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沒有勝利希望的地方開始鬥爭

在沒有勝利希望的地方開始鬥爭

光輝歲月  (粵語)

 香港廣播75年金曲銀禧紀念(Disc4)

BEYOND 

00:00/05:01

【惟其荒謬,故而可信。】

假如您有了哪怕是芥粒大小的信仰,那麼您將無所不能。

信仰超乎知識之上,它在知識的彼岸。

不要譏笑,不要哭泣,不要詛咒,而要理解。

---------------------------------------------------------------

(一)

在20世紀璀璨閃爍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學家,是一顆極為耀眼的明星。他大膽質疑西方自古希臘以來尊崇理性的傳統,標舉信仰為其思想旗幟,重視個體的人,關注個人苦難與絕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觀點,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看來,仍極具挑戰性。

舍斯托夫發出「曠野的呼告」。他認為與古希臘的理性傳統相對照,西方還存在著另一種傳統,它以《聖經》思想為代表,在近代由尼采、克爾愷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繼承。他們都拒絕理性的絕對統治,認為理性無法解決生死問題,無法解決人類的恐懼,絕望,墮落等問題。世界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和理性相比,信仰才是人更深層次的需要。

由理性走向信仰,由自明走向啟示,由雅典邁向耶路撒冷的,是一條布滿荊棘坎坷和險象環生的道路,其中有眼淚、詛咒、悲哀,更有苦役和絕望的深淵。儘管這條路漫無盡頭,但仍然吸引著為數不少的思想家去嘗試跋涉。在艱難曲折的探索中,只有那些始終堅持信仰的人,才有可能擺脫一切束縛,採摘到生命之果,而這樣的人卻屈指可數。

舍斯托夫就是這樣一位抱著真摯信仰的思想家。值得注意的是,他追尋上帝的漫長之路並非始於神學,而是始於文藝批評。當哲學家們的大部頭著作仍使舍斯托夫百思不得其解、疑竇叢生之時,一些文學家的作品卻深獲其心。莎士比亞那謎語般的詩句「這時代是紛亂無緒的」強烈地震撼了他。

---------------------------------------------------

(二)

舍斯托夫指出,尼采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已看到,任何社會改革都無法從生活中趕走悲劇。因此苦難不僅不能否定,而且也是現實存在,惟一的辦法只有承認它、接受它、承受它,而不應該去迴避它、粉飾它、美化它。他們有人性轉向殘酷性,標舉權力意志,正是為了放棄順從,不跟從他人,哪怕是「偉人」,「賢哲」,甚至「天才」。他們只是要實現自己的意願,因而尊重不幸,正是醜陋,讚美悲劇,而這正是悲劇哲學的基調。當然,悲劇哲學並非舍斯托夫的終極性話語,而僅僅是他走向存在哲學的起點,消解傳統哲學的起點。

舍斯托夫告訴我們,哲學並非像古希臘先哲所言源自驚奇,而是源自絕望。人只有面臨絕望的深淵,才能領悟哲學的真諦。自古希臘先哲開始哲學研究以來,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各式哲學家都在討論「什麼是哲學」的問題,儘管他們研究的角度有不同,答案也是五花八門,卻都表現出某種共同的要求。——成為一門科學。

舍斯托夫之所以認為必須以上帝來對抗自明,以啟示真理來對抗理性真理,這是由於若不如此,人就會像偷吃禁果的亞當、夏娃那樣,處在原罪的重負之下,就會在必然性、自明、命定的道德面前束手無策,任其宰割,甚至像某些思想家那樣把這種命定視為當然,視為應該,視為幸福。這難道不是人的最大的悲哀嗎?難道人最畏懼的是真正的真理嗎?難道人只有把普遍必然的判斷奉為真理,而把啟示真理視為謊言才能生存嗎?難道所謂鐵的規律就必須從億萬人類的血肉之軀上碾過?難道人類的眼淚、哭泣、鮮血與苦難就毫無價值、不屑一顧?難道人的生命就比一粒沙子還輕?

-------------------------------------------------------

(三)

舍斯托夫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在《聖經》中找答案,實際上這些問題的提出就是荒謬的、反常的。克爾愷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已經看到了人類處境中的荒謬,他們已經觸及到這些問題,並且讓大家面對它們,只是人該怎麼辦?思辨哲學認為上帝是不可能的,是荒謬的,但存在哲學卻在不可能處為爭取可能開始了鬥爭,它在思辨哲學視為無稽之談並不屑一顧的地方開始了自己的探尋,并力圖克服似乎是不可能的東西。因為在存在哲學看來,一切都是可能的,沒有所謂的「不可能」。

在舍斯托夫看來,現代人從來沒有如此軟弱無力,如此疲憊不堪。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人們害怕孤獨與黑暗,畏懼死亡與深淵,都把理性認定的一切奉為真理,凡為理性所證明的,為理性所解釋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決定了人被奴役,被支配,被宰割的地位,人也就毫無自由可言了。

人究竟怎樣去獲取自己的自由?是俯首聽命於理性呢,還是到《聖經》中去獲得拯救?是獻身於自明,還是奮起反抗自明,哪怕是雞蛋碰石頭,腦袋撞鐵牆也要在所不惜?用腦袋撞牆,固然容易被人視為是一種荒誕,一種瘋狂,可跟做鐵牆的墊腳石去神化自明,這難道不是另一種瘋狂、另一種荒誕?究竟是哪一種瘋狂為人類帶來自由?面對這種瘋狂,人究竟該如何選擇?舍斯托夫用迄今為止還極少有人如此尖銳的提出過的問題來警示我們,從而使我們每個人在非此即彼中進行抉擇。

可見舍斯托夫正是前所未有地關注個體的人,關注著個體的存在,關注著每個人的歡笑、哭泣、眼淚、絕望和呼告,而不是竭力讚頌高高在上的鐵的規律。儘管舍斯托夫拋開一切孤注一擲的走向《聖經》,並向《聖經》中的先知、上帝發出求告,但他的目的仍是關心每個人的苦難,關心被撕裂而流血不止的心的呼喚。他希望通過信仰來戰勝自明,通過上帝來戰勝必然,通過啟示真理來消解理性真理,無非是為了給苦難中的人以信心和力量。

舍斯托夫一再告誡我們,產生死亡果子的知識樹是用來反對生命之樹的,知識所提供的理性真理被人類已有的苦難征服了。誠然,理性真理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誰也不要相信眼淚,但是斯托夫卻指出,人類的眼淚將比自明所揭示的必然性更有力:

通向生活的原則、源泉和根本的途徑是通過人們向創世主呼籲時的眼淚,而不是通過那訊問『現實」事物的理性。

---------------------------------------------------------------

不管世界上有多少思想家宣稱:海洋里的沙子比人類的苦難要重,客觀規律比人類的生命要重,但是在克爾凱郭爾與舍斯托夫看來,人類的苦難仍比海洋中所有的沙子更沉重,人的生命仍比所有的客觀規律價值更高。

當然哲學肯定不會放棄理性,因為理性是哲學的命根,同樣,人也不應放棄信仰,因為信仰是人的命根,是人的希望所在。今天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已經迫使人類面臨抉擇:是數字化生存,還是信仰生存?面對它,我們或許仍然需要了解克爾愷郭爾,需要了解舍斯托夫。

-----------------------------------------------------------------

——時隔四年半再次遇見,我的體內已經有了《聖經》。感念啟蒙,阿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7回歸線 的精彩文章: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TAG:7回歸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