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航拍高山腳,換個角度認識你

航拍高山腳,換個角度認識你

高山腳,我們在這個地方出生、長大,這裡因高山而得名,然而山並不高,我們在山腳下長大,對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十分熟悉。

從孩提時代開始,爬山下水、屋前山後,都是我們的遊樂場。我們會爬到大樹上眺望,登上村裡最高的山頂平台,看看山的那邊有什麼。

那時候,不會想到,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能有條件,把自己的眼睛帶到兩百多米的高空,從上往下看這一片自己再也熟悉不過的土地。

即使這樣,依然能給我們驚喜。

對於家鄉的感情,就像今天的圖文一樣,圖片雖有雷同,但依舊滔滔不絕,生怕自己會錯過家鄉的某個角落。

從長地老屋後面的松樹林高空俯瞰整個高山腳,村落的全貌一覽無餘。在這個四面環山的小丘陵里,我們的祖先從廣西搬遷到此,圍繞著這塊平地,蓋房開墾,繁衍生息。

常年有水源灌溉的地方,開發成水田,沒有水的地方,開墾成旱地,慢慢的,田地包圍了村落,靠著這些土地,高山腳人走過了幾百年,到我們這一代,人均田地只有幾分地了。

從東往西看,遠處的幾個山丘和村落靜靜的躺在熟悉的地方,他們明顯地方比我們寬,田地比我們多,從這個方向,我們沿著世代走出來的田埂路,去鎮里,去縣城,走出高山腳。

村東,在巍峨的萌諸嶺腳下有一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庫,叫紅花塘水庫,這口水庫是我們兒時放牛、游泳、摸螺絲、釣魚的地方,在這裡有無數關於童年的記憶。冬季的紅花塘水庫,因為之前的修砌,已經乾涸,泛紅的黃土裸露在外面,與周邊的綠色反差明顯。

紅花塘水庫出水口下面,有一個岩洞泉水出水口,從這裡流淌出來的泉水,養育了高山腳世世代代幾百年。飲用灌溉,即使是最乾旱的年份,這口泉水依然流淌。

聽家裡的長輩說,2018年家裡有扶貧計劃,要在今年內建好自來水,從這裡引水到村裡,再分到各家各戶,這是一件好事,雖然現在已經有不少人自發的引水到戶,弄了臨時的自來水。

村中間著名的水鋪頭,這裡的水,就是從紅花塘水庫引來的,在沒有翻修之前,這裡都是青石板鋪砌的三眼井,通往水鋪頭的也都是青石板鋪成的台階,由於歲月的積澱,青石板都已經變得十分圓滑,下雨來這裡挑水的時候,特別滑。

當年修砌三眼井的功德碑,如今已經成了水泥三眼井的一塊石材,靜靜的躺在井邊,之前用青石板鋪砌的台階,已經被水泥抹平,再也沒有人挑著水桶,到這裡挑水了。

通往村外的水泥路,由於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其實有更近的出村方案,但是還是選擇了這條彎彎曲曲百轉千回的最差方案。國家的村村通政策,在高山腳落地終於曲線落地。

在這個全是石灰石的山頭上,一面是高大的喬木,一面是低矮的雜草和灌木,差別特別大。有喬木的一面山腳下,就是高山腳的核心區。

山頂往四周看,不忍心錯過任何一個角度。

長地老屋後面的山,都是松樹林,石頭很少,小時候,這裡邊的故事也不少,掛松針,割柴火,砍松樹,摘松球,摘毛栗,撿蘑菇,至今我們還能記起,在哪裡綠豆菌比較多,哪裡石灰菌比較多,哪裡紅花菌比較多。

五六月份馬上就到了,又要到了這片林子里蘑菇菌子最多的季節了。

因為地少人多,村周邊平地利用率幾乎百分之百,山上的犄角旮旯里,也沒開墾城旱地,在那個只靠種地,還要給國家上繳農業稅的年代,我們的暑假,就是雙搶的記憶。

山頂往東俯瞰高山腳,村子的平房越來越多,瓦房基本上沒人住了。

村尾往西,這裡有很多神秘的岩洞,也有很多神秘的故事,這裡有土地廟,有碑,在這裡,從小老人都教我們,不能在這撒尿。

如今,牛腦殼也被開發出來種水果了,原來的油炸房,因為年久失修,早就已經坍塌,裡邊的石磨和碾子,榨油木,都不知去向,作為村中的公共場所,將在今年的自來水建設過程中,作為儲水池,繼續發揮它的公共職能。

村中學校前面的那兩塊曬穀場,也被新蓋的房子擠壓得越來越小,去年有扶貧政策,可以在這塊空地上建一個建設器材場所和籃球場,最後因為這種那種的原因,被制止叫停了,我總覺得,這種惠民的事情,就這樣被制止叫停了,確實十分可惜。

最後,在長地老屋門口合張影,現在的長地老屋雖然和兒時的樣子變化太多,但是卻掩蓋不了我們心中滿滿的回憶。

圖文版自此編輯完畢了,很多圖片都大同小異,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也一樣,這就是每個人對家鄉的感情,滔滔不絕。

後續還有一個視頻,航拍視頻,會用心編輯後,與你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地老屋 的精彩文章:

換個角度去旅遊,航拍井頭灣

TAG:長地老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