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是如何從區區一個亭長成長為漢高祖的?

劉邦是如何從區區一個亭長成長為漢高祖的?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劉邦能夠從街頭痞子變成一國之君,他的能力就是會識人用人。

劉邦早年不事生產,就是立志做一名遊俠,他的偶像是信陵君,劉邦做皇帝後每次經過大梁都要去拜祭信陵君,還為信陵君設置了守墓專戶。他很嚮往信陵君與侯贏、朱亥的故事,希望能在那個時代能大有一番作為。到劉邦成年開始遊俠生活時,信陵君已經故去了,信陵君過去的門客張耳在外黃網羅游士、蓄養門客,於是劉邦就成為了張耳門下之遊俠。

到劉邦32歲時,沛縣入秦,秦國推行商鞅制定的「秦法」,使得劉邦不能再繼續他的遊俠生涯,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劉邦只有走另一條道路——胥吏之路。

劉邦當上亭長之後,在工作上並沒有顯示出自己的能力不足,還和蕭何、曹參、任敖、夏侯嬰這些縣裡的其他胥吏關係很好,能得到這些人真心的賞識,也說明劉邦的個人素質並不差。之後,劉邦依靠自己近乎完美的表現讓客居沛縣的外來豪強呂公願意把女兒嫁給他求取富貴,更說明他很有個人魅力。

劉邦在當時亭長後,又有了一個新的偶像:秦始皇這在我們現在看來似乎是順利成章的,但在那個大變革的時代卻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自然。秦始皇開天闢地地創立了皇帝制度,在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個中央高度集權的大帝國,這在當時是一件破天荒的事,當時的人是很難理解這次變革的歷史意義。

秦帝國的轟然倒塌使得全社會對秦始皇的這個變革都持否定態度,項羽分封諸王,重新回到「戰國時代」就是這一時代思潮的體現。劉邦雖然也被迫妥協,「帝國郡縣制」與「封建制」並行,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也分封了一批諸侯,但他自己一直是堅持繼承秦始皇開創的帝國制度。

劉邦能夠迅速適應當時的時代大變局,短期內順利地從「遊俠」完成角色轉化,變成一個「胥吏」,最後又轉變為「帝王」,緊緊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同時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從善如流,這些都是需要非凡的能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橙子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太監的逆襲——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太監王朝,都是因為皇帝的一套神奇的治國理論
英法聯軍摧毀了圓明園,為什麼日本佔領北京後沒有摧毀故宮?

TAG:小橙子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