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科學角度來看,什麼時候該去看心理醫生

從科學角度來看,什麼時候該去看心理醫生

說起「病」,我們必定想到「健康」。

「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從這句最常用的祝福語中,便可看出健康的重要。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也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可什麼才叫做健康呢?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回答:「無病無災,身體棒棒,吃嘛嘛香。」

其實,健康的含義遠不止於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作出了這樣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換句話來說,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那,心理健康的判定標準又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心理健康的一些常用的判斷標準:

1. 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感

2. 是否了解自己,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正確的判斷

3. 自身理想是否符合實際(如果成年人還整天幻想著自己變成奧特曼,肯定不健康)

4. 與是否與外界保持良好的接觸

5. 自己的個性是否健全和諧

6. 是否具有較好的人際關係

7. 是否能適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表達與發泄

……

然而,就如同我們的身體很難一直保持健康,難免生些小病一樣,心理難免也會「生些小病」。

而影響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外部社會環境。

比如,當我們因為考試失敗被老師痛罵時,我們的情緒十分低落,自尊感降低,挫敗感強烈。導致我們在近一段時期內心情糟糕;或是當身邊的親人離世,巨大的悲痛讓我們無法自拔,導致我們在一段時間內萎靡不振,無法集中注意力。

身體上生了病,我們便自己調養或是尋找醫生。同樣地,心理上的病,我們也可以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人與人之間是不一樣的,對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的反應,以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都不盡相同。有的人在一段時間內便可以通過自我心理調節調整到心理健康的狀態。而有的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回到心理健康狀態。到這個時候,便是時候去尋找心理醫生了。

然而,許多人卻將「看心理醫生」和「精神病」等同,認為只要去看心理醫生就是得了精神病,因而非常忌諱去進行心理治療。這是大錯特錯。

心理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調適,不能解決,久而久之,極有可能演變為精神病。早期去看心理醫生,便是為了防止情況惡化,這與身體病了看病是一樣的道理。

「看心理醫生」≠「有精神病」

可別再誤解了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螞蟻科學 的精彩文章:

愛因斯坦為什麼沒完成統一場理論?
酒量能通過多喝酒練出來嗎?

TAG:螞蟻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