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埃德蒙 ·伯克是英國輝格黨的政治精英人物, 儘管在他所處的年代,埃德蒙 ·伯克思想及行動收到的是毀譽參半的評價,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保守主義的奠基人,埃德蒙 ·伯克重視傳統、習俗和經驗,主張冷靜審慎的理性思維方式,拒絕「將形而上的抽象概念運用到社會實踐之中」,反對並抨擊了大國大革命中的暴力流血和激進主義——其保守主義思想反映了盎格魯-撒克遜傳統中的政治文化智慧,不僅影響了其所處時代及之後的英國人的國家觀,也為當今的國家治理提供了有益啟示。

而約翰·莫雷所著的《埃德蒙·伯克評傳》試圖將伯克的政治思想置於具體歷史語境中品評,儘管在很多問題上,自由主義者莫雷與保守主義者伯克的觀點並不相同,但並不妨礙傳記中莫雷對伯克的推崇,以及試圖達到「同情之理解」。這本評傳也因此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值得研究和探尋的視角。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約翰·莫雷(John Morley,1838-1923)英國著名政治家、作家和報刊編輯,做過記者和國會議員,擔任過愛爾蘭政務司司長、印度事務大臣。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撰文 | 朱聰

如今,只要言及保守主義,人們就很自然聯想到英國保守主義奠基人埃德蒙·伯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人思想譜系和內心觀念的影響作用下,伯克在他們心目中的「多樣性」也充分體現出來。即使在離這位政治哲學家生活年代接近的時期,他也是「譽滿天下,謗亦隨之」。約翰·莫雷這本《埃德蒙·伯克評傳》試圖把伯克的政治思想置於具體歷史語境中品評,儘管在很多問題上,自由主義者莫雷與保守主義者伯克的觀點並不相同,但並不妨礙傳記中莫雷對伯克的推崇,以及試圖達到「同情之理解」。這本評傳也因此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值得研究和探尋的視角。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埃德蒙·伯克評傳》

作者:[英]約翰·莫雷

譯者:劉戎

版本: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8年1月

深邃洞察

思想行動瑕不掩瑜

埃德蒙·伯克的思想及行動,在輝格黨執政時就毀譽參半,有人讚頌其為不世出的天才,也有人認為其「精神錯亂」。正如莫雷在序章中所言,「托利黨讚美他是歐洲的救世主,輝格黨將其斥為自己黨派的毀滅者。」在瑕瑜互見的二極化評價中,人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不管是否認同埃德蒙·伯克,他都是保守主義的奠基人。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後移居英國,擔任下院議員,是現代保守主義的思想奠基者,被譽為保守主義的先驅。

伯克思想充滿智慧的火花,同時辛辣兼具直白,富於洞見的語詞更是使他的文本及政論演講得到不同的評價。他的著作對「這座幸運島國的超凡政體」的詮釋,以及對民主價值觀念的堅守,令人印象深刻。正如莫雷所言,「伯克能以一種深邃的洞察力審視政治活動中各種理念及其淵源,並從中構建一個完整而連貫的體系」。

伯克善於發現現實政治與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相結合的關鍵節點,重視經驗、習慣與審慎冷靜的思維方式,摒棄虛無縹緲的抽象理論。他那雄辯的演講辭,充滿智識與良心的政治哲學思想,一直以來都鼓舞著人們。而這些華美又富於激情的篇章,也是他獨特的平實兼具雕飾的文風,將霍布斯、洛克以來的經驗論哲學中的理性、感性並存的感覺經驗,發揮至極致。

熟知英國歷史的人應該了解,伯克是英國輝格黨的政治精英人物。然而,正由於他彈劾印度總督黑斯廷斯(1786),反對英王喬治三世及其政府在美國課稅的政策,以及支持美國獨立的言論,使得他遭到排擯,伯克短暫的一生只能止步於議員身份。然而,這正是伯克了不起的地方。「他(伯克)痛恨居高位者的無知和殘酷,還有他們一切愚蠢和專橫的作為,因為他豐富的想像力和極度的感性,他眼中呈現的是下層民眾最無以復加、不可迴避的疾苦。他對善政的敏銳感覺是他汲汲於每一個生靈都能在其治下獲得幸福安寧的結果。」伯克不僅有對絕對權力的警惕與貪腐行徑的抨擊,對民眾的福祉的關注與愛護,還有充溢著理性智慧的文字傳於後世。

喬治三世痛恨輝格黨政府的無能和顢頇,可他終究是精神不太健全、才智平庸之輩。伯克並非生不逢時,只是英國內戰後的危機一直存在,伯克能超越黨派歧見,反對專斷權力及個體的貪腐行徑、平庸之惡,才更令人欽佩,同時也是輝格黨及後世保守主義思潮的指路明燈。

看重傳統

更傾向採取穩妥有效的方式

保守主義天然重視傳統、習俗和經驗,同時反對激進變革,特別是暴力革命,寧願採取更加穩妥有效的方式。盎格魯-撒克遜傳統正是基於財產權、英國習慣法、判例法以及英人特有的冷靜審慎、不重抽象理論的經驗特質,才逐步結出的果實。

眾所周知,保守主義價值的核心是財產權(property rights),而這正是盎格魯-撒克遜傳統、英國人的個體主義、公平競爭精神與大憲章以來,「沒有代表不納稅」的習慣法與議會民主所確立的原則。徵稅而不經同意、不受監督,則無異於暴政。英國內戰 (1642-1651)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英國議會對王室征補助金、十五分之一稅、噸稅並不是無條件的支持,對於國王(查理一世)的無理徵稅要求,下議院時常採取抗爭的態度,不滿足王室全部要求的事體也是常有的。查理一世正是因為議會的不斷抗爭,憤懣地解散了議會,最終導致了英國歷史上的英國內戰。從《大憲章》到《權利宣言》,「英人受惠於先人遺德,他們一再抗爭,奠定了危險而高貴的原則(大衛·休謨語)。」這份珍貴的遺產是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大憲章運動、人身保護令狀、權利法案直至光榮革命,留給奇蹟之英倫三島的重要財富。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作為英國內戰失敗者被押上斷頭台

保守主義看重經驗、傳統、習俗、習慣法的作用,甚至有些經過千百年積累沉澱下來的「成見」。伯克基於輝格黨的原則及觀念,認為英國繼承了騎士貴族精神和自由傳統,立憲君主制比立憲共和制更能保持貴族的榮光、勇氣與自由所賦予的公民自由與財產保障。這也正是保守主義迥異於其他各種「主義」的特異之處。

重視經驗

反對抽象概念應用實踐

埃德蒙·伯克對抽象的概念與定義有著天然的反感,這也是他的原則之一。「我從不讓抽象的和普遍的東西主宰自己」,伯克把「正義」「真理」一類的語詞闡述為複合抽象詞,認為它們容易被人為抽空內核,為了不同的利益被給予不同的解釋。正如「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所預示的,語詞概念易被人為扭曲,不同的語境下「自由」(liberty)「正義」(justice)也有不同的解讀,有時還有曲解情境。伯克尤其反對將形而上的抽象概念運用到社會實踐之中,認為這是導致處事浮躁和忽略經驗的錯誤做法,對於社會政治生活極其有害。

伯克反對法國大革命,正是因為法國大革命的血腥暴戾,更是肇因於雅各賓派及暴動民眾對貴族、教士階層財產權的無情摧殘、劫掠,這種行徑使得法國大革命的正當性蕩然無存。約翰·莫雷對羅伯斯庇爾、馬拉等法國大革命初期領袖的「清貧自守」的回護,對法國革命正當性的虛飾,並不是公正無偏、毫無疑義的。他並不能否認雅各賓派的血腥殺戮、劫掠私產,這恰恰是伯克《反思法國大革命》留給後世的啟示。

言及保守主義,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

法國大革命的激烈場景

而對美國獨立的支持,更是埃德蒙·伯克思想歷程中值得大書特書之處。新英格蘭人的海外拓殖,正是清教徒的堅忍、耐心與創新精神的體現。而英國政府對其的無理課稅,正如文中所言「他們知道,主權的概念里自然是包含著不可剝奪的課稅征繳之權的……」當時新英格蘭人在英國議會中並無議員,他們起初也並不是不繳納稅金,只是當時的英國政府針對新英格蘭人的法令、徵稅舉措,太令人狐疑。伯克認為,「抽象權利的存在和行使這項權利的正當性是有距離的,後者並不是前者的天然屬性。」伯克正是反對複合抽象詞、抽象概念之類的觀念,以及同情新英格蘭移民的正當要求,同時還有對清教徒理念及精神底色的認同,才支持美國獨立的,這也許是他能跳出民族國家桎梏的值得讚許之處。

伯克曾說,「若要人愛國,首先國家得可愛才行。」在浮躁功利、思想層面盲信混亂的時代,這種理性的審慎態度和清晰冷靜的思維方式更加令人激賞。他同樣不會刻意迎合庸眾的「民意」,他清醒地意識到,只有冷靜審慎地看待民意,才是真正地愛國、愛民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