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人才如何支撐鄉村振興

科技人才如何支撐鄉村振興

《中國人才》記者 張聖華

面對支撐鄉村振興的新使命,現有的科技人才隊伍還存在哪些短板,又該如何破解?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植物遺傳與育種學專家劉大鈞……這些傑出農業科技人才的突出成就,讓我們這個農業大國昂首信步於世界舞台。

人才強、科技強,才能帶動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鄉村振興,無論是農業強、農村美還是農民富,都離不開農業科技力量的支撐。現有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能否承擔起新時期的歷史使命,支撐鄉村振興,這個隊伍還存在哪些短板,又該如何破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臍橙產業園指導)

為鄉村發展注入科技智慧

已故農業專家李保國,紮根太行山區35年,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直接幫扶村莊40多個,間接帶動百餘村莊發展,技術示範推廣總面積上千萬畝,先後取得研究成果28項,推廣36項實用技術,舉辦各類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使山區增收35.3億元,他用科技之手,點亮了10萬畝蘋果生產基地、百里核桃產業帶、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王輝,被譽為「麥田裡的追夢者」。為了 「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為了讓黃土高原變為綠色糧田,王輝50年執著研究,用腳步丈量著三秦大地,把小麥當娃養,不斷破解小麥的「生長密碼」。截至目前,王輝已先後培育出「西農165」「西農822」等小麥品種11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53多億畝,累計增收小麥40多億公斤,新增產值90億元左右。

如果一個專家支援農村建設是一顆明星,那麼一個專家團隊獻身農業就是一個耀眼的星系。有人說,王輝培養年輕人才和帶團隊就像育種一樣。為了讓小麥育種後繼有人,王輝對學生手把手地指導,將平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人。「大胸襟」地幫助年輕人,「開放式」地分享科研成果。農學院教授馬翎健說,對別人視作「心肝寶貝」的種子,王輝卻慷慨分享。王輝退休了,但團隊成員傳承了他的精神,把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小麥育種事業中!

「雙創之花」黃美聰,是廣東省連州市水果技術推廣總站站長,2017年12月,被農業部表彰為第二屆「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她從事水果種植技術推廣31年來,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打造了「連州水晶梨」品牌,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當地種植戶年均收入達到近6萬元。她說:「農民的笑臉,就是對我的最高獎賞。」

……

像李保國、王輝、黃美聰這樣的農業科技人才還有很多,他們不僅自己紮根農村,還帶領團隊深入農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科技的智慧注入農村發展,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奉獻才智。正是他們的示範帶動,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

農業科技人才短缺之痛

雖然一大批戰鬥在農業戰線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發展依然面臨諸多難題,若不解決,將難以有效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前不久,一項對湖南省長沙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現狀的調查顯示,該縣在崗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35歲以下農業科技人才嚴重不足,出現斷層現象;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多為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極少;最高職稱與最低職稱之間形成「啞鈴狀」;農業主管部門以及農業企業渴求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創業型農業科技人才,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

有關部門調研發現,當前農業科技人才普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培養總量不足,主要表現在數量與質量提升速度不匹配,嚴重影響發展後勁。二是結構不合理,缺乏應有活力。表現在:高學歷人員少,低學歷人員多;高職稱人數少,低職稱人數多;傳統農業產業人員多,新興產業的人員少等。三是培養體系、評價體系不健全。農業培訓活動頻次不夠,培訓內容脫離實際。農業科技人才管理體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導致農業院校畢業生不願從事農業、「跨專業」就業現象突出,現有農業科技人員流失現象普遍。四是培養經費投入強度不夠,農業科研的投入強度不到1%,而發達國家的比例達到了4%,影響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順利進行。

(院士專家指導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新品種茶業基地建設)

農業科技人才支撐力量不足,必然會制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專家認為,必須統籌解決農業科研人才存在的系列問題。

首先,加大科技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推動力。重點是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在鄉村的轉化能力;完善法律體系,保障農業科技人才開發、利用的具體實施,保障科學探索和科技發明的知識產權,為農業科技人才投身鄉村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其次,建立靈活的人才培養環境。做好農業科研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做好農業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讓更多高學歷人才投身鄉村振興;拓寬農業學科生源渠道,優化專業結構,實行有針對性的崗位培養機制;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涉農專業的職業教育中大力發展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提高涉農專業學生的質量水平。

再次,建立完備的人才評價體系和保障環境。通過在管理目標、制度、評價標準、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以業績、品德、知識和能力為重點的農業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完善激勵制度,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積極性。通過完善薪酬體系突出物質獎勵,進一步提高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待遇,加大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獎勵力度,使知識價值與經濟價值等價起來,避免「腦體倒掛」的現象出現。通過建立科學獎懲機制強化情感激勵,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創造積極性和工作積極性。

讓更多農業科技人才建功鄉村振興

被譽為雪域高原的「彩曾米那」(藏語:科技使者)的農藝師次仁雲丹,是剛剛受到農業部表彰的「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之一。大學畢業後他主動回到西藏高原山南市農牧區,每年有200多天冒著風雪,在農田育苗、培土、施肥等,全方位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多年來成功試種十幾種蔬菜水果。他一年四季都有安排,農閑時節,他開展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熱火朝天;農忙時節,他幾乎天天穿梭于田間地頭。次仁雲丹就是這樣全身心投入到農技推廣中,一干就是20多年,他也因此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優秀科技特派員獎。

像次仁雲丹這樣的科技特派員畢竟是少數,而全國農村需要更多科技人員深入指導。把更多的農業科技人才從城市引向農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趨勢。

當前我國農業科研人才總量已經接近10萬人,但沉到基層一線的科研人才比例並不樂觀。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位所長說:「讓農業科技人才願意下農村、留農村,必須解決吸引力的問題。要在基層給科研人才設置上升通道,通過激勵機制讓他們有紮根基層的動力。同時,基層政府要廣開思路,把柔性引才工作做好,充分利用節假日,吸引農業博士或鄉賢人才貢獻智力。」

農業部在部署2018年農業人才工作時也明確提出,2018年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城市反哺農業、科技支援鄉村活動,鼓勵更多城市農業科技人才到農村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此外,開展與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也是讓科研人才沉入基層一線直接幫扶的方式。據悉,十幾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00多名科學專家長期駐基層試驗站工作,吸納1000餘名基層農技人員參與示範推廣工作,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民50萬人次,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他們在農業方面的試驗性研究為農戶們的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大大促進了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在他們的幫助下,眉縣專門成立校縣合作獼猴桃科技入戶工程領導小組,依託縣農業局、試驗示範站推進工作,校地按照「1+2+2」的模式組成科技入戶小組,即一名西農專家帶著2名縣園藝站技術骨幹外加2名鄉村人才,包村定點、示範培訓,指導建設10個示範村,重點培養100名高級鄉土人才、1000名技術骨幹、1萬名熟練果農,以此輻射帶動整個眉縣獼猴桃產業發展。

各級黨委政府還要在農業科技人才中倡導紮實奉獻的精神,培養一支愛農村愛農民的科技人才隊伍。對於紮根新農村建設、表現突出的農業科技人才,要給予表彰獎勵,堅定他們建功鄉村振興的信心。

國家有支持,人民有期待,社會有需求。培養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敢於創新創業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使命。

(來源:《中國人才》雜誌2018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國人才 的精彩文章:

未必人間無好漢

TAG:大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