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丈夫的康復之路》希望給人力量 絕境也能

《丈夫的康復之路》希望給人力量 絕境也能

她是一位媒體人,在新聞戰線勇於擔當,實踐行著媒體人的職責,同時也是一位妻子,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她還是攝影人,用相機記錄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理解。

在丈夫突發腦梗繼而康復的過程中,她在陪伴鼓勵的同時,也用手機記錄下了愛人治療、康復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這些影像不僅是家庭日常生活場景的真實再現,更多凝聚的一位妻子對愛人的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在苦難中綻放的人性之光讓這組影像充滿溫暖。

她就是德州日報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趙紅衛,她被全國婦聯評為2017年度全國巾幗建功標兵。

2017年6月2日,我的丈夫在去濟南常規查體路上突發腦梗,緊急入住齊魯醫院急症中心,接著轉入神經內科。6月3日,右側肢體肌力表現為零(胳膊、腿反應能力喪失,偏癱),而且因右側頸部動脈血管堵塞達98%,專家講有全身癱瘓的危險。

突如其來,晴天霹靂!我們像突然失足墜入了萬丈深淵,恐懼絕望,無所依傍。

希望給人力量,絕境也能。一個人在面對災難時的應激能力殊為驚人,醫院、省內外專家、檢查治療、轉科手術、護理康復,我是妻子,也成了丈夫、成了母親、成了一個人的部隊!

人性之美於無聲處浩浩蕩蕩,專家大夫、親人朋友、領導同事,馳援而來:鼓勵、幫助、分擔,一雙雙深情、溫暖、有力的大手拉住了我們……

丈夫病情穩定後,轉入齊魯醫院東院康復中心,1個多月後轉回總院神經外科,實施頸動脈血管堵塞剝脫術。手術歷時5個半小時,成功。1周後回東院繼續康復。

眼見親人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足以銷魂蝕骨,以至於失掉拿相機的心力,忽然理解了凱文·卡特(美國記者,拍攝「禿鷲與女童」——《飢餓的蘇丹》獲普利策獎,後自殺身亡),他舉起了相機,可靈魂卻再也載不動悲傷。

能坐了,能站了,能走了,每一個進步都令我們都欣喜若狂。我用手機記錄下了他面對災難不畏懼、不後退、不言敗,堅定、堅強、堅持著治療、康復,在苦難中綻放生命華彩和光芒以及日常生活的場景。

8個月後,我們的生活巳基本恢復正常。丈夫在家鄉醫院堅持康復,朝著正常人目標大幅進步著。我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

夫妻是什麼?是平常日子的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是大難來時的戮力同心、同舟共濟,因為只有愛,才可能迸發偉力戰勝一切!

2017年6月12日,發病10天後,6人病房內的第一次康復訓練。

2017年6月18日父親節,在京工作的兒子給老爸送來了輪椅,告訴老爸,這是送的最痛苦的禮物,祝願老爸早日扔了它。

2017年7月12日,康復中的每一點進步都需要反覆練習。

2017年7月20日,5個半小時的頸動脈剝脫手術後進入監護室的第二天,轉入普通病房,手裡緊緊抓著兒子買給他的大頭兒子。

2017年7月22日,手錶智能到知道我的心意,封面自動跳轉上了先生的照片。

2017年7月25日,手術成功馬上要轉入康復中心了,突然覺得茫然失落。

2017年8月6日,要儘快好起來的念頭支撐著,即使休息日也堅持鍛煉。

2017年8月7日,開始行走障礙訓練。

2017年8月8日,忽然就淚流滿面。

2017年8月11日,第一次可以雙手抓住棍子。

2017年8月14日晚,放了暑假來照顧因車禍高位截癱的父親的濰坊女孩夏夢琪,為大家跳起了拉丁舞。

2017年8月20日,為保證黃金康復期療效,我們除在醫院治療外,每天還要跑來回40公里的路,找一位中醫名師按摩,幾乎每次都疼得大汗淋漓。

2017年8月21日,擰螺絲,第一次手部精細動作訓練。

2017年8月23,醫院的寂寞雨夜,憑窗遠眺,拍下了玻璃窗中的影像。

2017年8月27日,周日去租住房屋休息,也絲毫不放鬆鍛煉。

2017年8月30日,健康是最大的自由和幸福,身在醫院,體會最深。

2017年9月2日,租住房屋衛生間的門框也派上了鍛煉的用場。

2017年9月3日,第一次鍛煉爬樓梯,為回家做準備。

2017年9月5日,在康復師指導下,第一次上跑步機。

2017年9月6日,右臂第一次非常輕鬆地舉過頭頂。

2017年9月10日,休息日,在租住房間包了肉素兩種餡的餃子,天天吃醫院病號飯的先生,直誇好吃。

2017年9月13日,開始了手部細節功能訓練。

2017年9月13日,每一次訓練都是用盡洪荒之力。

2017年9月15日,來探望的家鄉院長摯友教做康復體式。

2017年9月17日,第一次給康復師敬了個標準禮。

2017年9月19日,病房裡的早餐時間。

2017年9月21日,鍛煉就是跟自己較勁。

2017年9月21日,自己加練抬臂訓練。

2017年10月4日,回到德州家中,右手(傷手)寫下中秋快樂。

攝影創作的一座富礦

/ 許衍剛 /

山東省報業協會會長、山東新聞攝影學會原會長

醫院、醫生、患者,向來是紀實攝影關注的題材,表現重點以醫方救死扶傷、解除患者苦痛居多。但這組照片有所不同,醫方救治、社會關愛是背景,主題是患者與病魔的抗爭。主人公在不幸罹患腦梗、半邊身體進入偏癱門檻之後,醫院的救治、親人的鼓勵使他心中一直燃燒著希望之火,頑強地堅持康復訓練,身體機能終於逐步恢復。

腦梗、偏癱、長期卧床,這是當今社會令無數中老年人畏懼、也讓家庭親人頭痛的常見重病之一,每當談起這一沉重話題,人們常會感嘆生命的無奈。而這些照片和文字,讓我們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和生命的頑強,傳遞的是人間至愛,是希望之光。人生多艱,生老病死誰也無法逃避。治病救人當然要靠醫院,但病患加身時你會怎樣對待,是保持樂觀向上、選擇科學治療,還是被病魔嚇倒、一蹶不振?同樣的治療方案,不同的精神狀態,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國內國外都有醫學專家認為,意志力可以激發身體潛能,正面情緒有利於提升身體機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在舉國重視健康、全民關心醫療的當下,攝影作品從患者角度著眼,多提供一些正能量報道,更能撥動讀者心弦,引起共鳴。

這組照片堪稱真正的「零距離拍攝」。特殊性在於作者是患者的妻子,但她並不是一位專業攝影師,當親人在醫院搶救治療的時候,她也沒有端起相機創作的從容心境,只是在重症危機解除之後,才用手機拍下丈夫康復訓練的點點滴滴。這些照片看似隨手記錄,卻自然樸實、細膩感人,若不是親人之間心心相印、朝夕相處,很難達到這種細緻入微的拍攝效果。還有一點不能忽略:手機拍攝也是這組照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專業相機並不適宜在某些特殊場合使用,例如病房。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他在面對你的相機鏡頭時也會產生微妙的心理反應,影響拍攝效果。而操作方便的手機則把攝影變成了一件輕鬆隨意的事情,為無障礙、零距離拍攝帶來了極大便利。雖然現在很多人把這種大眾化拍攝視為「非專業」,但隨著技術、器材革新的迅速推進和廣泛普及,一些傳統的攝影方式、觀念將會發生新的變化。

我們所處的時代為專業攝影師、攝影愛好者拍身邊人、身邊事創造了無限空間。近幾年這類題材雖有佳作出現,但似乎尚未引起普遍重視。有些人把攝影當成高端藝術,一味仰望雲端、關注遠方,而對身邊生活、腳下之路視而不見;有些人搞攝影就是一個閒情逸緻,打發時間。這也無可厚非。但無可否認,身邊人、身邊事是攝影創作的一座富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滴水可見太陽,這一題材的優秀攝影作品,不僅蘊含著家庭倫理、傳統文化的真善美,而且承載著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隨著人們對這座富礦的發現、發掘,家庭題材的攝影會有更多的佳作湧現。

編輯|王華

?人民攝影報新媒體中心

有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攝影 的精彩文章:

推拿——用影像展現它的魅力
後景觀時代的景觀攝影

TAG:人民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