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狗,恨狗,活成狗

愛狗,恨狗,活成狗


作者 | 

俞菀


來源 |

《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3期




有一種善良叫「忠犬」,有一種背叛叫「走狗」,有一種痛苦叫「單身狗」,有一種幸運叫「走狗屎運」……




2018年是中國傳統生肖狗年。狗的歷史幾乎可以追溯到和人類狩獵史一樣悠久,好像也沒有哪一種動物可以像狗這樣與人有著如此複雜而多面的情感關係。




其實,那些有關「狗」的褒貶和隱喻,何嘗不是在說人。




狗中的人生百態





【有一種善良叫「忠犬」】




2009年,一部名叫《忠犬八公》的電影催出了很多人的眼淚。




影片講述一位大學教授收養了一隻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後的每天,八公早上將教授送到車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



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辭世,再也沒有回到車站,而八公在之後的9年里依然每天按時在車站等待,直到最後死去。




「八公」的忠犬形象深入人心,狗忠誠、善良的本性獲得了共鳴。







正如豆瓣網民所評價的那樣: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值得珍惜的人,但對於狗狗而言,它們的一生卻只有你一個人,所以你如果有一條狗,請善待它!」




有意思的是,「忠犬」在當下流行的網路文化中,也會被拿來形容這樣一種男人:溫柔、包容、不濫情,關鍵時刻為了心愛的人可以赴湯蹈火。




除了絕對的忠誠,一起過日子的安全感和踏實感是必不可少的屬性。

「除了對我溫柔,對其他的女生都反應平淡」「感覺我要是真的跟他分手他會崩潰的那種」……





【有一種背叛叫「走狗」】




走狗本意指獵狗或縱狗行獵。





《史記·越世家》有云:「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勝》中說,「博戲鬥雞,走狗弄馬。」



後來,走狗逐漸帶上了貶義屬性。比喻受人豢養而幫助作惡的人,本質上是一種背叛。也比喻諂媚的人或阿諛奉承的人。




最受唾棄的走狗,無疑是抗戰時期的漢奸特務。還有一種偽軍,叼著煙抱著槍歪著身子,右額上還貼著塊狗皮膏藥,被稱為「狗腿子」,那是連走狗都不如的。




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在提到開設「漢奸館」的初衷時說:





「如果說殺人、搶劫、強姦,還是可以分析的罪行,那麼背叛是難以理解的。尤其是背叛延續幾千年的民族文化,比任何罪名都不能饒恕。」



走狗發展到現在也並未絕跡。那些諂媚上司、唯命是從的人,背地裡就常被譏諷為走狗。儘管這種「背叛」深不及民族大義,但

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顯然不能讓走狗文化大行其道。








【有一種痛苦叫「單身狗」】




「單身狗」成為一個龐大群體的自嘲自稱,明明是人,卻借狗之名,活脫脫演繹出辛苦勞累又缺乏關愛的形象。還產生了如「單身汪」「單身吠」「單身金毛」等一系列衍生品種。





單身狗的口號叫響四方:「秀恩愛屬於虐狗行為,愛護單身狗,從我做起。」




《單身狗之歌》廣為流傳:「兩個黃鸝鳴翠柳,你還沒有女朋友。雌雄雙兔傍地走,你還沒有男朋友。」




單身狗,無疑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其本身也是矛盾的產物——既是一群人無奈的現狀,也可以是一種不願隨大流的姿態。





「總嚷著要找個對象,卻懶得主動勾搭。倒也不是那麼寧缺毋濫,卻還是不肯委屈講究。有時感覺單身挺好,又常常羨慕別人出雙入對。」





【有一種幸運叫「走狗屎運」】




有關「狗屎運」的出處,這個版本比較接地氣:在中國舊社會時期,農村化肥少,大都是用糞便發酵後做肥料。




但是人的糞便不夠啊,怎麼辦?於是就有人早起撿狗屎賣錢,誰撿的狗屎多能賣到更多錢,就說誰走了狗屎運。




如今,狗在金融界又名「旺財」,所以像撿到錢這些運氣好但又不太合常理的就叫「狗屎運」了。




有意思的是,儘管東西方文化中對狗的態度大相徑庭,倒是在「幸運的象徵」這點上有著謎之默契。「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和「你走了狗屎運」在很多語境中可以相互替換。








狗與人:複雜的情感羈絆




與西方文化將狗視為家人不同,東方文化中常把「狗」看作低賤的東西,所以漢語成語中涉及狗的也幾乎都是貶義色彩。




其實,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人與狗的感情線、人對狗的褒貶之意均有歷史發展過程,從中可以看出整個社會文化心理的變遷。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研究員章家誼考證發現,我國是世界上狗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最早馴養狗的國家之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對狗狗讚美的記載:「盧令令,其人美且仁……」獵人的威風與獵狗的威猛相得益彰。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伴隨鐵器出現,農耕文明崛起,狗的使命從狩獵夥伴變為看家護院,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人們的生存起到直接作用,地位自然大不如前。




再者,古時大者為犬,小者為狗,又以犬為通稱。




從「犬」的字意上看,有「兇惡」之義。犬和牛、羊、馬等家畜的不同習性,決定了它們在漢民族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意象內涵——羊,群而不黨;犬,獨而不群。







「狗」的貶義究竟是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晏子使楚」故事可謂十分典型: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




顯然,此時把人與狗聯繫在一起,是影射對人的侮辱和蔑視。




到了南北朝時期,從沿用至今的成語典故中不難發現,對「狗」的描述大多已不再光鮮:狗尾續貂、豬卑狗險、狼心狗肺、雞鳴狗盜……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其文明的腳步總伴隨著對自我和他者的揚棄。

儘管狗不如龍虎這般威武雄壯,能登大雅之堂,但至少始終與人相伴相生、不離不棄。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不能抹殺「狗」在人類歷史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根據《周禮》《公羊傳》《爾雅》等記載,直到漢初,在請風止風、請雨止雨等相關巫術、祭祀活動中,狗是重要的供奉牲畜。







我們渴望子孫後代健康長壽、福澤延綿,會給他們取類似「狗子」「狗保」這樣的乳名。




台灣高山族的阿美人始終保留著崇奉狗的習俗。不管誰家的狗死了,墳墓上都會種一棵樹。

相傳,阿美人祖先在打獵時被一條大蛇纏住,是隨行的獵狗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主人。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榜村,至今保留了「抬狗節」的民俗活動,旨在感謝狗為他們的祖輩找到生命的水源。





人的狗性與狗的人性




忠誠、善良,背叛、貪婪……這些截然相反的標籤讓「狗」成為矛盾綜合體。




我們拿出人性中最卑微的一面來看待狗,卻也用最崇高的部分來與狗相處。




當人將狗作為一面反觀自身的鏡子,其實很難說清楚究竟照出了人的狗性,還是狗的人性。




歐洲歷史上偉大的名將之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曾說:





「我因為了解人,所以喜愛狗。」




我們能放心地將溢出的愛心交給狗,因為可以預期有充分回報。我們能從狗的身上看到絕對忠誠、自我犧牲和服從。





「總以為是狗狗需要我,到後來才發現,是我需要它。」




這是狗主人的共同心聲。人們總是樂於聽聞人與狗之間深情厚誼的故事,也需要各種故事來渲染和傳遞這種情誼。







既然被感動和治癒,為何又會有厭棄和鄙夷?因為狗的絕對忠誠、自我犧牲和服從還有另一面,它往往需要建立在拋棄尊嚴、無視踐踏的基礎上。




尼采曾給自己的痛苦取了個名字,就叫做「狗」:





「它真的像別的狗一樣的忠實、有趣、伶俐,並且纏繞不休和不知羞恥,而我可以對它發脾氣,作威作福,就像許多人對待他的狗、他的奴僕和妻子一樣……」




這種叫做「狗」的痛苦,大概就是高壓狀態下的人時常感嘆自己累成狗、忙成狗、活成狗的原因。




我們對狗的定義,通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和忠實的奴僕。但發生在「人類最好的朋友」身上的事,最好都不要發生在人類自己身上——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悖論,但事實就是如此。




我們喜愛狗的原因,正是因為它具有那些我們期望別人擁有而自己不必擁有的「美德」。




與這種「美德」相伴卻又保持距離,構成了人與狗的哲學命題。 







作者:

俞菀,

來源:

《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3期




主編:孫愛東 | 

版式:張初 | 編輯:張初












閱讀 

 

品讀 

 

全集,點擊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月談 的精彩文章:

商城 | 冬季上火了怎麼辦?除了涼茶,你應該每天喝點它......
母豬下崽辦「下崽酒」, 賭博輸了辦「落難酒」 : 春節為啥總有吃不完的酒

TAG: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