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出自《道德經》第二章。我們做如下翻譯: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為美的標準是什麼,那麼相反的丑之為丑的標準也同時的被確定下來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為善的定義是什麼,那麼相反的惡的定義也同時的被確定下來。其中,「已」就是完成的意思。

實際上,這裡所說的那個關係就是我們邏輯學裡常說肯定即否定的關係。比如,我們給美製定一個標準或下一個定義,那麼內容與之相反的標準和定義就是丑的標準和定義。這就是說當我們給美下定義時實際上也等於給丑下了定義。當我們定義善時也就等於定義了惡,因為與善的定義相反的內容就是惡的定義。比如,我們定義說損己利人是善,就等於說損人利己就是惡。有正就有反,肯定即否定。

老子為什麼要強調這樣一個關係呢?就是為說明這樣一個客觀事實,性質相對或內容相反的兩組概念或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生成的關係。知道了什麼是美就等於知道了什麼是丑,知道什麼是善也就等於知道了什麼惡。知道了什麼是有,也就知道了什麼是無,所以像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等觀念或事物都是相互生成的。所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高就有下,有難就有易,用老子的原話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根據以上的關係推論,如果帝王去追求權力,高高在上,稱孤道寡,成為貴族和當權者,那麼他們的高貴就會生成百姓的卑賤,因為有了有權者高高在上,無權者自然就卑下低賤了。高貴生成了卑賤,作為整斤戶社會便會分裂為統治與被統治的兩個不同的階層了。如果帝王去追求財富,那麼佔有財富的是富人,那些沒佔有足夠多財富或財富較少的社會成員便成為了窮人了。因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你擁有的多,別人得到的必然就少。還有如果向百姓大講仁義的道理也就等於告訴老百姓不仁不義的知識。所以老子得出結論說聖人之治,「處無事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什麼是行無為之事?千萬不要做抽象的理解,它的內容是:「不尚賢,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令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才是無為之事的具體內涵,不要去想什麼無有了無心了無我了,那些都不是正確的理解。老子學說是講社會政治,主要講如何治理天下才能實現大同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周易探源》鼎卦解讀
老子《道德經》導讀 第七章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