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完《三塊廣告牌》,覺得那個臉被燒焦的人善良起來真TM帥

看完《三塊廣告牌》,覺得那個臉被燒焦的人善良起來真TM帥

這是煮海時間的第34篇作品

這是煮海時間「好影片」推薦專欄的第4部:《三塊廣告牌》。

一部好電影,有多大的力量,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在去年 6 月發生火災的倫敦格倫費爾塔下出現了三輛安裝廣告牌的廂式貨車,車身上的紅底黑字寫著:「死亡 71 人」、「至今無一人被逮捕」、「為什麼?」

這是來自公益組織 Justice 4 Grenfell 對倫敦大火事後不作為的責問。事件過去八個月之後,大火案仍然沒有結果,這三輛印著廣告牌的車輛路過倫敦威斯敏斯特、聖保羅大教堂,最終停在了格倫菲爾塔下。

這場抗議活動,成功地引起了關注,其創意完全借鑒了電影《三塊廣告牌》。

而這邊影片中的故事又是根據真實發生的一起案件改編而成,故事的原型是一位居住在德州的父親James Fulton,從1991年開始,他為了找到殺害自己女兒Kathy Page的兇手在交通要道上架起廣告牌,譴責警方破案不力,而這一立就是二十多年。

上周末我去看了《三塊廣告牌》,說實話,看完有點難過,甚至有點絕望。但它滿足了我對好電影的所有期待,又超出了我的期待。

整部電影的基調就是「喪」,但在「喪」中又帶著些許希望。影片並沒有血腥、殘酷的場景,沒有那種對峙到極致的戲劇衝突,它顯示的反而人們在經歷了各種隱忍,糾結,放棄了原本看起來最正確的選擇,而是選擇最不可能也最善良的那種。

影片的一開始,就將鏡頭對在了那三塊破舊的廣告牌,廣告牌位於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叫Ebbing小鎮的路口,高20英尺。

面對愛女被姦殺,七個月過去,案情一點兒進展都沒有。作為母親的米爾德麗德,在開車經過三塊破敗的廣告牌,一個急剎加倒車,咬著手指,緊皺的眉頭,面對著是遺忘傷痛,還是與整個世界對抗為女兒尋求一個清白,她選擇了後者。

她像一個戰士進入廣告公司談判,賣掉了前夫的拖拉機,付清了第一個月的廣告費。

於是在那條只有迷路的人才會去的路旁,畫面荒涼,色調清冷,卻有三塊紅底黑字,醒目的廣告牌:

「愛女被強姦致死」

「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怎麼回事,威洛比局長?」

劇情不是破案也不是推理,而是借用三塊廣告牌掀起的驚濤駭浪,不斷反轉,每個人都在命運的關卡中做選擇,是選擇做正確的事,還是選擇做善良的事,還是選擇做事件的逃兵。

作為只剩下幾個月生命,並深受整個小鎮愛戴的威洛比局長,面對著米爾德麗德的控訴及三塊廣告牌的壓力,他說受夠了等待,選擇再次成為一個真正的警察。

在做這個決定之前,他是有過糾結的。威洛比局長找米爾德麗德進行了三次談話,第一次,說自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不希望將時間耗費在沒有希望的案件上;第二次,告訴米爾德麗德,打算幫她破案;第三次,告訴她,除非有奇蹟發生,對這件案子實在是無能為力。

或許是無法面對自己僅剩一個月的生命,或許是想在妻兒面前留下最美好的回憶,也或許是無法「坐以待斃」、無能為力,威洛比局長最終選擇了自殺。

或許這不是最正確的選擇,但這也不是逃避,他選擇留下了三封遺書,一封給妻子,一封給下屬迪克森,一封給受害者母親米爾德麗德。並在死前為米爾德麗德支付了下一個月的廣告費用,讓她不要放棄,繼續追查。

局長自殺的槍聲,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影片的所羅門,劇情、人物從此闖入一個接一個的反轉。

我不記得有哪部電影的角色,可以像威洛比這樣,在死亡之後,仍然持續並深刻地影響著故事走向,甚至改變了他人的人生軌跡。

那個原本媽寶、恐同、帶有種族主義的惡棍警官迪克森,他是極度反感米爾德麗德租下三塊廣告牌的做法,並下各種黑手。

「抓女主的朋友」,「狠揍廣告商」並把廣告老闆從二樓窗口扔下,為了讓女主撤下廣告。

如果說冷酷是米爾德麗德的鎧甲,那兇狠、惡霸則是警官迪克森的保護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惡棍警察,在威洛比局長的遺書中,我們發現他其實本性善良、並且有著一個成為偵探的夢。

所以在那場在大火中,不顧生命危險救出來安吉拉的案卷。在酒吧,他聽到後面兩人談論曾強姦一個女孩兒,案情很像安吉拉的遭遇,他「像個老娘們一樣」撓了他一把。被打得沒人形,跌跌撞撞回到家,第一時間把指甲殘留的肉屑取出,送去做DNA檢驗。

GIF

這種矛盾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的人物塑造方式,在《三塊廣告牌》的每一個角色身上都有體現。每個人物都有發光發亮的一瞬間,每一個本來偏執、殘酷、冷漠的人,在某個瞬間,你會發現他們的平和、溫柔和善良。

如母親米爾德麗德本是可以選擇長發飄飄,忘記傷痛繼續熱烈地愛生活,可她卻選擇成為一個戰士,不苟言笑、言辭犀利,怒懟神父,神色輕蔑,字字珠璣,針針見血地指出「神父圈」背後的齷齪。

一把大火燒掉警局,她本可以繼續與世界為敵,不顧一切只顧達到自己目的,卻在看到不顧生命危險也要護著案卷的警官,神色慌張,滿屏愧疚。

她本可以繼續滿嘴「fucking、bitch」,絲毫不把警察放在眼裡,面對只有1個月生命的威洛比局長繼續冷酷無情、絲毫不讓,卻會在威洛比局長一口血噴在她臉上的驚慌、無措和一閃而過的內疚,並幫忙招人聯繫醫院。

米爾德麗德確實是一位如鋼鐵般硬朗尖銳冷酷的母親,但窗旁一隻四腳朝天拚死掙扎的蟑螂,她選擇用手指幫它翻身。在廣告牌下,看見小鹿,不信教的她選擇相信了轉世和化身。

曾經的她也是長發飄飄,只是從她走進廣告公司,租下三塊廣告牌時,她就決定自己不是女人,而是選擇為女兒戰鬥的戰士。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以「好人、壞人」對人進行簡單直白的評判,以為世界只有黑白,其實不是的。

像母親米爾德麗德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她一語成讖,女兒在出門之後真的遭人強姦,她無法原諒自己,三塊廣告牌提醒局長也是告誡自己。

她原本可以像江歌的媽媽一樣,死守著案件不放過,但她最後也與局長與警官,與燒掉廣告牌並娶了19歲少女的前夫和解。

就像是本深受小鎮人愛戴的局長,本可以選擇以暴力手段制服米爾德麗德,安靜美好的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可他放棄了安逸,幫她查案,並在結束自己生命之前,替她付了下一個月的廣告費。

像兒子看不慣媽媽的做法,控告母親在自己每詞快要忘記妹妹慘痛的遭遇的時候,每一天經過那三廣告牌,就像是刀子刻在心上去提醒他「妹妹遭人姦殺」。就算和母親冷戰,卻在父親掐住母親脖子的瞬間,選擇遺忘和母親的「恩怨」,一把刀抵住父親的喉嚨。

就像那個「賣二手車還酗酒的小矮子」對米爾德麗德說,「我幹嘛還要再約你,你一直尷尬,小矮人也是有尊嚴的」。在一份利用了就被拋棄的感情,他沒有憎恨,也沒有去警局揭發,而是選擇安靜退出。

也正如那個被扔出窗外的廣告公司老闆,本可以在醫院狠狠教訓一頓惡棍警官,可他卻選擇給他倒好果汁,並插好吸管,仔細調好方向,並安頓不要流眼淚對傷口不好。

也正如那個被有宗族歧視的惡棍警官經常欺負的黑人,就算罵著是人渣,也會在酒吧看著警官被揍及時出手制止,而不是選擇袖手旁觀或者趁機報復。

每個人生來善良,只是命運之手,在這張白紙上塗了很多的顏色,有狡詐的黑,有純潔的白,但現實中其實沒有非黑即白,每個人在遇上了命運漩渦,都會做選擇。《三塊廣告牌》中的TA們似乎更有理由可以選擇更正確的選擇,但他們最後都選擇了最善良的那個,我想,大概是因為TA們的底色是善良的。

所以,我才說,這部電影很好:或許它是沒有那種將戲劇衝突擴大到極致,鬧到不可開交的電影讓人看得過癮,但它很寫實。

《三塊廣告牌》它也不是說教,不是讓你盲目相信世界的美好,也不是讓你失去對世界美好的嚮往,而是剝開血淋淋的真相,然後懷著希望繼續前行。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影片結尾,米爾德里德和迪克森駕駛汽車上路了,準備去殺掉那個男人(強姦犯嫌疑人,但並不是殺害米爾德里德女兒那個)。

汽車經過三塊廣告牌,想大多數西部片一樣,瀰漫的黃沙,悠長的公路和一輛車,只給世人留下無限可能想像的背影。

路上,米爾德里德問迪克森:

「你能確定嗎」

「殺了那個人嗎?不確定,你呢」

「不太確定,我想我們可以路上再決定」

他們也許會殺了那個人,也許不會。最終的結局交給觀看影片的每一個人,對善與惡的把控在於我們自己的想像和抉擇。

粗略回想,過去的2017,新聞報道了很多遭遇不公的案例。「江歌案」、「保姆縱火案」,江歌媽媽成為現實版的「米爾德麗德」,莫煥晶不服一審「死刑判決」,林生斌也在用餘生在為妻兒討公道……

冷漠是不需要成本的,相反善良需要,但不要因此不善良,而是變的強大能夠承擔得起這個成本,保護這份善良。

選擇善良比選擇正確,更重要。

煮海時間:

你肯定曾遇到過特別善良的人,讓你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你也肯定是個善良的人,因為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的人,都是善良的。你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由談婚論嫁說起
LORAC家最值得買的眼影盤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