太過浮躁,不要走馬觀花,最有用的是細節。」捕捉有用的細節,是何萬敏在本書的寫作中一再提倡且毫無保留的力行之舉。有好的細節,才能讓真實的情感找到有力的依託,進而為讀者講述許多好聽的感人的故事。

涼山是彝族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依戀土地的彝民一茬一茬收割苞谷、土豆和蕎麥,曠野稀疏的枯草搖擺著遍地野花。」這裡一直在奏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交響曲。何萬敏還說:「每到一地,當地人的從容不迫與吃苦耐勞,無疑都成為我在旅途中收穫的一筆財富。」今日的涼山,有自然的美,也有人情的美,它不就是涼山人心中最富饒的家園嗎?有待騰飛的涼山,不管我們期待它飛得多高,都不能斷了與未來緊緊牽繫著的或遠或近的歷史。

顧彼得在《彝人首領》中這麼寫著:「我希望我們能夠一直像這樣永遠永遠地遊逛下去,從一個美麗的山谷到另外一個美麗的山谷,在一個親切的、寧靜的和友好的小村子裡過夜,或者在夏日山間溫馨芬芳的山風輕拂下,從一個彝人的寨子到另外一個彝人的寨子。」涼山給這個俄國探險家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以至於他把涼山一直裝在心中,從未放下。讀過《光閃爍在你的枝頭》,我印象中的涼山人何萬敏與顧彼得一樣,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行走著,一直是樂在其中地記錄著。否則,何來這部厚重大氣的作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