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子再苦,也要自己帶孩子

日子再苦,也要自己帶孩子

一路

成龍

00:00/03:12

我突然覺得人性極容易判斷的:世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和壞人;喜歡孩子的是好人,不喜歡孩子的是壞人。-----龍應台

01

前天,閑來無事帶女兒去一個老鄉家玩,方才得知他們剛剛回來。和每一個聊天的老鄉一樣,我們聊天的內容無非是談及今年回家過年的感受之類的話。他談到了今年家中的變化,喜慶的事情很多,當然也有自己覺得不太認可的,一陣寒暄之後還是談到了孩子。

他有一雙兒女,女兒讀小學一年級,兒子在讀幼兒園。他說「今年因為家裡的一些特殊情況吧,他們把其中一個孩子放在老家,讓奶奶照看著,或者放在丈母娘家讓外婆看著。」

他老婆說「家裡人都是為我們著想的。畢竟孩子不用喂飯、穿衣服了,我可以出來上班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孩子嘛,在家婆婆帶著接送上個學,有空多打打電話,多給他們寄點錢就行了;兩個孩子我們帶一個,讓我婆婆帶一個,她也不太累的。」當然聽到此處我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女兒放家裡了。

我聽著他們兩夫妻講述,加之對他們兩夫妻的工作了解,著實覺得沒有到非跟孩子分離不可的境地。

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多很多人都有過留守的經歷。當童年時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為人父母,更想著給孩子好的呵護,因為那樣的感受刻骨銘心。

最後我說,其實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沒有選擇,我還是堅持把孩子帶在身邊不要讓自己因為「賺錢養家」而忽略了孩子。

02

現如今也有很多的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誰帶都一樣。記得有個朋友曾跟我說自己兒子都兩周歲了,跟自己沒感情的,人家一伸手就去了,根本不會回頭找自己。想想現在物價,養一個孩子需要多少成本呀,以後他長大了還要結婚,買房,買車的。所以我把孩子放家裡交奶奶放老家帶著,一來少花費,二來家裡民風淳樸可以讓孩子多受熏陶。而且他不在我又能少點包袱,多賺點錢。

這個理由單從餵養的角度來說,卻貌似很有道理。但是孩子不僅僅需要餵飽就行,他們還有心理需求。

無獨有偶,在合肥工作的一同學說過,在孩子一周歲到三周歲的時候,因為自己要上班,怕麻煩,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讓奶奶帶著,兩口子在城市裡上班,等孩子上幼兒園了才接回來。看似輕鬆了三年,實際上未來會更辛苦。現在她兒子上小學了,依然是奶奶的話,他就聽,她的話愛聽不聽,暑假一回到奶奶家,從來不想著找她。她時常說自己的努力都是想讓孩子過得更好,可是孩子現在都不需要她了,那麼所有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提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地基礎。」心理發展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幸福快樂的人。

03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著。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誰能給孩子最好的心理呵護?當然不是老師同學,因為他們沒有你那麼了解你的孩子。也不是親戚朋友,他們會愛孩子,但其中還是會隔著一點東西。最能勝任這個工作的就是父母。

今年年初四去走親戚。在他家我看到一個陌生的小女兒,看樣子應該跟他兒子差不多大,那個孩子一見到我們就趕緊躲起來。我要給她一個壓歲紅包,我叫她過來,她卻站在門邊低著頭一動也不動,於是大人們開始喊你這小妮怎麼越來越傻了,叔叔要給你紅包,你不會走過來嗎再看看他自己的兒子那就明顯不一樣了,直接跑過來,「搶」過去就拆開看看。

親戚說這個他二姐的小女兒,因為二姐第三胎馬上要生了(努力生兒子的緣故),今年在北京那邊過年沒有回來。這個小孩半年了都是在我家,跟我的倆孩子一起上學。

吃飯的時候,那個孩子就乖乖地端著碗在旁邊的小桌子上吃,不吵不鬧。飯後,我女兒跟他們一起抱著手機看動畫片,她也就就一個人遠遠地站在邊上看著。後面我說你們不要老玩手機,我給你們出個有趣的數字題看你們誰會搶答,幾個孩子認真聽完紛紛舉手,我問她會不會,她低著頭兩隻手不停的比劃著,可半天也沒說出什麼來,這時親戚的兒子「跳」了出來「不要問她了,她腦子笨啊!啥也不會的

只見孩子低著頭,臉脹得紅紅的。依舊是一言不發,當然沒有哭也沒有鬧。

這時你會驚奇地發現,小小的她竟然出乎尋常的懂事。雖然親戚家的孩子和她年齡相仿,但在「別人家」,那兩個孩子可以在爸媽懷裡蹦來蹦去。這個「外來」的她卻只能小心翼翼。

這個本該在父母懷裡撒嬌淘氣的小姑涼,現在卻被貼著標籤、有著跟自己年齡毫不相符的懂事。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你怎麼保證她以後心理不會出問題。

04

空暇的時間我喜歡看一些關於「問題孩子」的節目。很多案例都指出,大多數問題孩子是因為小時候都常常表現出壓抑性地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們的問題就報復性的出現,容易發展出叛逆,形成壞的癖好等。

所以,當父母將來有一天不論是捶胸頓足亦或是和顏悅色地「教訓」孩子時。內心最後悔的應該是當年沒有好好養大孩子,想要重來一次就好。感慨自己的親生孩子,竟然形同陌路。

前段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則留守兒童給父母的留言讓我感觸頗深。

「雖然說我會給爸爸媽媽打電話,但是有什麼事情我都不會與他們講,也不知道為什麼,講不出來,正如所說,他們沒有參與我的童年,記憶里也只有她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追,她回家拿箱子走了我在後面哭的場景,只記得她回來我不認識她的場景,只知道她很要強,也能理解她的辛苦,但是就是無法去和她推心置腹,有什麼事情藏在心裡,會笑會說但心裡是難受的!」

這樣的一段話,讓我們做父母的作何感想?對一個孩子最大的傷害,不是你給不了ta更好的物質條件,而是在ta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不在他身邊。而在孩子長大後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卻想起了要緊緊跟著,表達你的「愛」

其實孩子的成長很快很快,四五年之後,你會發現,哦,孩子怎麼這麼大了。你都來不及感嘆時間的力量,ta突然就會變了一個樣。至於孩子長大後是否還和你親近,我覺得就取決於你在ta很小的時候陪伴過多少。

有人說,生活很苦,把孩子放家裡是迫不得已。當然,做父母是一件不輕鬆的活,沒有捷徑可走。可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近感,如果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去培養,後來就算你付出再多,那種隔閡永遠難以彌補。

我們似乎總是忙於拚命給孩子最好的,但要明白,我們永遠無法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只是——最好的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霧靄亦塵埃 的精彩文章:

TAG:霧靄亦塵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