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諸葛亮山窮水盡的空城計,司馬懿退兵的原因竟隱藏的如此之深

面對諸葛亮山窮水盡的空城計,司馬懿退兵的原因竟隱藏的如此之深

拜羅貫中所賜,在中國提起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幼皆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被嚴重神話的人物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風喚雨,屢戰屢勝,創造了空城計、火燒赤壁、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七擒孟獲等一系列經典的歷史故事。其中,尤為空城計的故事最為典型和精彩,突出展現了諸葛亮智勇雙全、臨危不懼的過人膽識,更把反面人物司馬懿多疑、怯懦、無能表露的一覽無餘。

《三國演義》原文: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孔明......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此故事背景和大意是:諸葛亮兵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防線全面被破。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孔明身邊只剩二千五百兵馬駐守西城縣。司馬懿率大軍15萬蜂擁而來,來不及撤退的諸葛亮故意以空虛無兵之勢示敵,使司馬懿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排危解難。

隨著三國歷史的進一步擴散和深入,再加上近期幾部以司馬懿為主角的影視作品播出,人們對司馬懿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空城計產生了很大質疑。那個胸有大志、善於隱忍、工於心計,被譽為三國中最大贏家、笑到最後的人,在諸葛亮戲弄下難道真的表現如此愚拙?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眾所周知,作為厚黑學鼻祖之一的司馬懿,其最為擅長的便是洞察人性的弱點。對於敵國那個最強勁的對手諸葛亮,他心中早已揣摩了不知多少遍,對諸葛亮評價最著名的一句便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可謂十分精闢到位。面對諸葛亮情急之下擺出的空城計,司馬懿雖有所顧慮,但可採取的策略有很多,派兵佯攻、深入打探或駐營觀察,便可輕易識破,可為何毫不猶豫退兵而去,以致喪失來之不易的巨大戰果呢?據多方面分析,原因有二。

一、魏軍如強弩之末,後勤輜重糧草告急,司馬懿見好就收。

馬謖的無能實在司馬懿意料之外,一天之內丟失街亭,蜀軍便被魏軍切為兩段,首尾不能相顧,失去了有效的抵抗能力。而魏軍勢如破竹連連大勝,直接打了西城,連諸葛亮也被圍困。對於這種始料未及的局面,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在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時,主要考慮的已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已方情況和後續戰役的發展。如繼續冒進深入,一則遲早會遭到蜀軍後防部隊的正面抗擊;二則魏軍過於拉長、已經分外吃力的後勤運輸線,極易被回防的蜀軍前衛部隊切斷;正面受阻又失去補給的魏軍遲早大敗。因此,諸葛亮的疑兵之計對於司馬懿並不重要,見好就收才是魏軍退兵的主因之一。

二、諸葛亮若被擒殺,司馬懿唇亡齒寒,必失掌兵大權。

胸有大志的司馬懿,多年來在魏國一直處於韜光養晦、隱忍不發的狀態,他深知魏主用其能而又十分忌其能,如其能無用則必死無疑。能使其能有所施展的最好對手就是諸葛亮和蜀軍,一旦殺死諸葛亮,大敗蜀軍,親掌重兵的前提條件就不復存在,唇亡齒寒的道理司馬懿很是清楚。因此,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並不想弄清楚真偽。當城牆之上《華胥引》之曲悠悠響起之時,司馬懿和諸葛亮心有靈犀,早已達成秘而不宣的默契,直接退兵才符合雙方最大利益。

基於以上所慮,西城打不如不打,擒諸葛不如不擒。流傳千年的空城計,並非羅貫中強行渲染諸葛亮才能之作,那背後隱藏的故事,才是《三國演義》真正的魅力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光粉碎機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代武力NO 1,唯一正面擊敗過呂布的人
嫉妒要人命,世人尊為神女的她,竟死的慘不忍睹

TAG:時光粉碎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