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實世界中的唐僧

真實世界中的唐僧

《西遊記》中那位人妖不分、膽小懦弱的唐僧的人物原型便是玄奘法師。但這僅僅是神話小說中的虛構,歷史上真實的玄奘不是如此。他是一位虔心求法、膽識過人、意志堅強的高僧。玄奘俗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南緱氏鎮)人。13歲出家於洛陽凈土寺,法名玄奘。貞觀元年,他請求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但是心意已決的玄奘「冒越憲章,私往天竺」。玄奘經過九死一生,橫越玉門關外荒無人煙的大沙漠——莫賀延磧,攀越海拔6995米的汗騰格里峰。沿途在熱心民眾、高昌國王麴文泰、突厥葉護可汗的幫助下,經過中亞、阿富汗,於貞觀三年夏到達了印度北部。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在此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

玄奘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周遊印度,到處求學。貞觀十五年,玄奘在羯若鞠國首都曲女城見到戒日王,並受到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並邀請了五印度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度,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五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隨後,玄奘婉謝了戒日王等印度國王和眾多僧俗百姓的懇切挽留,決意回國。

貞觀十九年,玄奘在歷經千難萬險,西行求經十八載之後,終於在46歲時回到了長安,受到朝廷和百姓的熱烈歡迎,出現了「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的情景。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幾年間譯出了多部經書,並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於五天竺。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宗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顯慶三年(658),他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宮(今陝西銅川焦坪煤礦),致力譯經。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逝世,葬於白鹿原,後遷至樊川。其墓地毀於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後幾經輾轉,現今被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等9處寺院分藏供奉。

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他創立了唯識論,是唯識宗的主要創立者之一,並傳播和發展了印度的五種性論和因明學。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我國新疆、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聆聽珺琤 的精彩文章:

沒有實權的唐昭宗雖想復興大唐,可是逃不過他的的悲劇人生
劉伯溫為給朱元璋解場的一次無心之言,導致自己為官一生都戰戰兢兢

TAG:聆聽珺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