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亞歷史上後四大帝國!

中亞歷史上後四大帝國!

第五帝國阿拉伯帝國(公元632——1258)中國古籍對它稱之為大食(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先知穆罕默德的傳教建國西曆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開始宣傳、傳播、伊斯蘭教。人類歷史上,新的宗教,往往帶來新的人類進步,帶來一個新的時代。穆罕默德畢生為之奮鬥的新的宗教信仰,喚醒了貝都因人的靈魂,喚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精神,為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阿拉伯人的歷史上,這一時期出現的巨變,印證了當代中國人毛澤東所說的「精神變物質」的理論,這個理論在這裡也得到了實踐的再次驗證,並且發揮出了巨大的歷史效應。這個效應,就是伊斯蘭教對於阿拉伯帝國興起所起到的無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當年,這個作用曾經震撼了世界。

穆罕默德的傳教,為當時麥加的倭馬亞家族的統治所不容,後因此被驅趕到麥地那。(這個麥地那,就是伊拉克薩達姆時期的王牌陸軍師,麥地那師的來源)穆罕默德到達麥地那後,進一步發揮其智慧,成功的建立了以伊斯蘭信徒為成員的「烏馬公社」,這個組織是伊斯蘭教的核心力量所在,也是後來阿拉伯國的力量所在。藉此組織,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極大的發展了伊斯蘭教,成功的組織起並統一了沙漠里游牧的貝都因人部落,因而自身的勢力大增,得以在他臨終的那一年建立了以麥地那為首都的阿拉伯國。

四個哈里發時代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他建立的阿拉伯國開始進入了四個哈里發時代(632——750),也被稱為神權共和時代。哈里發是「先知繼承人」的意思。這個時代里,在歷屆哈里發有效的領導下,阿拉伯人利用波斯與羅馬的長期戰爭,彼此疲勞不堪的機會,迅速擴張疆域,而且帝國的東、西、北三面的擴張確實卓有成效,軍事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這個時期也產生了問題。比如一直延續到現代的穆斯林內部的什葉派、遜尼派的分裂。在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時期,帝國往東打到唐朝邊境(在中亞的邊境),佔領了部分中亞。北面佔領了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打到了高加索山脈。南面打到印度河,西面佔領了北非的利比亞地區,疆域空前擴大。

此時,卻有很多人對奧斯曼的倭馬亞家族身份有看法,認為他的執政不合法,反對派成立了穆斯林什葉派,與奧斯曼自己的遜尼派相對立,並且最終造成奧斯曼被刺殺。之後什葉派的阿里上台,是第四任哈里發,但卻被什葉派內部又分裂出的軍事組織謀殺。至此,穆斯林不但有了什葉派、遜尼派長達一千多年的派系之爭,而且神權共和時代也結束了。兩個王朝時代第一王朝是倭馬亞王朝。麥加的倭馬亞十二家族之一,在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被謀殺死後,勢力很大的倭馬亞貴族用強權的方式上台維持統治,對什葉派痛下鎮壓之手。倭馬亞因為崇尚白色,尚白衣、白色旗幟,被中國成為「白衣大食」。倭馬亞時期,帝國領土進一步擴張到伊比利亞半島,用加入伊斯蘭教的北非「柏柏爾人」的力量繼續向歐洲北部挺進,只是在比利牛斯山遇到暴風雪才停止了軍事擴張的腳步。

倭馬亞王朝對什葉派的無情鎮壓,激發了什葉派的軍事反抗,導致整個倭馬亞時期帝國的不穩定,哈里發多數短命,被什葉派暗殺,社會動蕩不安。第二王朝是阿拔斯王朝。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後代,阿拔斯.拉赫曼在什葉派的支持下上台,開始了漫長的阿拔斯家族的統治,一直到公元1258年阿拉伯帝國被蒙古統帥旭烈兀滅亡。這個家族崇尚黑色,黑衣、黑旗,所以中國人稱他們「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在漫長的六百多年裡,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並且依靠武力把伊斯蘭教強行推行到世界多地。比如南亞和中亞,原先都是佛教的領地,隨著阿拉伯軍隊的殺入,後來都改了伊斯蘭教。帝國還從西面嚴重的打擊了唐帝國的傲慢慵懶。751年,阿拔斯派兵干預唐帝國的內部事務,出兵中亞受唐朝統治的石國,但阿軍在怛邏斯與唐軍接戰,接連幾天都吃了敗仗。最後靠收買唐軍的盟軍葛邏祿人在唐軍後側叛亂,發動突然襲擊,才乘機贏得了戰役。但阿軍也損失了四萬人,其損失之大甚至超過了唐軍參戰軍隊的總數。阿軍出於對大唐軍隊的戰鬥力甚為恐懼,故而不敢再接戰唐朝軍隊,竟突然撤兵,等於與唐朝平分了中亞地盤。戰後,阿拉伯朝廷濫殺無辜,連殺格邏斯戰役有功的兩員大將,其中一人是呼羅珊(伊朗、阿富汗、土庫曼三交界)地區投誠的總督。此事引發新近歸附的鄰居地區呼羅珊人的叛亂,阿拉伯人只好再去平叛,更無暇顧及圖謀唐朝了。

綜合評價,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是靠了兩把劍。一把,是宗教之劍。新起的宗教之秀,贏得了阿拉伯貝都因人的心,也贏得了更多部落和民族心中的信仰與道德的制高點,這對周邊的國家民族來說,是真正的「誅心之戰」。還有一把劍,就是軍事上的成功。從第一屆哈里發拿下羅馬帝國的敘利亞開始,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就把盛名在外的波斯人遠遠的甩在了後面。波斯人上千年也沒能把羅馬帝國怎麼樣,阿拉伯人一戰就做到了。羅馬人為之悲哀,嘆息他們「美麗的土地」淪落敵手,而曾經強大的波斯人卻在顫抖中等待下一波對自己打擊的到來。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西到歐洲的大西洋海岸(伊比利亞半島),東到印度河,北到鹹海、東歐的巴爾幹地區(今天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南端到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一個領土廣袤無垠的帝國,在六百多年的時間裡用跪拜真主的伊斯蘭教音樂震撼著全世界的君主們,讓他們在自己的國王寶座上心靈顫抖。這就是今天的西方世界對伊斯蘭教最源泉的來自遠方的恐懼。一個是精神的控制,一個是軍事的震懾,一文一武,完美的闡釋了中國古人的箴言「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能說不高明。就這樣,白色的纏頭,加白色長袍,上唇的小鬍子,高頭雄壯的阿拉伯白馬,細長的、明晃晃的阿軍彎刀,構成了那個時代最具標誌性的帝國圖案。

第六帝國塞爾柱突厥帝國(公元1037——1194)突厥人來自東方的中國。突厥部落最早在阿爾泰一帶游牧,(據崇尚歐洲的土耳其人說來源於鹹海以西?無證據)早年蠻愚無名稱,因其部落戴的貼頭帽上有個向上突起的把子,中國古人根據他們帽子的特點,稱呼他們為「突厥」,並由此而得部落名。可見當時其先人的原始狀態。後來的突厥人受阿爾泰東部的中國鐵勒八部民族文化的影響,有了中國的鐵勒族各部統一的通古斯語系的語言和文字,其各方面文化養成均為鐵勒同化而成,全面的被鐵勒化了。大約五世紀中葉的時候,突厥人整個部落都是中國蒙古高原的民族柔然(鮮卑族的一支)的冶鐵人,屈服於柔然可汗。中國史稱突厥人是「柔然煅奴」,部落首領是阿史那土門,史稱伊利可汗。

在六世紀中期之前(四十年代前),突厥人先是臣服了中國的北魏王朝,與北魏有聯姻關係,然後藉此時北魏朝廷的勢力做威懾,合併了鐵勒部二萬餘戶,遂強大了起來。公元552年,突厥對壓迫他們的柔然人發動突然襲擊,擊破了柔然國並滅之,建立了領土囊括大漠南北(也就是蒙古高原地區)的突厥國。到了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突厥人的國家戰亂不止,好景不長,便於公元638、659年先後統一於唐朝。至680年,南下漠南附唐的突厥人北返復國,又在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國,史稱「後突厥」,首屆可汗是頡利可汗。公元744年,北亞地區的回鶻族強大起來,聯合唐朝滅了後突厥國,在蒙古高原建立起回紇汗國,附屬於唐帝國(回鶻族曾出兵幫大唐平定安祿山之亂,功莫大焉)。突厥人因此大部歸附回紇族(今天的維吾爾和「甘州回鶻(甘肅河西人)」的先人),而其不甘失敗的部分,便西遁而遠去中亞,在那裡得以休養喘息。我有考據,證明突厥主體頡利可汗的後代是留在了中國的,那西去蔥嶺以北的就不是後突厥王室的核心部分,而應該是其中意志堅決者的團隊。

西去的突厥烏古斯葉護部(應該是曾做過西突厥汗王的那個葉護的部落),長時間內都在中亞草原(今哈薩克以南草原)地區游牧。其中四大部之一的首領塞爾柱克(突厥語Saljuq,q讀輕音),因與葉護不和,後率部眾西遷錫爾河下游定居。在塞爾柱克的孫子手裡,突厥人開始南征,打下了位於今天阿富汗和印度境內的伽色尼王朝的很多地盤,然後繼續南下,征服了呼羅珊地區,可以說首戰告捷。1040年,塞爾柱人征服波斯,這是一個大勝利。1055年,他們進入了巴格達,阿拔斯王朝當時的哈里發不得不將其封為蘇丹( [sultan]:阿拉伯語sultan的譯音,一些伊斯蘭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類似的名稱還有「埃米爾」,蘇丹的名稱由此而來),並將自己已經有限的權力移交給塞爾柱人。此時的塞爾柱帝國已經擁有了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卻還是沒有滿足,繼續向東羅馬發動進攻,1071年,塞爾柱軍隊俘虜了東羅馬皇帝,佔領了東羅馬的小亞細亞腹地,從此東羅馬帝國失去亞洲領地,僅控制歐洲的東南一隅,拜占庭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了。

歐洲有人曾有這樣記述:「公元9世紀和10世紀,在西歐遭受諾曼(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人)狂飆的時候,東羅馬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處在相對的安寧之中。而到11世紀,他們的厄運也來臨了。呼嘯而至的突厥人比諾曼人還要可怕,幾乎整個亞歐大陸都陷入了動蕩之中。」看來歐洲的西方人對東方患有天然恐懼症。1141年,塞爾柱被西遷的來自中國的契丹人(西遼)打敗,丟掉了中亞的土地。之後,塞爾柱內部開始分裂,形成諸多的各地小王朝,最後都歸納到了花拉子模的屬下。塞爾柱的統治雖然不很長,卻對中亞的歷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是突厥人在唐帝國控制區域建國失敗二百多年後的一次重大的崛起。塞爾柱突厥帝國的建立對後來奧斯曼突厥帝國(今天土耳其的前身)在西亞的建立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如果沒有塞爾柱突厥人的奮鬥,突厥民族就可能延續不下去而被中亞諸多的民族淹沒,也就沒有後來奧斯曼突厥人的輝煌的成功。當然,突厥人在中亞的漫長生活歷史也使得自己的民族被中亞各部落的白種人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混血,從而具備了白種人五官中的某些相貌。但無論如何,突厥人的亞洲血緣特徵到今天(比如土耳其人)都難以消除,黃皮膚、黑頭髮,依然是他們民族的主要特徵,而這,是來自祖先的基因。

土耳其人常鄭重的宣明他們是突厥民族的後代,並且是主體。無論主體不主體(有證據說明當年後突厥的主體:頡利可汗的後代留在了中國),我們應該客觀的承認他們中亞烏古斯突厥人的身份,因為這是事實。但某些土耳其人卻熱衷於說明他們的歐洲血統,這無疑是荒唐的,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他們來源於白種人,有的只是一些主觀上的片面說法。近來,因為美國及西方的敵視,土耳其加入歐盟的努力徹底的失敗了,落為了世人的笑柄。問題是,亞洲國家為什麼一定要躋身歐洲聯盟,難道被視為亞洲人就非常的可恥嗎?至於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雖然它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國家,但它版圖的亞洲部分大都在地中海沿岸,而不在亞洲內陸,更不在中亞境內,所以不在本文探討之列。

第七帝國花拉子模帝國(公元1142——1231)在花拉子模帝國建立以前,花拉子模這個名稱嚴格的說只是個地理概念。它的核心範圍是鹹海以南的土地,大約以阿姆河下游為中心,東有克孜勒庫姆沙漠、南有卡拉庫姆沙漠包圍。地區氣候乾燥,但陽光充足,阿姆河水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高出產、高品質農作物的富饒的中亞農業區。

中國古籍對花拉子模最早的名稱是「火尋」國。花拉子模在塞種人的語言里的意思是「陽光土地」。花拉子模人是中亞最有資格的上古時代原住民,人種是屬於塞種人之一的白種人。考古證明公元前3000年這裡的新石器文化就很發達。花拉子模人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學會了引水灌溉,以及在前700年就使用鐵犁耕作,他們的文化歷史悠久。中心城市是今天土庫曼國土西北角的烏爾堅奇(後來的蒙古人稱:玉龍傑赤)。花拉子模人信奉拜火教(中亞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我國唐代稱之為祆教。祆教經典里提到的古國赫瓦里澤姆就是指花剌子模)。歷史上,花拉子模人性情溫和,摯愛和平,無論哪個帝國統治,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不與霸權相爭。

當周邊大國的統治衰退時,他們就藉機獨立建國,一旦被入侵,則服從管理。這些在人們眼裡的懦弱和過分的順從性格,卻使得這個地方的人民在漫長的痛苦戰亂里生存了下來,並且最終在中亞多民族競相廝殺的血腥歷史中形成了有著自己地方特點的民族:現代烏茲別克人。公元1142年,當時中亞的塞爾柱突厥國與中國來的西遼國契丹人作戰,戰爭失敗後,花拉子模人乘機獨立,首任國王是阿即思,後任是阿爾斯蘭。此時的中亞,已經沒有了強大的帝國控制,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從阿爾斯蘭的兒子開始,花拉子模人開始擴張領土。阿爾斯蘭的孫子,也就是塔喀什之子阿拉丁·摩訶末繼位(1200-1220年在位)。他使花剌子模國達到了鼎盛,在他統治期間花剌子模國成為中亞的最大帝國。花拉子模帝國的版圖西南到今伊拉克,東南到巴基斯坦,北到鹹海,西到外高加索,東到蔥嶺(帕米爾),囊括了波斯和阿富汗、伊拉克以及自身所在的全部中亞(除去中國的新疆以外的中亞部分,嚴格的說新疆和甘肅的河西部分也屬於中亞)地區。溫和的花拉子模人此刻盛極一時,達到了其歷史的光輝頂點。

公元1215年,花拉子模出了不該有的大事。當時的大蒙古國王成吉思汗自身在攻打金朝(此時金國人已經佔領宋朝北方及開封都城,核心部落從東北遷徙到內地),為經濟需要,派使節到花剌子模王國,締結通商貿易協定。按協定派出使臣與商隊(多是撒馬爾罕本地商團,與蒙古友好)數百人,500頭駱駝,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與商品前往通商。至訛答剌(一作兀都刺兒,在今哈薩克奇姆肯特西北),地方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誣指商隊為間諜,上報而屠殺之,侵吞財物、珠寶等商品與駱駝。

成吉思汗聽報吃了一驚,冷靜的審時度勢後,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斷貿易,決心忍耐而爭取和平解決。遂派出使臣,致書摩訶末責其背信棄義,要求交出兇手,便可繼續修好。以成吉思汗的威嚴,能有如此耐心,已是到達忍耐的極限。而花拉子模國王阿拉丁.摩訶末卻幾乎不假思索的、輕率的拒絕了要求,並殺死正使,剃光兩位副使鬍鬚以侮辱其國,再押送出境驅逐之。蒙古國得知後舉國大怒,豈能干休?禍端由此惹起。公元1219——1221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進攻花拉子模帝國,先後作戰十餘次,所到之處,無不盡情殺戮以泄憤,每每屠城以為快。1221年,蒙古軍攻陷所有城池,最大的城市烏爾堅奇被屠城毀之,人民死傷無數。蒙古兵所到之處,殺光男人,擄走女人、孩子和工匠,捲走財物。蒙古大軍班師之時,每個士兵都帶著好幾輛大車的財富,車上載滿了財物和坐著擄來的數名女人,回朝蒙古軍的隊伍之長,蜿蜒不絕。

當時被花拉子模人屠殺的所謂間諜們,其實是他們本國的撒馬爾罕人,他們多經商,與大蒙古國友好。經歷此戰亂後,撒馬爾罕人誠惶誠恐,也不敢再居住本地,便要求蒙古大汗安排另外的去處。成吉思汗即下令使撒馬爾罕人整民族全體內遷,去中國內地的湟水流域(青海)和賀蘭山黃河流域(寧夏)水草豐腴之地定居。這些從中亞花拉子模國的撒馬爾罕城搬遷到中國內地的萬里之遙大遷徙的民族,就是中國回族的真正來源。蘇聯中亞學者曾就蒙古軍的作戰,做過類似描述:「韃靼的騎兵排成百人橫隊,極寬闊,又連綿幾里長,皆用長矛挺向前方,戰鼓隆隆響起,蒙古人齊聲發出野性嚇人的吶喊,衝殺過來,花拉子模人皆伸頭看,一見此陣勢,掉頭就跑。」滅亡花拉子模帝國,也拉開了蒙古西征的序幕,西方恐懼了上千年的「黃禍」,又(西漢時,中國匈奴族曾萬里遠征歐洲)復重來。成吉思汗的此次西征,滅了花拉子模,卻意猶未盡,欲罷還行,遂往西一直打到了伏爾加河,才回兵和林格爾。當年的蒙古軍隊為了提高遠程機動的速度,作戰部隊每名士兵都擁有三匹戰馬,奔襲之時,只換馬,不換人,日夜兼程,推進的速度極快,往往令對手出乎意料的突然出現在眼前,被打一個措手不及。中世紀時代,似這般高速度進攻的威力,一般國家都肝膽欲裂,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公元1231年,花拉子模帝國正式滅亡。

第八帝國鐵木爾帝國(公元1370——1507)鐵木爾(Timur,т?м?р:tumur) 突厥語和蒙古語變體意均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慢談星 的精彩文章:

廉價版MacBook Air將面世,延長服役時間?

TAG:慢慢談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