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性的鬥爭:劉如意為何無法成為太子

理性的鬥爭:劉如意為何無法成為太子

中國歷史是一部英雄人物史,也是一部經濟思想史。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我們從人物情感關係的層面解讀是一種體會,而從經濟學知識的角度來挖掘其中緣由又將是另一種體會。幾千年來,這一直是一個理性人的社會,一切理性的行為自然也會有其經濟學的深意。

呂雉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女主(呂雉、武曌、慈禧)之一而被人們所熟識。她開創的「垂簾制度」對於之後的皇權繼承問題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今人對於呂后其人的認識,存在片面的詬病,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她殘忍凶暴的一面,而選擇性忽視了呂雉作為一名政治家的果斷和隱忍。這主要是因為「人彘」一事的廣為流傳而導致的。不可否認,呂雉的殘忍性情可謂人盡皆知,被後人唾罵至今,遺臭萬年。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她的這種殘忍是在什麼時期才表現出來的呢?事實上,少女時期的呂雉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善良的女子。她不到二十歲就嫁給年長自己二十多歲的劉邦,照顧他的私生子劉肥,從未有過怨言。即使後來漢高祖劉邦稱帝,呂氏一族飛黃騰達的時候,呂后也幾乎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而掀起腥風血雨。有人說她殺死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但說到底也不過是在為劉邦辦事罷了。可以說,劉邦在世的時候,呂后即便遇到心中不悅之事,也會盡量壓制自己的怒火。但是這種冷靜與剋制終於在劉邦百年之後變成了無盡的殺戮。而最先遭受這場悲劇的,便是呂后痛恨至極的戚夫人與劉如意母子。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十分寵愛戚夫人與其子如意。史記中記載:「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也就是在劉邦被封為漢王的同一年,戚夫人來到了他的身邊,從此日夜侍於御前。據記載,有一次御史大夫周昌進宮面聖,正巧趕上劉邦在喝酒,只見漢高祖是一邊喝酒吃飯,一邊擁抱著戚夫人。雖然略顯荒唐,但是兩人的感情之好可見一斑。他們的孩子如意更是深得劉邦喜愛,經常被其抱於身前,甚至劉邦還揚言「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意思就是要使趙王如意的地位不低於嫡皇子劉盈。相比之下,劉邦與原配正妻呂雉之間的婚姻更像是政治上的合作,利益重於感情,夫妻情分少之又少。事實上,早年在劉邦起兵反秦之時,呂雉曾為了他受過牢獄之苦,也曾被項羽擄走當作人質扣押了28個月。而劉邦在到達彭城的時候,甚至不願意馬上接回留在沛縣老家的夫人呂雉,而是忙於接收自從當年進入咸陽時便一直垂涎欲滴的財寶與佳人。由此可見,劉邦對待戚夫人和呂雉的態度簡直就是天上地下。

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讓她產生了不該有的慾望與衝動,她一步步前進,試圖挑戰皇后呂雉的權威。皇后的尊貴地位,以及對於如意成為儲君的期待,這種種慾望對於戚夫人而言都是致命的誘惑。人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只會一步步走向一條不歸路。與此同時,劉邦的暗示也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他曾表達了廢嫡立幼的打算,這也給了戚夫人以希望的假象。

劉邦的態度一度非常堅決,甚至可以不顧許多人的勸說和反對也要做這件事。這樣看來,戚夫人的勝算本來應該是不小的。但是,我們知道,最終戚夫人和劉如意沒能如願以償成為皇后和皇太子,這又是為什麼呢?

討論廢立太子之爭的始末,需要著重分析與此事件有著直接關係的三個重要人物——劉邦、呂雉和戚姬。這三個人對於此事的行事態度可以簡單總結為一下三條:劉邦——理智與情感的鬥爭;呂雉—沉著應戰、積極製造輿論;戚姬——活在夢中、無動於衷。下面我來一一分析。

劉邦——理智與情感的鬥爭

儘管劉邦十分寵愛劉如意,甚至親切的稱之為「愛子」,但是他卻不得不顧及朝中大臣們的反對力量。看似漢高祖是因為這些老臣言之有理而不得不服軟,實際上劉邦自有自己的思量。之所以最終「理智戰勝情感」,也是出於對朝堂政治局勢的權衡,不得不忍痛割愛。此時朝廷可劃分為三派,恰如同三方博弈。這三方分別為:宗族一派、外戚一派和功臣元老一派。其中宗族,即以劉邦為首的劉氏宗親;外戚則主要為以呂雉為首的呂氏集團;功臣元老一派則是彼時與劉邦一同打下大漢江山的將軍大臣們。這三方需要互相制衡,既不可以過於強勢,也不能太過柔弱,只有力量相當,才能使朝堂政局相對穩定。但是當時的情況則是,功臣元老一派的力量最大,宗親的勢力次之,而外戚一方的實力相對弱勢不少。在這種局面之下,據不能夠縱容功臣元老一方肆意的壯大,否則對於劉氏皇權會是很大的威脅。劉邦當然不能坐視皇權的無上威嚴受到質疑,因此他能做的最直接有效的事情就是去拉外戚一把,以此實現「弱弱制強」的願望。

劉邦明白,如果自己執意立如意為太子,立戚夫人為皇后,一來會引起群臣的反對。那些道貌岸然的大儒便會以「動搖國之根本」來阻止這件事,更何況太子劉盈並無過錯。宗親一派和大臣一派的矛盾會加劇。另一方面,廢太子劉盈會引起呂氏集團的不滿,這不單不能起到強大外戚的作用,更會影響宗親與外戚雙方的關係。一旦外戚一派被激怒,他們很可能便會和功臣元老一方勾結在一起——老大和老三一同對付實力不弱不強的老二,這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劉盈如果能夠穩坐太子之位,呂雉穩居皇后寶座,那麼假以時日,外戚一派自然會逐漸做大做強,知道三方力量能夠相互制衡實現穩態。

劉邦作為一個理性人,自然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為人生目標的。久經世事的他自然明白,廢立太子恰如一場賭局,慎重乃是保證效益的首要品質。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是劉邦的效益呢?作為一代君王,更何況是開國皇帝,漢高祖自然不能置江山社稷於不顧,因此國家興衰應該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劉邦效益的第一部分就是對漢王朝未來的考量,他要為江山尋找一個更為合適的繼承者。除此之外,作為一個男人,劉邦也有自己的私心,誰會不想讓自己最喜歡的兒子來繼承衣缽呢?他當然也想讓趙王如意成為漢代的下一任君王。所以劉邦效益的第二部分就是私慾的力量。想要使自己效益達到最大化,便要綜合考量這「公事」與「私事」這兩方面,通過合理的權衡來達到最優。但是這並不同於簡單的資產組合問題,做不到將人選進行百分比的劃分。這是yes or no的單項選擇題:對於某一名「繼承候選人」,要麼全部,要麼不要。劉邦職能選擇讓劉盈或者如意的其中一個人成為太子,所以劉邦對於確定的「效用函數」,他能夠取到的效用值只會有兩個。最終究竟選擇劉盈還是劉如意,實際上是通過比較相對應的兩個效用值孰大孰小來決定的。

對於劉邦來講,如果立如意為太子,的確能夠滿足自己的愛子之心,使得私慾層面的效用極大化。但是這樣做會引發群臣的抗議反對,何況嫡長子繼承製是硬道理,是這一事件的死穴,所以劉邦也有自己的尷尬。歷史上廢長立幼帶來國亂的例子不勝枚舉——晉惠公聽信驪姬之惑,殺死了太子申生,後果是什麼?國家連續三世混亂不止。之後三國時期,荊州牧劉表廢除長子劉琦、立愛妾蔡氏之子劉琮,結果兄弟反目,荊州也被白白拱手送與他人。這樣的事情同樣在袁紹、曹操的身上發生過,下場及慘。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廢長立幼是容易引發動亂的,劉邦心裡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對於江山社稷而言,此時若是廢除劉盈改立劉如意,動搖的將是「國之根本」,對於大漢而言也會是一場不小的災禍。就「公事」而言效益為零,甚至可以為負。綜合考慮公與私,劉邦的合計效益值高不到哪裡去。

相反,若是劉邦放下心中立如意為太子的執念,不去廢除無過的太子劉盈,那麼損失的也只將是一部分私慾的效用值。這部分損失完全的被「公事」的效用增長所覆蓋,甚至還能留有富餘。群臣的力挺、外戚一派的壯大,都將雙重強化劉氏宗皇族的權威;朝堂之上三足鼎立的制衡之勢也將是劉邦樂見其成的。這對於漢室權力穩固自然功不可沒,在「公事」上的效用值能夠達到最大化。但是其中也會損失劉如意成為優秀帝王的機會成本。要怪就怪劉邦過早的立劉盈為太子,沒能在幾個兒子都出生之後再做打算。不過即便劉邦認為劉如意「類我」,也並不能保證他一定會成長為一代優秀的帝王。相比之下,還是現世的安穩更為要緊。

作為理性人的劉邦,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國家國家,永遠是先國後家。他並未因為寵幸戚姬就改立太子為如意。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又何嘗不是因為立太子為劉盈能夠使得他的綜合效用值達到最大化呢?一代梟雄的漢高祖,打江山用了數十年,在亂世中度過了大半生。他當然會無比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不希望掀起不必要的腥風血雨。江山還是美人,劉邦終於選擇了前者。

呂雉——沉著應戰、積極製造輿論

史記中記載,呂后初聞劉邦欲廢太子改立儲君的時候,是這樣表現的:「呂后恐,不知所為」。可以看的出,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得知這一消息時,呂后相當的震驚,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但正是在奪夫與奪嫡的雙重壓力之下,呂雉身為一名政治家的魄力也立即表現出來。她並沒有像一般女子一樣哭哭啼啼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化解難題、沉著應對、維護自身與家族的利益。

有人向呂后獻計,讓她去找張良。於是呂后的哥哥呂澤便劫持張良,要挾他為此事出謀劃策。呂后一家子都是霸道的主,明明應該是「三顧茅廬」請張良,呂澤卻偏偏上門劫持。張良也是個聰明人,他一見到呂澤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也知道呂后意在何為。於是張良使出一招,讓呂后去邀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盈。因為人們都清楚,漢高祖劉邦多年來一直十分仰仗這四位賢士,但是多次請他們出山都未能如願。若是劉邦在此時看到自己的兒子得到了「商山四皓」的輔佐,或許會對保太子之事有所幫助。事實上這一招確實奏效,劉邦從中不僅僅看到了劉盈對名士的號召力,更明白了天下公議在於嫡子。在公與私的較量中,公議佔了上風。這一切不能不歸功於呂后的一系列政治動作,她的沉著應戰、以及積極製造輿論的行為,都為最終的勝利鋪下了基石。

清醒的呂后明白,自己和劉邦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合作關係,所以她必須依靠局勢的力量來牽制劉邦,迫使劉邦不得不做出情緒上的退讓。呂雉和劉邦的鬥雞博弈,最終以劉邦的退讓和呂雉的前進達到納什均衡。

戚姬——活在夢中、無動於衷

戚夫人是典型胸大無腦的一類人。她既然起了爭奪太子位和後位的野心,就應該懂得拉攏前朝大臣,培養自己和趙王如意的勢力。歷史上的寵妃最終奪得後位的,比如王娡,都深諳栽培勢力、尋找政治合作夥伴的重要性。帝王家,說到底還是權力的遊戲,在這個圈子裡生存,全靠感情是玩不轉的。戚夫人將野心全然寄托在劉邦對自己的寵愛之上,卻不知道,天子是要胸懷天下人的。戚姬的政治幼稚,與呂后的敏銳和成熟形成鮮明對比,她最終的失敗實在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

劉邦、呂雉和戚姬三個人的共同作用,致使易太子一事未果。暫且不考慮誰做儲君更加合適,至少在戚姬碌碌無為的前提下,另兩位「理性人」——劉邦和呂雉——都實現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帕累托最優」呢?

從另一角度思考,如果一個人不努力,那麼最終的結局就是社會上其他人會壓榨掉本應該屬於你的資源。所以,我們不能去做人生的戚夫人,她的碌碌無為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下一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計量經濟學圈 的精彩文章:

See中國經濟學家、中國媒體、傳記出版物和政策制定者
歧視經濟學,Discrimination bad?

TAG:計量經濟學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