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典園林思想-「天人合一」

中國古典園林思想-「天人合一」

關注我們,請點右上角的藍色公眾名呦!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古典園林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曾經有過發達文化的民族和地區必然有其獨特的造園風格,世界範圍內的幾個主要的文化體系也必然產生相應的園林體系。它們之中,有的已經成為歷史上的陳跡,有的至今仍煥發著生命力。

在古代,園林反映的是人們的精神追求,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有著「崑崙」的傳說,西王母所居的「瑤池」是人們對上天最完美的想像。除此之外,在基督教的《聖經》中記載的「伊甸園」,印度佛教所嚮往的「西天的極樂世界」,伊斯蘭教《古蘭經》中的「天園」,都是人們在各自母體文化長久的歷史發展中所描繪的理想中的美好環境。

園林的產生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園林形式是「囿」,園林裡面的主要建築物是「台」。「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動物園。台是用土堆築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徵)。囿有兩個功能:⑴ 狩獵→再現祖先生活方式的一種娛樂活動;⑵ 栽培→便於禽獸生息和活動。

囿和台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兩個源頭,前者關涉栽培、桊養,後者關涉通神、望天。(詳見《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著,P43) 文獻記載最早的兩處「貴族園林」:殷紂王「沙丘苑台」;周文王「靈囿,靈台,靈沼」。

除社會因素外,影響園林向著風景式方向上發展的三個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人協和」。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種資源使其造福人類,又要尊重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及其生態。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園家計成提出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論點,就是天人諧和思想的承傳和發展。

《周易》認為,萬事萬物無不在陰陽兩勢力的矛盾、消長中發生變化。其中所涉及的種種現象如天地、明晦、闔辟、枯華等,都是事物矛盾的反映。而各種矛盾現象,都可納入「陰陽」的範疇之內。故《周易?繫辭下》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的太極圖便是一個陰陽二氣的統一體,黑白參半,對比鮮明,象徵著宇宙精神之本源。構成八卦基礎的兩個主要的卦一乾卦和坤卦就是天地、陰陽的象徵。《乾卦》更為明確地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天人合一顯然與農業生產相關,靠天吃飯的體驗使先民們產生出對「天」的兩重理解:自然意義的天,作為命定、主宰的人格神的天。先民們一方面尋找著與「天」對應的神聖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在順從主宰的同時,也主動適應著天。尋找對應與主動適應,終又匯為對自然的皈依感,成就了人與自然的統一觀。人與自然的統一不僅是親和感、懷歸感,在移情的同時,甚至將人的生命賦予山水。

古人普遍認為,天和人不是相對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體,其間實無判隔 。(天人合一)古代敬天的思想對於統治者而言是領導思想,所以祭祀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能與上天更近一些,統治者便下令做方形高台(代表天圓地方)。

祭祀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也是泰山獨有的古老禮儀,構成了泰山崇拜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由於這種禮儀的執行者是歷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響更為深遠,形成了從傳說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貫穿於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延綿相續的禮儀傳統。

秦始皇,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自此天下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到最高的祭拜天帝。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 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徵性。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首都咸陽修建上林苑,並「作長池,引渭水……築土為蓬萊山」以供帝王游賞。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大規模興建皇家園林,把秦的上林苑擴充到周圍三百餘里,幾乎襄括了首都長安的南、西南面的廣大地域。上林苑內有許多河流池沼,最大的昆明池是訓練水軍的地方。苑內除了天然植被之外還廣植各種果木和名花異卉,畜養珍禽奇獸供帝王行獵,建置大量的宮、觀、樓、台供游賞居住。這是一座範圍極大的狩獵、遊憩兼作生產基地的綜合性園林。

由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古代園林的創作多「道法自然」。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了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特點,也是其創作的主旨:本於自然,高於自然。

計成在《園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務必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文震亨在《長物治》中提到「一勺則江湖萬里」意為在有限的空間內盡量寫仿天然水景的全貌。李漁:「一拳代山,一勺代水」。都是人為的創設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築營構,把天然山水風景縮移模擬在一個小範圍之內,藉以體現天然山水園中的景色。

中國園林的創作是通過對大自然及其構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傳達給人們以自然生態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於小中見大,也可大中見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上風景園林 的精彩文章:

TAG:愛上風景園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