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世襄鑒物之道 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王世襄鑒物之道 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古玩界歷來有這樣的說法:玩古玩沒有不打眼的,沒有不上當的。可是這麼多年來,在王先生看過的不計其數的器物中,還沒有發現王先生看錯東西上了當的事。他的圖書中著錄了那麼多藏品,在社會上出版發行了這麼多年,也沒聽到有誰說某件東西整個兒是個「瞎活兒」(行話,指徹頭徹尾的、粗製濫造的贗品)。

(90年代初,王世襄先生在潘家園)

技術鑒別法的問題

如以顯微鏡、放大鏡觀察等常規招數來鑒別一件器物。凡你認為可以判斷出真偽的各種特徵,造假者同樣也都知曉,他們就可以通過完善偽造技術來對付你。對於現代科技而言,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一旦有足夠的金錢回報,值得幹了,就早晚有人能找到相應的技術方法來解決。

例如,唐三彩是不少收藏家喜愛的收藏門類,對其鑒定有不少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看釉,幾十年前,「唐三彩」可以以釉面內是否有微細的斷裂(俗稱「細開片」)來判別真偽。當時的偽造屬粗獷型,做的都是工藝品,做不出裡面的「開片」,所以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準確的判別特徵,可以作為招數來用。後來,隨著唐三彩身價高漲,到了偽造者認為值得花工夫的時候,便花力氣突破了這個技術難題。從此,凡是以釉內「細開片」特徵來判別唐三彩真偽的人,大都「翻了車」(行話,指上當)。過了一段時間,又發現當時偽品的開片較生硬、崩碴較愣,真唐三彩上的開片,經過時間的磨礪浸潤,有「酥」的感覺,於是又有了鑒別唐三彩的新招數。但好景不長,偽造技術再次跟進提高,這招數又不靈了。後來,又以真品開片微細,斷裂紋中滲有漬跡為招數,因為細紋小部位不易觀察,需要有強光和放大後方能對比看清,你看,這就引入了手電筒和放大鏡觀照。這一來又進入了微觀世界,有了更多、更複雜的各種「特徵」,以及對應的一大堆「招數」。因為這種造假比做單純的開片更難,所以在那個階段,又成了鑒別唐三彩的新招數。隨著時代發展,新的藏家加入,價格又不斷上漲,漲到了一個臨界點,偽造者又下了狠工夫,果然又有一批人上當了……

這一切說明,自打有古玩起,造假技術和鑒假招數一直在角力纏鬥,誰佔上風,不言而喻。因此從技術角度,以招數來鑒別器物可行,但也只在一段時間內可行。偽造者每攻克一個特徵和特點的技術難關,就會有一大批英勇的以技術評判古玩的收藏者「踩響地雷」。

唐三彩,只是在古玩諸多門類中的一小項,其他領域的古玩品種不計其數,招數也是數不勝數。然而,為什麼古玩界仍有這麼多前赴後繼的上當者?望涉足收藏的諸君深思。

那麼王世襄先生用什麼辦法來鑒別物件的真偽呢?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特徵,讓50後做出90後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即使有天大的本事,把「形」做出來了,「神」仍然不對頭。人脫離不了時代的大背景,如同孫猴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這如來掌心,實際是大環境。

如果從精神層次上講,只有作偽人的學問見識高於鑒賞人,才能矇騙過關。換句話說,雙方比拼的是精神內涵而非技術層面。如今「造地雷」的這撥人,猴兒一般精,壞點子眨眼就來,還可以花錢找高技術水平的人攻克技術難關,但是他們不具備文化底蘊。

秘訣:「望氣」

只要你把握住時代氣息,再有能力、再狡詭的造假者,也難以超越歷史,完整復現當年的氣韻,透過器物的表象看到時代特質和藝術水準兩個本質。

修鍊「望氣」之法

透過物質的表面現象深入本質的「望氣」境界,當然是古玩鑒賞的最高層次,絕非人人能做到。客觀地說,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更準確地說,是沒有幾個人能真做到。王世襄先生能行,是因為底蘊深厚。他從小涉獵中國文化,首先研究中國書法和繪畫,氣韻和精神在書法和繪畫上的反映最為鮮明。在此基礎上,他又研究青銅器、漆器、石雕、造像、樂器、竹刻、傢具,融會貫通,捕捉到了這些器物間內在相應的聯繫和時代精神,找到歷史脈絡,因此能站在高端,不是著眼具象,而是放眼宏觀,對各類藝術品和鑒定品加以審視判斷,透過器物的表象看到時代特質和藝術水準兩個本質。

學習「望氣」鑒定法並據之鑒物,人會越發謙虛,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境界越來越高,眼力會越來越深廣,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例如在觀察古典傢具時,不再注重傢具的表面,不再鑽桌子或翻來覆去看一根棖,而是試著悟透背後製作傢具的那個人,他所屬的時代精神和他個人的獨有氣質。

「老物件」一定就是好嗎?

現在很多人,狹義地認為只有老的好,新的不收藏,貴重材料制物才有價值,便宜材料的不好。

王世襄先生看藝術品,並不特別注重年代有多久遠、用的材料有多珍貴。他主要的評判標準是藝術價值和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即使創新的新品,只要有藝術水準,有時代精神,他一樣叫好。而研究任何文物品種,依王世襄先生的觀點,不能僅僅關注自己研究的這一項,必須對各種器物有全盤的鑒賞力,例如,研究瓷器,也應對書畫、漆器等其他門類有所認識,同時,對你的專業專項要特有專知。研究傢具更注重實際製作,有了這類經驗,看一件舊東西,或者仿製品,看的是背後的故事。這樣不僅一眼能看出新舊好壞,看出背後製作人的素質高下,並能馬上知道製作的過程,怎麼做的、在何處做的、為什麼這麼做、做的目的是什麼等等,最後達到準確鑒定的最終效果。

以上內容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的內容與心得,書名《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作者田家青。

全書這段內容也是對我個人觸動最大的部分,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具備更高的視野與層次,是一個需要修鍊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有艱難與困難,但更多的是收穫,因為這是漫長的正路,今日分享給北京人文地理的各位朋友們,也希望各位共勉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人文地理 的精彩文章:

北京最美的教堂,最有故事的教堂

TAG:北京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