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玩著也能學古詩

玩著也能學古詩

01

去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開始使用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這次教材的最大變化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版教材比 ,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對於這則消息,多數國人都表示非常贊同,但是也有不小的擔憂。

我國古詩是民族文化的經典文化,兼具多重美感。兒童及早學習,對他們的各個方面都會很有幫助。

1、境界之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開篇中寫道:詞(詩)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我國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寫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寥寥四句,一副靜夜思鄉的落寞背影圖,已經躍然紙上,那種孤寂的氛圍里有著濃濃的鄉愁。

我們都有這樣的印象,在初讀一首詩的時候,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弄懂古詩的全部含義。卻能通過讀詩,朦朦朧朧滴感受到古詩中所描繪的那種境界。

兒童學詩也是如此。他們也許不能完全明白詩人李白所要表達的思鄉之情,卻能從床前、明月、低頭與舉頭的剪影聯想中,感受到一個人的孤獨感。這種意境對孩子來說,是具象可感的。

2、韻律之美。古詩具有韻律美。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 奏、聲調諧和之美。

這點我們在誦讀任意一首古詩都有深刻的體會。還以《靜夜思》為例,劇中的詩句的韻腳落在拼音韻母「ang」上,讀來非常有節奏感,並為寂寥的畫面里添加了一絲聲音的迴響。

著名節目主持人、凱叔講故事app創始人王凱,就曾經分享過他的哄孩子秘籍。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他會邊抱著孩子,邊吟誦古詩,孩子就會逐漸安靜下來。這緣於當小孩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王凱就經常進行古詩胎教。

幼童雖不能言,卻能從中鍛煉聽力;雖不懂韻律,但是卻能從中敏感地捕捉到古詩的節奏和韻律,對他們的心靈起到安撫的作用。

襁褓中的孩子尚能如此,3-8歲的孩子無疑更能敏感地欣賞到其中的韻律之美。

3、結構之美。我國的古詩多為絕句和律詩,多用對仗,非常工整。

比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中「黃梅」對「青草」,黃色的梅對綠色的草,既有顏色的對仗,也有空間上一上一下植物的對仗;「時節」對「池塘」,是時間「時節」與空間「池塘」的對仗;「家家」對「處處」是小空間單個的「家家」與大空間無限的「處處」的對仗;「雨」對「蛙」,是從天而降的雨和在地朝天的蛙的對仗,更是潤物細無聲的「雨」的無聲與蛙聲一片的「蛙」的有聲的對仗。

因此,誦讀古詩,有助於孩子感受文章的結構之妙,鍛煉和提升思維能力,拓寬思維空間。

同時,限於古詩的篇幅。我國詩人多採用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先景後情、卒章顯志的結構。這些結構至今仍是我們寫文章的重要技法。因此,提前接觸 ,也能幫助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學會為文之道。

4、詞句之美。自古以來,我國古詩用詞就非常講究,有詩人專門作詩這樣表達作詩之難: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由此可見,精妙的古詩的詞句之美都來源於反覆極致思索。因此,才會有如:「紅心枝頭春意鬧」之「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之「弄」,「山抹微雲」之「抹」等等,這些都是被後人傳誦、稱讚的典範之作。

這種精心的字斟句酌而來的詩句,勾勒出來的美麗圖景,往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當孩子看到春天來臨,柳樹發芽,我們為他們吟誦「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當秋天楓葉紅透,我們可以為他們吟誦出「霜葉紅於二月花」。根據他的所見所感進行古詩引導,日積月累就會培養出孩子對古詩的感覺。

因此,及早進行古詩學習,有助於調動孩子的聽覺、視覺、感覺,結合古詩特有的押韻、對仗、意境,提升孩子到多項能力。

02

然而,古詩雖美,卻難以記誦。有不少例子都證明了古人學習不易。「頭懸樑,錐刺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從我們這一輩人對古詩的學習心得來說,似乎和我們的先輩的死記硬背並沒有差異!至今,我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沒有背下古詩而被老師罰著抄寫100遍的經歷!相信不少家長也和我有過類似的記憶!

因此,不少家長贊同在教材中加入古詩的同時,也不由擔心:我們的小朋友的記誦壓力不小!他們能愉快地完成記憶古詩的學習么?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趁著孩子年紀小,讓他們把我國的古詩之美融入血液,又讓這個過程不那麼痛苦呢?

《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正是一本解訣這個痛點的兒童古詩學習童書。它倡導「在紙上玩100個遊戲,在心裡種100首古詩。」將古詩學習和遊戲進行了完美結合。

單看書的封面,一眼即可認出,這是一本不同於以往嚴肅、莊重的詩書。整本書的畫風精美,設計感極強,讓人一旦拿起就捨不得放下。

03

讓我們以書中的《遊子吟》為例。整個大開本全部展示這首古詩及其相關的遊戲設計內容。

左側底圖呈現詩歌本身的意境內容,一位慈祥的媽媽在燈下細心地縫補著衣服,直觀地表達了詩中所呈現的意境,對於孩子理解詩歌有直接的幫助。

同時,在不妨礙整體視覺呈現的醒目位置,呈現了詩歌全文,並輔以拼音和關鍵詞的解釋,方便大人為孩子講解和孩子自行拼讀、記憶。

此外,在開本的右側,呈現了慈母手中衣服的剪影,並給出了幾個衣服的選項,讓孩子們根據剪影的樣子,對應找出相應的慈母的手中衣,這在學詩之外,額外考察了孩子的細心觀察的能力。

在《塞下曲》這首古詩的設計中,則要求孩子們按照數字的大小連線,形成圖形,看看圖中的人物到底騎了什麼。這裡考察了孩子的數字能力和圖形識別能力。

還有,在《尋隱者不遇》的設計中,將隱者和草藥用迷宮分隔讓孩子自行找到迷宮的走法,讓孩子幫助隱者找到藥材所在。這裡,無疑鍛煉了孩子的專註力和認知力。

這樣用心的設計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

值得稱道的是,在《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中,每首詩歌中的核心內容,都被再次被改造、升級,並且每個遊戲都不相同,每個遊戲都是對孩子某種能力的鍛煉。

從而,形成了詩中有遊戲,遊戲中有詩。讓孩子學習古詩不枯燥,通過遊戲又再次加深了對古詩的印象,也鍛煉了孩子多元化的技能。

細心的家長可能會注意到,這些遊戲的設計不少類似於美國德國的經典的培養專註力系列的童書。最大的差異化就在於:《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將古詩和遊戲融為一體,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歌之美更為凸顯。

設想一下:

每晚的睡前時光,家長和孩子在被窩裡共讀一本這樣的書,既能欣賞先輩的智慧結晶,用古詩之美滋潤和啟迪孩子的幼小心靈,讓中華的語言之美得以傳承;又能摒棄我們曾經懼怕的單調和枯燥,用多樣的精心設計的遊戲,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豈不快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把古詩詞唱成歌竟然這麼好聽!央媽的文化綜藝又獨孤求敗了!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古詩詞中的雜花,別有一番美景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