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方利民:中國餖版水印之源流

方利民:中國餖版水印之源流

原標題:方利民:中國餖版水印之源流


中國的餖版印刷是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並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色的版畫技法。所謂「餖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一種或幾種顏色分別雕在數塊小版上,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作品。這種分色印版類似於「飣餖」,所以明代稱這種印刷方式為「餖版」印刷。餖版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特定的文化與歷史環境中才被發明出來的技法。它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既簡便又實用,就像我們祖先發明的筷子,簡單到了極點,卻又無所不能。


一、技法之源流


一種藝術方法的成熟,是由歷史上諸多事件合成的,餖版技法在中國的發明和使用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追溯餖版的來龍去脈。


(1)篆刻,興起於先秦的篆刻是在石頭或其他材料上刻好反相的文字或圖案,沾上印泥,印在畫或字上。圖章印於紙上,以章就紙,畫家們拿著印章在畫上移動,尋找最恰當的位置。可以說篆刻包含了餖版印刷的基本原理:紙不動,章(版)是可以移動的。

(2)活字印刷,宋仁宗慶曆間(公元1041一1048年)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 活字就是把整篇的文章分解為單個的字,再按文章的內容排列組合。1965年,浙江省溫州市郊白象塔內出土的《拂說觀無量壽佛經》印刷殘片,經文按迴旋形排列。初步斷定為宋泥活字印品。 這種把單個的字在版面中自由組合的方法和餖版印刷印刷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可以說是餖版印刷的雛形。


(3)彩色套印。元至元六年(1340年)中興路刻無聞和尚金剛經注,其中經注和靈芝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存古書中最早的套色印本。其經文是紅色,註解為黑色。 它的印法是用一塊版上塗上兩種顏色印成的。


大約公元1602年——1606年之間,徽州有了分版套版的技法。之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套版印刷法就傳到了湖州的吳興,吳興凌閔兩家出版了大量套印的書籍,風行全國。 套版的方法是將不同的顏色用不同的版來套印,也就是分版分色。


(4)花鳥畫風格的變化。中國花鳥畫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水墨寫意花鳥畫的時期。 有大片空白的寫意畫風,使得以複製為主要任務的版畫自覺地去尋找更簡便、更經濟和更高效的方法。無疑餖版是最適合印製有大片空白的畫面,而且即節省板材又提高效率。


通過以上四點並結合時間順序來看,我們可以確定餖版印刷的技法是篆刻、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技術的延續;同時,在明代寫意花鳥畫風格變化的影響下,在明末出現了餖版印刷。


二、餖版水印的高峰


在餖版和拱花技法成熟後,中國的版畫史上有四本版畫書籍,集水印餖版之精華,是中國版畫史上偉大的作品。


1、《蘿軒變古箋譜》


1963年在浙江嘉興發現的彩色套印本《蘿軒變古箋譜》,是中國餖版水印版畫的一次最重要的發現。此本原為海鹽張宗松清綺齋舊藏,著錄於《清綺齋書目》,為天啟6年(1626年)金陵吳發祥所刊,共有畫詩、筠蘭、飛白、博物、折贈、雕玉、鬥草、選石、遺贈、仙靈、代步、搜奇、龍種、擇棲、書稿等類圖178幅,繪寫工緻,色調和諧,鐫刻勁巧。


之前的版畫史都認為中國最早的餖版、拱花技法是在1627年,胡正言完成的《十竹齋書畫譜》,《蘿軒變古箋譜》出現後,這個時間提前至1626年。


2、《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


儘管《蘿軒變古箋譜》比《十竹齋書畫譜》早了一年,但這不影響胡正言對餖版水印的貢獻。


南京的十竹齋是胡正言居住的齋名。退隱的他除了「研綜六書」等清雅文事外,他的畢生精力都放在經營水印木刻這一事此上。「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胡開始制墨造紙。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作手刻印《十竹齋書畫譜》,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成《十竹齋書畫譜》刻印發行。清順治二年(1645年),《十竹齋箋譜》書成,順治四年(1647年),《印存》初成發行,順治六年(1649年),《石譜》刻印成書,入清以後的數十年間,胡正言一直不斷地印刷出版各類書籍,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無疾而終,安靜地逝於十竹齋中」。胡正言在水印餖版方面的貢獻無人可及。


3.、《芥子園畫譜》


清代的《芥子園畫譜》更是中國繪畫史上一本影響巨大的作品。


清初戲曲家李漁之婿沈因伯,得到明李流芳課徒畫稿後,請寓居金陵的嘉興籍畫家王概增繪編輯。畫譜稿成時,李漁正養病於杭州的吳山,沈因伯從南京趕來,持此譜請他翻閱。當時李漁拍案狂喜,認為這是「不可磨滅之奇書」,如果不公之於世, 便是「天地間一大缺陷」,於是「急命付梓」。康熙18年(1679年) ,完成鐫刻。因為鐫刻於李漁在南京的別墅芥子園,「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故稱《芥子園畫譜》。《芥子園畫譜》是中國美術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美術教材。從康熙年間流傳到現在,版本眾多,無法統計。


4、《北平箋譜》


餖版水印自明代以來,不斷完善和提高,到清末至民國初的水印箋紙也顯出新的氣象,《北平箋譜》是由魯迅和鄭振鐸合作而成。當時由鄭振鐸在北京搜購箋紙,寄到上海的內山書店,再轉交魯迅。魯迅從580種箋紙中選出340幅。 編為6冊。隨後,鄭振鐸便和各家印紙坊聯繫,請他們找出版片,每種印一百張。《北平箋譜》第一次印了一百部,每部都由魯迅和鄭振鐸親自在版權頁簽名,是集民國時期餖版水印之大成,尤為寶貴。


三、新中國餖版水印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國家為保留、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事業,對瀕臨倒閉邊緣的榮寶齋投以資金,加以扶持,先以公私合營,繼而全歸國營,棣屬國家出版局直轄,頻臨倒閉的榮寶齋從此獲得新生和發展。


五十年代,為了弘揚民族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和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分別派教師到榮寶齋學習傳統餖版藝術。汲取了民族傳統中的精華,依照現代藝術審美進行創作,推動了中國版畫的民族化。


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派出夏子頤和張玉忠兩位老師到榮寶齋學習傳統水印版畫。夏子頤回校後創辦了西湖藝苑水印工場,同時在版畫系開設水印木刻課程,為水印版畫培養人材。中國傳統水印版畫通過教師們的改造進入美術學院,成為現代版畫中的一個新的版種,也為以後水印版畫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自此,水印版畫創作生氣蓬勃地發展起來。


中國的版畫家們經多年努力,不斷創作出新的作品。在老一輩版畫家辛勤探索的園地上,青年作者們也脫穎而出,他們不斷豐富水印版畫的語彙,使水印版畫創作更具民族性和國際性。


「我國彩色木刻畫具有濃厚之民族形式,作風健康、晴明,或恬靜若夕陽之明水,或疏朗開闊若秋日晴空,或清麗若雲林之拳石小景,或精緻細膩若天方建築之圖飾,雋逸深遠,溫柔敦厚,表現現實或不足,而備具古典美之特色。推陳出新,取精用弘,今之作者或將有取於斯譜,」 這是鄭振鐸在一九五二年五月於《重印〈十竹齋箋譜〉序》中滿懷深情的一段話,也是今天的中國版畫家們肩負的責任。






十竹齋書畫譜 南京胡氏十竹齋彩色套印本


明崇禎


《十竹齋書畫譜》明崇禎南京胡氏十竹齋彩色套印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中國畫彩色套印畫譜。此部《十竹齋書畫譜》為明代初版初印本,雕工已臻於化境,色彩鮮艷明麗而又變化微妙,繪刻精美絕倫,線條細膩流暢,可謂唯美傳神。畫中細節惟妙惟肖,如鷹之羽、蟬之翼、蟲之須、葉之脈等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使版畫無限接近繪本,又配有書法極佳的詩詞題跋,譜中「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相映成趣,極有文人畫的意境。著名美術史學者王伯敏先生曾評價「十竹齋佳制,畫刻印三絕」。其色彩斑斕幅幅亂真,刻畫技術之創新,圖刻印染之精巧,是雅玩與學習之不可多得的巨帙,既可以單獨作為藝術品供人欣賞,又可作為帶有教材性質的範本,供人臨習,是一部絕妙的繪畫教科書。(文 /及章偉)







十竹齋書畫譜


1985年刊印 朵雲軒


群仙祝壽圖 任伯年


2010年刊印 朵雲軒






西廂記 明刻套色


1990年刊印 朵雲軒


展廳現場



觀眾臨摹《十竹齋書畫譜》



觀眾欣賞《群仙祝壽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微拍預展:古籍收藏交流滙·第一古籍微拍·精品古籍微拍2018年1月13日晚上8點整精品古籍拍賣專場
魯迅與「大內檔案」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