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忽必烈第一次遠征日本,元軍打得好為什麼最後卻戰敗了

忽必烈第一次遠征日本,元軍打得好為什麼最後卻戰敗了

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發動過兩次對日本的征伐,第一次中國稱「甲戌之役」,日本稱「文永之役」。 這場戰役不僅導致中日外交關係中斷,而且使幕府政治不斷走向專制。按照日本著名學者新田英治的觀點:「對元防衛戰極大地影響了以後的日本政治和社會。」

1274年8月,在幾次交涉失敗後,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由蒙古人和漢人組成的2萬人,加上金方慶統領的高麗軍1.2萬餘人共3.2萬餘人東征日本。10月3日,蒙、漢、高麗聯軍分乘900餘戰船,從高麗合浦(今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3天後登陸對馬島。經過半個多月激戰,至21日清晨,除留在志賀島代一艘戰船外,聯軍的船隻忽然全部消失,文永之役至此結束。

長期以來,很多史書稱,元、高麗聯軍的船隻「消失」是因為遭遇狂風。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日本和朝鮮方面史料。戰事結束1年多後的1275年5月,日本薩摩國(鹿兒島縣)的天滿宮和國分寺呈朝廷的奏狀稱:「蒙古凶賊等來犯鎮西,雖經合戰,但遭神風狂吹,異賊喪命,船隻或沉海底,或擱淺江浦。此豈非靈神之徵伐,觀音之加護?」朝鮮方面的史料《東國通鑒》也稱:「恰巧夜有大風雨,戰艦多有觸上岩崖而敗。」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主要用於孩童啟蒙的《八幡愚童訓》寫道:「文永之役與弘安之役不同,沒有遭受任何風雨。」 這個說法和中國官修史書是一致的。因為,中國官史也沒有元軍遭遇大風的記載。例如,《元史·日本傳》記載:「(至元十一年,即1274年)冬十月,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擄掠四境而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官兵疲憊不堪,箭也射完,需要休整和補充軍備,於是便四處「擄掠」一番後打道回府。

然而,當代中國學者大都持第一次忽必烈征伐遭遇神風的說法,例如,日本史研究泰斗吳廷璆教授主編的《日本史》,關於這場戰役是如此描述的:「激戰至暮,日本武士被迫退到大宰府附近,組成新的防線。元軍可能為了防備日本武士夜襲,回到船上。就在當天夜裡,一場意外的颱風刮沉了元兵船200艘,剩下的船隻不得不返航。」

元軍為什麼失敗?概括而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輕敵。元軍征伐部隊共約32000人,而日本鎌倉幕府調集的以九州為主的部隊約有10萬人。明顯眾寡懸殊,而且因大海阻隔等原因,元軍沒有後續部隊。第二,作戰目的即為什麼而戰,是軍隊戰鬥力的支柱,在冷兵器時代尤其如此。元軍中大批漢人和高麗人本身也是被征服者,不甘願為元朝賣命,而日本方面是守土保家的背水之戰。例如,元軍登陸對馬的7、8艘船有約千人,而對馬藩主宗助國率領80餘騎頑強抵抗。「其時宗馬允(助國)自陣中發射,其矢中異國人不知數」。

文永之役元軍戰敗原因,並非遭遇「神風」,也不是「落荒而逃」。日本氣象學家荒川秀俊早在1958年就發表了《宣告文永之役結束的不是颱風》一文(載《日本歷史》120號)。他指出,陰曆10月20日即陽曆11月26日,這個時間早已過了颱風季節。氣象統計統計顯示,稱北九州海面當時因為颱風而掀起大浪,簡直無法想像。因此,當時元、高麗聯軍不是因遭遇「神風」而船隻被掀翻,而是自發撤退。

圖:1274年元·朝鮮聯軍進攻日本路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蒙古帝國三征安南——折戟沉沙
橫掃世界的14名蒙古帝國將軍 整個歐亞大陸都為之顫抖!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