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亂世卻可以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一個亂世卻可以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史稱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戰國因劉向《戰國策》而得名,兩者以"三家分晉"為分水嶺。

春秋戰國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期。社會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經濟急劇變化,學術文化異彩紛呈;華夏文明在這一時期呈爆炸性發展,空前絕後,留下了極為燦爛的文化遺產,對後世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戰爭,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頭戲。

春秋時期的戰爭,名義上是維持國際秩序,維護世界和平。實際上,為爭當江湖老大,獲得話語權。老大就要以德服人,以身作則,事情就不能做得太過分。因此,流血而不嗜血,有血性而無血腥。

這時的戰爭更像是競技體育,只要決出勝負就各自收兵,因此時間很短,原則上只有一天。晉楚爭雄,最著名的城濮之戰,就只打了四月初二這一天。初三、初四、初五,勝利了的晉軍原地休整,吃完楚軍留下的糧食,就啟程回國了。春秋時最短的戰爭甚至只有一個早上,叫"翦滅此而朝食"。

大戰之前,要先派使節宣戰。態度客客氣氣,用詞極其講究。不宣而戰,是戰國時代才有的。打仗時極講禮儀,甚至有打到一半停下來行禮的。晉楚鄢陵之戰,晉國大夫郤至三次遇到楚王,每次都下車行肅拜之禮,表示對一國之君的禮貌和恭敬。

春秋戰爭規則:1.不斬來使。2.不以阻隘。不在阻隘地阻擊敵人,一定要在開闊地決戰。3.不鼓不成列。對方陣勢擺好之前,敵人不能擊鼓進軍。4.不重傷。5.不擒二毛。不俘虜花白頭髮的人。6.不逐北。敵人敗退時,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為限。春秋時,五十步笑一百步,是因為,逃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跑一百步幹什麼?

然而,這些規則在戰國時期被破壞的一乾二淨。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是兼并他國,當然要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打殲滅戰。

戰國時期,一場戰爭打幾個月,很常見。殺人上萬,也很平常。最慘絕人寰的是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敵首級二十四萬,長平之戰活埋趙國降卒四十萬。屠城這樣的野蠻行徑,也是戰國的發明。

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的變革、政局的動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其代表階層為士。他們的社會地位雖然較低,但深有學問和才能。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或政治家、軍事家。

士的出身和立場不同,因而政治主張和思考方式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奏響了華夏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華彩樂章。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百家爭鳴的議題雖多,匯總後卻只有兩類:一是如何治國,二是如何做人。治國之法,道家主張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治國之道,道家講天道、墨家講帝道、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

天道是上古;帝道是堯舜;王道是商周。這些都是倒退。只有講霸道,才能走向秦漢。於是法家勝出。然而法家的獨佔鰲頭只是曇花一現。漢初貴黃老,武帝尊儒學。此後歷朝歷代的治術,其實都是兼取儒法,雜用王霸。做人的哲學即生存之道。

首先是人性論。人性善惡的問題,經過三百年,甚至後來兩千年的爭辯,始終沒有結論。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需要全人類來共同思考。其次是方法論。韓非主張"鬥爭哲學"。人性本惡,德治和禮治都不管用,只能靠嚴刑峻法。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需向善疾惡,尊賢敬長,明辨是非。孔子不提人性善惡,主張仁愛,講求"中庸之道"。中是不走極端,庸是不唱高調。 孔孟共同的價值觀是仁愛與道義。

老子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說,矛盾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善就是惡,惡就是善。故主張無為而治。

墨子主張自食其力,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機會均等。荀子主張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輕重有別,貧富有稱。

回顧中華史,諸子爭鳴是華夏文明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儒家思想孕育了傳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傳統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稱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這些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論語》、《道德經》等經典之作,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讓後世只能仰視而無法企及。

由311首優美的詩歌組成的《詩經》,以它所表現出的深刻的社會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奠定了中國詩詞抒情詠志的優良傳統。

春秋戰國500年,還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和成語故事。如孟子講的杯水車薪,莊子講的朝三暮四,韓非講的守株待兔、老馬識途和鄭人買履等。以及諸侯混戰時發生的退避三舍、圍魏救趙、一鼓作氣、紙上談兵、負荊請罪、暗渡陳倉、破釜沉舟、竊符救趙、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等等。

那是一段刀光劍影、鼓角爭鳴的歲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國號漫談——強魏、富齊和暗梁
縱觀當今天下,世如棋局,誰可問鼎天下,今以戰國七雄國勢論之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