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有一雙敏銳的治史的眼睛——紀念陳旭麓先生誕辰100周年

他有一雙敏銳的治史的眼睛——紀念陳旭麓先生誕辰100周年

近代中國是我們祖國剛剛走過來的昨天,與我們的生活如此親切,它的遭遇和前進更不能不使我們百回千轉地思之了。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陳旭麓 著

精裝,427頁

69.00元,2017年11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60136

陳旭麓(1918—1988),湖南湘鄉人。原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近代史思辨錄》《辛亥革命》《浮想錄》等,主編《中國近代史叢書》《宋教仁集》等。 一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著稱。

本書主要論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開始越出傳統運行軌跡而發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全書共20章,作者以總攬全局的氣度和全新的史學視角,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近代中國社會極其複雜的歷史圖景,尤其著力於近代社會結構的演變,從經濟、政治結構,到城鄉基層組織的變化。探討了近代社會變化的內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響下導致的社會習尚的改變。考察分析了深刻影響社會上層的政治、哲學思想及其他各種社會思潮。作者的寬闊視野還關注到社會的其他各個層面,如宗族、行會、會黨、人口、移民、社會心理、文學、電影、戲曲等等。書中極富思辨的論述,準確而深廣地再現出百年中國的急劇變革。

在不同層次的讀者群中享有盛譽的這部歷史讀物,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讀,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詩般的語言貫穿全書,遣詞典雅,文采煥然,情感自然流露,富有韻律和樂感。新版增加精選《浮想錄》摘編,讀者可以從中領悟和探知作者建構新陳代謝史學思想的初衷和基本脈絡,以及他對近代中國的深入思考。

目 錄

序 馮契

第一章 漫長的封建社會

第二章 東方與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轉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天國的悲喜劇

第六章 十二年之後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第八章 城鄉社會在演變

第九章 日本衝來了

第十章 變與不變的哲學

第十一章 庚子與辛丑

第十二章 歐風美雨馳而東

第十三章 假維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 「中等社會」

第十五章 變革中的兩大動力

第十六章 民變與革命

第十七章 「揖美追歐,舊幫新造」

第十八章 山重水複

第十九章 新文化運動

第二十章 歷史的選擇

附錄 《浮想錄》摘編

後記一

後記二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是一本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框架里別出心裁的書,字裡行間,處處可見作者自己的見識。這本書我念書時就讀過,後來教書也常常列為基本參考書,可謂歷久彌新。書不厚重,易讀也難讀。易讀在文字流暢,難讀在思考深邃。然讀書不必在乎懂與不懂,要在自己是否得到啟發。這就是一本總能給人以啟迪的好書。

——羅志田

我多次給我的學生講陳旭麓先生的社會變遷與新陳代謝理論,並將這一思想作最大限度的簡化: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不可能是直線的,而是伴隨著許多次的後退;前進時多伴有過激,後退時亦相隨反動,這種前進與後退都有其歷史的必然,中國社會也正是在此前後進退中逐漸前行。這是中國社會諸多因素的交錯作用,也是新舊勢力之間的較量。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深奧的學說,也是一種簡單的哲理,其中有著陳先生的生命體悟。它不僅是對過去的110年(1840—1949)的精準刻畫,也幾乎是對此後中國命運的歷史讖語。陳先生相信,將來的社會會更好一些。

——茅海建

這本著作可以定義為「超越政治(階級)鬥爭為綱的革命史範式,建構以近代化或現代化為主題,以社會史為基盤和底座,融合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為內容的新型通史」。

此書語言生動,議論精彩,但是讀來又非常有概括力、表現力、思辨力;而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社會各方面的「變」和「變」的觀念自覺,體現了史家思維中的辯證,引人深思。

——黃興濤

他有一雙敏銳的治史的眼睛

(摘編自《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序言)

|馮 契

我在讀陳旭麓的遺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時,不禁想起了許多往事,也頗增感慨。老友的聲音笑貌不時浮現,他和我在校園中麗娃河畔邊散步邊交談的情景宛在眼前。那種談天時「相忘於江湖」,而困難時「相濡以沫」的友情,是終生難忘的。我們的交談雖總是天南地北,沒一定範圍,但談得最多的是學術問題。旭麓搞歷史,我搞哲學,兩人專業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卻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互相切磋。我認為哲學演變的根源要到社會史中去找,他認為歷史演變的規律要藉助哲學的思辨來把握;所以,我們常把自己正在研究、思考的問題提出來向對方請教。往往是通過無拘無束的討論,得到對方的啟發和詰難,便把問題引向了深入。

左圖:1943年大夏大學畢業

右圖:80年代於家中書房

劉知幾謂史家須具「才、學、識」三長,而世罕兼之。旭麓卻是當之無愧的「三長」兼具的史家,《新陳代謝》一書足以證明這一點。此書把史與論有機結合,通過對精練的史實的分析,以闡明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規律,並用生動的文筆表達出來,引人入勝,處處顯示出作者的「才、學、識」 融為一體的風格。「三長」之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史識」。旭麓說:「史識是治史的眼睛。」又說:「不為歷史現象所迷惑,不為議論家捉弄,要有一雙治史的眼睛。」正因為他有一雙敏銳的治史的眼睛,所以能透過史實的種種現象,揭示出其中的本質聯繫,寫成這部才氣橫溢、情文並茂的著作。

那麼,怎樣才能有治史的眼睛?先決條件是要「解蔽」(荀子、戴震用語)。只有解除種種蒙蔽,思想獲得解放,才能有明澈的眼力,以洞察歷史的真相。旭麓說:「解放思想就是對自己實行民主。」這是什麼意思呢?民主意味著人人自作主宰。在學術上,只有解放思想,自作主宰,自尊其心,也尊重別人,這才是民主的態度。有了這種民主態度,思想上的束縛解除了,眼睛不受蒙蔽,於是發揮史學家的良知來寫信史,說真話,自由討論,實事求是,史學才能真正成為科學。

而在中國近代史這一研究領域,多年來確實存在著一些蒙蔽眼睛、束縛思想的東西,所以急需做「解蔽」的工作。自50年代開始,從事近代史研究的學者形成了一個以階級鬥爭為軸心,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遞進為主線的構架。這種構架標誌著一定歷史階段上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水平,然而積久不變,便成了束縛人的框框。正如旭麓所指出的,按這種框框編纂的兩百多部近代史,「只有肥瘦的差異,很少有不同風格和個性的顯現,而且被大家援用的三次革命高潮也未必都稱得上具有完全意義的革命高潮。這就促使人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再認識,由原來認同的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線索之外探討新的線索」。

左圖:在湖南張家界

右圖:70 歲時與學生們合影

《新陳代謝》一書,就是作者解放思想,敢於摒棄舊的僵化的框框而代之以新的生動的線索的產物。作者以為,和中國古代那種靜態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會不同,中國近代是一個動態的、新陳代謝迅速的社會;和西方從中世紀到近代是通過自我更新機制來實現社會變革也不一樣,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接踵而來的外力衝擊,又通過獨特的社會機制由外來變為內在,推動民族衝突和階級對抗,表現為一個又一個變革的浪頭,迂迴曲折地推陳出新(即推封建主義之陳而出民主主義之新)。所以,中國近代社會的演變有其很大的獨特性,這需要通過對社會結構、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各方面作具體深入的研究來說明。在本書中,作者在社會結構方面,不僅考察了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革命變革,而且考察了農村社會組織、城鎮中的行會組織在近代的演變,近代社會中特有的會黨組織的作用,不平等條約制度化引起的社會變化等;在社會生活方面,不僅研究了物質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而且研究了與之密切相關的人口問題,以及政治革命和外來影響如何引起社會習尚的改變等;在社會意識方面,不僅論述了政治思想、哲學、文學等方面的變革,而且分析了歐風美雨影響下的種種社會心態,並表現為語言構造上的變化等。這樣作了多方面、多層次的考察研究,就使得本書主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展現為非常豐富多彩的內容,而作者傑出的史識也就憑藉其深厚的學力和長袖善舞的才能而得到具體生動的體現。

作者以「新陳代謝」作書名,當然意味著他要探索中國近代歷史的辯證法。他在書中多次提到要「藉助辯證思維」,「離開辯證思維和歷史主義是難以解釋其本來意義的」等等,正說明他是一個自覺地運用辯證法作為「治史的眼睛」的史學家。例如,書中關於「中體西用」 說的分析,關於中國近代史中的革命與改良、愛國與賣國、侵略與進步等關係的研究,關於會黨在近代史上的兩重作用的考察等等,都充滿著辯證法的光輝,並由於其中某些問題先已寫成單篇論文在報刊發表,所以早就產生了廣泛影響。辯證法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本書對所涉及的事件,不論是重大史事(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到新文化運動等),或是和一般人生活有關的事件(如辛亥革命時期的剪辮子、禁纏足、廢跪拜等),都能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對所涉及的人物,不論其角色如何,也絕不是簡單地扣個政治帽子了事,而是力求通過具體分析,把他寫成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譬如說,第六章中對那位「不戰不守不和,不死不降不走」 的葉名琛的刻畫,對當時處中西折衝之局者三種類型的分析;第十八章中描寫二次革命失敗後的國民黨人和進步黨人的痛苦心情如何因人而異;這些篇章都寫得形象生動,人物具有個性特色,使讀者很自然地聯想起《史記》、《漢書》的列傳中所運用的筆法。

1

2

3

4

5

6

圖1:《近代中國八十年》前言手稿(刊發於1983年8月5日《人民日報》)

圖2-6:《戊戌與啟蒙》等手稿(1988年《學術月刊》第10期刊發)

作者在第十九章論述新文化運動時寫了一段帶總結性的話:「八十年來,中國人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始,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認識世界同時又認識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隨著古今中西新舊之爭。」

一本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吸取營養,而對後繼的學者來說,是只有通過它才能超過它的。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著作。我相信,它的出版,將會使廣大讀者得益;同時我也期待著青年史學家將通過它來超過它。

1991年5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學術通訊 的精彩文章:

陳來《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學講稿》

TAG:三聯學術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