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0分鐘就能提升你的閱讀能力

20分鐘就能提升你的閱讀能力

翻看完畢一本《高效閱讀》,作者是日本的渡邊康弘,書中介紹一種看起來神經兮兮的讀書方法「共振閱讀法」,號稱20分鐘就能讀完一本書。

對這個口號沒感覺,但發現這種閱讀方法中有些內容可以做些借鑒。有些建議非常適合想提升閱讀能力的讀者。








感覺到這種方法有些步驟跟影像閱讀法類似,很懷疑這種方法的具體閱讀效果。另外這種閱讀方法對文學和專業類書籍效果會很差。


在閱讀一本書時,參考這種方法只需要注意好三點就可以:帶著目的閱讀、可視化筆記和根據內容來制訂出行動計劃的三個關鍵步驟就可以明確提升你的閱讀效果。








正文



步驟0 接觸書本並明確自己的目的





「共振閱讀法」一共由5個步驟構成。

這幾個步驟其實就是將「擅長閱讀」的人的下意識行為,進行「系統化」歸納,最終以「可視化」的形式記錄到一張紙上,形成「閱讀地圖」。

通過下面將要介紹的5個步驟,無論誰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閱讀,甚至開始腦力創造的工作。那麼,就趕快跟隨我的講解,一步一步學習「共振閱讀法」吧。

需準備的物品:

● 想要閱讀的書籍

● 白紙一張(A4紙或者筆記本用紙即可,首先要在紙上畫出「三欄表格」,或者使用本書後附的「共振地圖」)

● 筆(推薦準備12色的彩筆,這樣能有許多顏色可供使用)

接下來,就進入到「共振閱讀」的準備階段「步驟0」。先從「記下書名」開始,依次按順序在①~⑥的位置上記錄信息。

① 寫下閱讀的目的

首先,要思考「閱讀的目的」。然後,將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書後所附「共振地圖」的「目的」一欄中,或者是自己準備的白紙的左上方位置,直接寫下來就可以了。大概用2分鐘快速地進行記錄。

如果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出答案的話,可以像下面這樣在設定「閱讀的目的」時反問自己。

「為什麼會選擇這本書呢?」

「假如作者就在自己的面前,我會問他什麼問題呢?」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覺得這本書值得花多少時間來閱讀呢?」

「其中是否有能立竿見影的實用技巧?」

「我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

「通過閱讀這本書,能讓我做到……」



「為了解決我所遇到的×××問題,我希望從這本書中獲得有關×××的三個提示。」




■重要提示

在思考「閱讀目的」時,要注意自己呼吸的節奏。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凱莉·麥格尼格爾就曾指出,一分鐘呼吸4~6次的節奏,能夠改變心跳的速度,最適於讓大腦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學習的狀態。

為了集中注意力,我們在呼吸時要做到「用嘴巴大口呼氣,然後再用鼻子緩慢地吸氣」。在開始閱讀之前,一定要讓自己能夠緩慢地、緩慢地進行呼吸。

② 寫下頁數

接下來,我們還要記錄下這本書的總頁數。將想要閱讀的書籍的「最後的總頁數」以數字的形式記錄在三欄表格的右下方位置(包括書後的索引部分)。然後,再在左下方的位置,寫上「0」或者「1」來表示最開始的頁碼,接著以大致三等份的比例,將分割的頁碼寫在表格中間兩條豎線的下方。

③ 寫下作者的名字、繪製出畫像或者畫個「笑臉」的表情

在三欄表格的右側上方,繪製作者的畫像,或者是畫一個「笑臉」的表情,只需要用30秒鐘的時間快速地畫一畫就行了。一般來說,作者的樣子都會印在書的封面或者末頁上,我們可以照著樣子簡單地畫下來。如果沒有找到的話,那就畫個圓圈,並在裡面畫上眼睛、嘴巴,做成一個「笑臉」的表情。

當我們在三欄表格的右上方寫好了作者的名字,並畫好了表情之後,緊接著可以在其下方,繪製一個類似漫畫里的「對話氣泡」。



④ 隨意翻閱,對書中內容進行大致瀏覽

為了從自己的閱讀目的出發,從作者那裡獲得有針對性的信息,我們要一邊保持緩慢的呼吸節奏,一邊隨意進行翻閱。翻閱時的速度要夠快,以能發出翻頁的聲音為宜。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也能感受到來自這本書的「能量」。

⑤ 將從作者那裡接收到的信息,簡短地寫下來

在翻閱一番之後,暫時將書合上,回憶一下從作者那裡接收到的信息。

為了解決你的煩惱和問題,作者以書名為主題都向你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呢?

然後隨機翻開一頁,看看能從這一頁上獲得什麼信息。把很快映入眼帘的一句話,當作是作者向你發送的信息,你覺得它會是什麼樣的內容呢?

無論什麼內容都沒關係。從那一句中展開思考,大膽想像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你能夠想出的意思就是最佳的。不要試圖去否認它,而是將其記錄在三欄表格右側下方的「對話氣泡」中。

⑥ 作者為什麼必須寫作這本書?

接下來,試著去探尋作者必須寫作這本書的理由。

在三欄表格的下方或者左側下方,畫上作者的畫像或者一個「悲傷」的表情,同樣也加上一個「對話氣泡」。

然後重複之前的做法,先隨意翻閱,感受來自書籍的「能量」,然後在整本書的前半部分隨意翻開某一頁。眼神停留在這一頁上,以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句話為參考,想像作者必須寫作這本書的理由,最後記錄在「對話氣泡」中。

到此為止,我們就完成了「步驟0」的準備動作。需要花3~10分鐘的時間。

如果想要時間更短些的話,也可以省略掉其中的③④⑤⑥這幾個環節。

在讀書會或者企業研修等場合,為了避免混亂可以省略掉這些環節。因為我們要從作者那裡獲得信息,以及弄清楚作者為什麼要寫作這本書等,都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我們只要在旁邊畫上作者的畫像,就可以讓我們更容易想像出作者的樣子,以此來產生與這本書之間的「親近感」。不過,如果你不差這3~10分鐘的話,還是建議你能挑戰一下,試著將③④⑤⑥這幾個環節都做一做。


步驟1 通過隨意翻閱,讓大腦「下載」信息




我們可以通過隨意地翻閱,讓我們的大腦「下載」信息。在進行「共振閱讀」時也是一樣,不要拘泥於具體的文字,而是以大致掃一眼的感覺翻閱即可。


翻閱書籍

一邊保持緩慢的呼吸節奏,一邊翻閱這本書。此時,雙眼只需進行大致瀏覽即可。在翻閱的同時,思考「如果用一種顏色來表示這本書,會是哪種顏色呢?」假如,手邊正好有彩筆的話,就可以從中選出這個顏色。

以整體的視角來翻閱書籍,向大腦中輸入信息




註:對這個步驟的作用很難理解,感覺就是簡單的翻書就OK了。


步驟2 使用三欄表格繪製曲線




①繪製線條


右手持書,左手握筆。用我們的身體感知書的「能量」,然後將這種「能量」反饋到左手上,從三欄表格的「右上」開始朝著「左下」的方向繪製類似山谷起伏的曲線,像這樣,我們就將書籍的「能量」記錄到了紙上。

②在感興趣的地方,標註6個以上的「↑」

接下來,看著剛剛繪製出的曲線,找到6~8個感興趣的地方,標註上「↑」符號。平均每一欄(幕)標註2個左右。

③寫下頁碼

預估一下標註「↑」的位置所對應的書中頁碼,然後寫下來。

要在大腦中快速地想一下,這個標註「↑」的位置大概是書的哪一頁。頁碼即使是像56頁、121頁、228頁……這樣的隨機數字也沒有關係,把你想到的寫下來即可。




④確定優先順序


寫好頁碼之後,我們還要確定其優先順序。

看著曲線和頁碼,心裡想著哪個排第1位,哪個排第2位,像這樣確定好各自的順序。


步驟3 在曲線上感興趣的那一頁摘出單詞




首先,在翻到那一頁之前,還是要再次看一下自己寫在表格左上方的內容,確認好自己的「閱讀目的」。

①按照之前確定的順序,翻到相應的那一頁

翻到相應的那一頁,然後用眼睛大致掃一眼。

此時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要仔細地去閱讀文字內容,只需大致掃一眼即可。

②摘出「共振辭彙」,將其記錄到「共振地圖」上

在我們大致掃一眼的過程中,將映入眼帘的辭彙記錄到「共振地圖」上。

這些首先映入眼帘的辭彙,就是作者與你展開對話的關鍵辭彙,我將其稱為「共振辭彙」。當這些與我們「共鳴度」較高的辭彙進入到視線的那一瞬間,身體會產生微妙的反應,說不定會讓我們激動地顫抖。

我們將書打開到相應的那一頁,從中摘出3~4個辭彙,並將其記錄在對應的位置上。剩下的5~6個標註「↑」的地方,也同樣如法炮製。




步驟4 憑著感興趣的單詞,帶著問題去閱讀




在步驟4中,我們將進行「孵化」和「8分鐘閱讀」的工作。

在此之前,請先伸個懶腰,放鬆自己的身體並做深呼吸,以緩慢的節奏呼吸2~3次。然後保持這個節奏,開始嘗試下面①中的內容。

①看著「共振地圖」,找出自己感興趣或者關注的點

眼睛看著「共振地圖」,重點放在之前「步驟3」中所摘錄的辭彙上。然後,一邊問自己「什麼是我想問作者的內容」「什麼是我感興趣的部分」,一邊尋找自己感興趣或關注的重點辭彙。

如果找到了某個「共振辭彙」,就要在「共振地圖」上進行標記。

當你在盯著「共振地圖」看的時候,是不是會有一種「平衡感被打破」的感覺呢?也就是接收到的是不完整的內容,或者不完整的信息。

雖然只是羅列出的一些零星辭彙,但正是這些「讓你感興趣的內容」「讓你想關注的辭彙」……才是引導你去創新的關鍵所在。

②用8分鐘時間去閱讀(為了達成目的,閱讀自己關注的內容)

接下來用8分鐘的時間,去閱讀在①中所找出的那些「自己所關注的」或「想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的內容。

甚至也可以根據「共振地圖」上的標註,把自己「特別想看」或者「特別感興趣」的內容都讀一讀。

不要被具體的頁碼所束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閱讀就好。

注意,並不是要「留著以後再讀」,而是「立刻就去閱讀」。

③調整呼吸,用5分鐘閱讀

假設只剩下5分鐘的話,想想自己還想了解哪些內容,才能達成閱讀這本書的目的。帶著這樣的問題,再用5分鐘的時間去閱讀。

請至少用1~3分鐘來調整自己的呼吸,以留出「孵化」的時間。

當然,也可以用一個晚上的時間,睡一覺也沒問題。

當想對作者提問的內容出現時,我們的大腦就會在那一瞬間進入自動檢索的模式。

只要我們給大腦足夠的時間,那麼就能進入高精度的檢索狀態。並非單純地給出一個臨時性的「答案」,而是將大腦中的想法都匯聚到一起,找出新的想法或切入口。總之,只要有充分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將之前通過翻閱所獲得的新信息,與此前腦中既存的知識流暢地整合。


步驟5 根據從書中獲得的想法,制訂行動計劃




終於來到最後一步了。在結束「共振閱讀」之前,我們還必須「現在」就制訂出自己的行動計劃。

①制訂行動計劃

用3分鐘的時間,想一想如何利用你從這本書中所獲得的信息與想法,制訂出切合實際的行動計劃。計劃的內容可以按照「一周內」「三個月內」「1~3年內」的時間分割來思考,然後分別將其寫下來。

在三欄表格的第一欄空白處,寫下「一周內」的計劃內容;第二欄的空白處,寫下「三個月內」的計劃內容;第三欄的空白處,寫下「1~3年內」的計劃內容。






■重要提示

在這一步我們要做的是看著「共振地圖」,然後依據從書本獲得的想法來制訂出行動計劃。

首先,在制訂第一欄中的「一周內」行動計劃時,要將焦點放在「完成新的工作」或者「與他人見面」等方面。接著,第二欄的「三個月內」行動計劃,則要反過來花些時間關注「自己的內在」。

然後,第三欄「1~3年內」的行動計劃,則應思考若將之前「一周內」行動計劃中的某一項堅持下去的話,將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內容上最好是能夠變成現實的、可行性較高的想法。

不過,在第三欄中由於是對未來的一種設想,所以也可以是稍稍誇張一些的「夢想」。

②定好主題

最後,我們要在「共振地圖」上寫下具體的行動計劃,

最快48小時以內,最慢三周以內

,要制訂一個「現在」就可以去做的行動計劃。



總結




老實說,這個閱讀方法給我感覺就是神經兮兮,跟

影像閱讀法類似,而影像閱讀法基本就是一種安慰劑效應,真實的閱讀效果非常有限。




重新統理下這個閱讀方法,去除中間的幾步,保留裡面的三個建議對於提高閱讀效率還是有些幫助的:




1、在閱讀一本書時,明確這本書的閱讀目的。當你在閱讀時,帶些問題或目的來閱讀,會對你的理解更有幫忙




2、所謂的「共振地圖」,實際是一種可視化的筆記,當你通過彩筆把你剛開始的問題相關的書中內容進行下梳理和總結,會讓對書中的內容理解更深。




但對於專業書籍、小說或者內容範圍特別大的書籍,閱讀效果一定不會太好。




3、做計劃。根據書中建議做一份一個可以立即行動的計劃,這個步驟跟拆書法類似,把建議落實到實踐中去。




作者說用這種方法可以每年閱讀500本書籍,我要想的話同樣也能完成這個數量,但閱讀效果會很差,並且沒有任何的意義。

閱讀不能光看數量還要看質量才行。




100天行動讀者反饋




@雪球兒Esme 




天鵝臂第150天,後背變薄變挺,由於面對電腦的肩膀痛頻率由每天變為幾周一次。繼續堅持。




@Victor Li 




進展不錯,每天一篇經濟學人文章到了第58篇,每個月一本英文小說現在是第三本






新出的對抗拖延課程:

我是如何戰勝拖延症的?




想了解更多關於100天行動內容---->

不需要意志力的習慣養成法:100天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rfalcon 的精彩文章:

你的跑鞋可能在危害你的健康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這 7 種方法可以讓你大腦高效休息

TAG:warfalc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