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只因一個疏忽,醫生差點成為罪人!

只因一個疏忽,醫生差點成為罪人!

醫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實踐科學,我們學習醫學知識,總結疾病規律,用來指導臨床實踐。可是,總是有疾病不按套路出牌,一錯眼一疏忽可能就是一個大麻煩。

小牧醫生就遇到這樣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疾病。

ST 段抬高的患者

那是一位 63 歲的大爺,據說是早上開會時暈厥發作,被送到了小牧醫生的醫院。

小牧醫生想著這位大爺如此敬業,一大早就兢兢業業地開會工作,趕緊問問病史吧。

大爺既往身體沒有什麼大問題,跟其他老年人一樣,有高血壓和 2 型糖尿病,平時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 日,培哚普利 4 mg/ 日,阿托伐他汀 20 mg/ 日。血壓和血糖控制得也還可以。

大爺沒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唯一的既往史,是 6 個月前做了次腹主動脈瘤手術。

小牧醫生又做了查體,但除了測得血壓 170/110 mmHg,心率 94 次 / 分,氧飽和度 90% 外,其餘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那是什麼原因暈厥發作呢?

小牧醫生想著,先做個常規心電圖唄,畢竟對暈厥的病人,最重要的處理就是識別緻命性暈厥。

而致命性暈厥除了外傷、肺栓塞外,主要怕的還是心源性暈厥,比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不查不知道,一查小牧醫生汗都出來了,心電圖結果竟然發現:V1~V5 ST 段抬高。

PCI 不成,反而救了命

這是心梗啊!!小牧醫生看到心電圖差點驚呼了出來。他怠慢不得,趕緊查了個心梗三項,發現心肌酶也提示肌鈣蛋白 T 升高。

大家都知道,像心梗這種疾病,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得趕緊介入 PCI,讓血管再通。

但是,小牧醫生呆的這家醫院只是個小醫院,根本沒有急診 PCI 的條件,這可愁死人了,如果送去上級醫院,又可能錯過時間窗,耽誤病情。

小牧醫生權衡再三後,決定先暫時給予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準備溶栓治療。

但就在這個時候,又出現了意外。

原本準備接受溶栓的大爺突然癥狀惡化,開始頭暈,無力,精神也變得很差。小牧醫生立馬過來複查了個心電圖,沒有動態改變。

這時,旁邊的醫生說了一句:「頭暈還無力,要不要查下頭顱 CT 看看?」

小牧醫生一聽,覺得有道理,便又安排做了個頭顱 CT 檢查,結果卻讓他出了第二次汗。

頭顱 CT 提示:額-顳-頂葉腦出血!

腦出血可是溶栓的絕對禁忌症啊,每一次溶栓或PCI前,醫生都會再三詢問患者近期有無出血史。因為溶栓治療或者 PCI 治療術中肝素化以及術前、術後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會影響凝血,導致出血加重。

而對於顱內出血來說,著可以說是史詩級的災難。如果剛剛溶了栓,患者死亡,小牧醫生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更嚴重的,被告上法庭、被吊銷執照、被趕出醫院……小牧醫生想到這些,望著剛剛正在配的溶栓藥物,不禁吞了吞口水。

當醫生,急不得

正如前文所說,對心梗患者來說,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療是一種需要與時間賽跑的治療手段,在出現癥狀的 60~90 分鐘內進行干預,可以縮小梗死面積, 保留心室功能,降低患者短期、長期的死亡率。

因此,每位醫生對於心梗患者都格外重視。也因此,小牧醫生一看到心電圖 ST 段太高就立馬想到心梗,立馬決定要 PCI 及溶栓。,

但是,不是所有的 ST 段抬高的心電圖都指向急性心肌梗死這種疾病。

常見的 ST 段抬高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左束支傳導阻滯,早期復極,室壁瘤,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炎,變異型心絞痛,Brugada 綜合征,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高血鉀,肺栓塞,缺血性或者出血性腦卒中,電除顫。

也就是說,不能一看 ST 段抬高就直接診斷成急性心肌梗死。雖然看見這種心電圖確實很急切,但臨床思路也要打開,不能局限於一角。

那麼作為入行不久或者經驗不豐富的小醫生,如何打開自己的臨床思路,想得更多,走得更穩呢?

我們邀請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孫雅遜老師(北大醫學博士,主攻心電生理及起搏方向,電生理介入培訓導師)為大家講解心電圖的相關知識。

很多學員反饋,看過很多心電圖的書,卻依然看不懂心電圖。原因很簡單,書是說什麼病會有什麼心電圖表現,而實際上我們是拿到圖去診斷什麼病,所以從圖形表現回溯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

《危急重症心電圖》系列課程,打破常規講解心電圖的方式,從心電圖圖形本身的特點解讀圖形里的信號,將複雜的知識點用「說人話」的方式講解,同時也帶來新的知識更新。先搞定有可能出人命的心電圖,早發現,早診斷,做到夜班不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分泌時間 的精彩文章:

青年女性嘔吐、頭痛 血壓最高達 177/115 mmHg
一文讀懂生物素與檢測技術間的那些事

TAG:內分泌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