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子:11.嗜血古堡·北歐歷史筆記·航行在維京海盜出沒的地方之十一

平子:11.嗜血古堡·北歐歷史筆記·航行在維京海盜出沒的地方之十一

所發文章不代表本號的意見,僅作陳列,便於大家批判閱讀

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歡迎社會各界朋友來稿!

免責聲明:東博文化研究院所發部分文章轉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作者儘快告知我們,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東博文化研究院——————

11. 嗜血古堡·北歐歷史筆記·航行在維京海盜出沒的地方之十一

第十一章:嗜血古堡

說明: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的入侵,是大不列顛島文字歷史的開端,當時愛丁堡比有千年以上文字歷史的中國東漢不知落後多少。這就是英國認古羅馬文明為祖宗,強拉古希臘文明來拉長本國歷史的原因之一。愛丁堡歷史上的蘇格蘭皇族全都嗜血,無論哪座古堡,真實的歷史故事沒有一個不驚心動魄。這不是一組旅遊性質的圖片遊記,而是筆者於2017年7月親歷挪威、冰島、蘇格蘭等多個維京海盜時期留下重要足跡海島的北歐歷史文化調查筆記。

離開蘇格蘭高地後的第二天7月28日來到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市,著名的「愛丁堡」是必到之處。愛丁堡城堡的魅力在於古老,比英格蘭溫莎堡早四百多年、比德國海德堡早六百多年,又曾是蘇格蘭王國首府,所以歐洲任何古堡都不曾有過她那樣的顯赫歷史地位。

愛丁堡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的羅馬帝國時代。當時古羅馬軍隊前鋒抵達這一帶安營紮寨,但兇悍不屈的蘇格蘭凱爾特(皮克特)人憑藉複雜地形和驍勇善戰的民族傳統而沒有被征服,硬是把他們趕走了。

古羅馬人只好於公元122年在距愛丁堡160公里的今英格蘭邊境附近修建了一條全長約118公里的長城,以古羅馬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作為羅馬帝國在不列顛省的北部邊界。

哈德良 長城最初沒有使用石料,而是在兩道平行的夯土城牆中間填埋陶土、砂漿和鵝卵石,公元132年後改用石料重新建造,公元196年廢置,如今僅留地下部分殘跡。英國政府為旅遊和「申遺」需要而復建了哈德良長城的地面部分,比中國復建的西安明城牆還要「假」,更無法與中國長城的材質真實性相比。但英國歷史學家聲稱:不在於恢復的城牆是否是當年的,而在於這裡究竟有沒有過哈德良長城?!不無道理。

公元138年古羅馬皇帝哈德良病逝,其養子安東尼繼位,於公元142年用兩年時間在愛丁堡附近建造了從福斯灣到克萊德河灣的安東尼牆,標誌羅馬帝國把不列顛省的北部邊界向蘇格蘭方向推進了160公里。因安東尼牆只有63公里,所以不稱「長城」而稱「牆」。誰知20年之後,古羅馬人又不得不放棄安東尼牆而退守哈德良長城,因為英勇頑強的蘇格蘭凱爾特(皮克特)人重新奪回了失地。

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的入侵,是大不列顛島文字歷史的開端。英格蘭有文字的歷史時間實在太短,蘇格蘭更短,丹麥、挪威、冰島等北歐維京海盜從這裡接受並傳播出去的古羅馬拉丁文字和基督教的時間更短。當時的北歐比至少有千年以上文字歷史的中國東漢不知落後多少。這就是當今英國認古羅馬文明為祖宗,強拉古希臘歷史來拉長自己文明歷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分崩離析之時其軍隊從今英格蘭地區撤走,緊接著北歐日耳曼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舉入侵,形成了今英格蘭列國紛爭的局面。愛丁堡距離哈德良長城尚有一段距離,是古羅馬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都沒能佔領的地方,反而於公元7世紀初被北歐的某個維京小國愛德溫國王(617—632年)率兵佔領了,而且還在百米高的懸崖上修建起城堡,愛丁堡名字即由「愛德溫的城市」演化而來。

與英格蘭歷史一樣,愛丁堡城市的第一任小國王也是北歐維京海盜,只是時間更早。所以整個大英帝國的文化傳承,究竟屬於從未到過這裡的古希臘人?還是曾只佔領今英格蘭土地四百多年的古羅馬人?還是凱爾特(皮克特)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是頻繁在這裡打仗並建立起英格蘭王國和愛丁堡城市的北歐維京人?大不列顛島上的每一處古迹都有明確回答。但為何大英博物館說明書在講述自己國家文明歷史傳承的時候,言必古希臘、兼帶古羅馬,隻字不提近在咫尺的凱爾特(皮克特)、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以及重要的維京文化?為什麼?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愛丁堡城堡海拔只有135米,位於大不列顛島蘇格蘭中部低地的福斯灣入海口,因為這裡是蘇格蘭中部的低地,所以一百多米的懸崖也顯得很高,在市中心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只是現在周圍建築物太多,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崇高感。

登上古堡城牆,愛丁堡的險峻感撲面而來,數百米高的城牆增加了懸崖高度,使得城堡更加陡峭。古老的城堡三面懸崖、一面斜坡,為標準的軍事要塞地形。懸崖是上古時代因海水從四周沖刷火山岩石而天然形成的,後來福思灣冰河東移,平地上就留下了這座高高突起的陡峭之山。如今站在寬大而厚重的城牆裡,可以非常清楚地俯視城市,同時將大西洋蔚藍色的福思灣海面美景盡收眼底。

愛丁堡城堡只有一個大門,大門位於陡峭的斜坡之上。只要把守住這唯一的斜坡城門,敵軍便很難攻入。這裡每天中午1點鐘都會鳴放一響禮炮。為了演繹古代防禦的森嚴緊張氣氛,城牆上每一處凹口均整齊地擺放著一門又一門烏黑髮亮的古炮,炮口和當年一樣,全部對準福思灣海河。

然而就在1072年,英格蘭首任國王威廉一世率軍攻打愛丁堡,維京海盜王后代戰勝了不可一世的蘇格蘭王國。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博介紹凱爾特(皮克特)人的脾性,說他們「除去坦率和天性狂熱之外,還極其輕浮、大言不慚」,「勝利時傲氣凌人,而失敗時又垂頭喪氣」。果然,蘇格蘭馬爾康姆國王戰敗投降,立即把兒子鄧肯送到英格蘭去當人質。

愛丁堡一度被戲稱為「老煙城」。據說中世紀愛丁堡的貴族與平民都在這森嚴壁壘的古堡中居住,世世代代朝夕相處,結果滿街流淌著從房屋窗戶潑出來的污水,散發出臭氣,整座城堡煙霧繚繞、疾病肆虐。

公元11世紀,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雖然很臭,卻還是成為克萊默國王的皇宮。直到12世紀聖瑪格麗禮拜堂建成,愛丁堡城堡才成為全蘇格蘭王國的皇家住所和行政中心,之後直到十六世紀都是蘇格蘭皇家宮室和堡壘,再也沒有平民居住。

中國歷史悠久,古董動輒千年以上,所以許多中國人看見歐洲古建築石磚發黑,便以為歐洲的大批古建築也有數千年歷史,實際不然。磚石發黑無須很久,是歐洲當地火山灰製造出來的石質建築材料的固有特性。現在愛丁堡古堡里的建築多為數百年歷史,而且還是不斷翻修和新建的結果,主宮殿城堡門頭上赫然寫著燙金的「1615」,可見滿三四百年的建築就已經值得打上歷史標記。

整座愛丁堡古堡沒有超過1千年的建築,唯一最早的聖瑪格麗禮拜堂距今不到900年。此建築是馬克姆三世國王之妻瑪格麗特王后去世後,其子大衛一世國王於1124年為紀念母親而建造的,現在為旅遊需要而重新翻修恢復成原樣。聖瑪格麗禮拜堂其貌不揚,拱形羅馬式窗戶很小,看起來好像一個長方體的石頭大棺材。因為事先不知地點,手機偶然隨拍到側面。

如此看來,12世紀愛丁堡的皇家建築水平的確不能與同期中國宋朝相比,也比不上更早幾百年的中國唐朝。中國土木建築防火功能較差,倖存下來的建築不多,六朝古都南京建於公元774年的唐代宏覺塔,比聖瑪格麗禮拜堂的建造時間提早了350年,是存留至今的磚制仿木結構閣樓式七級古塔,每一層屋面都有起翹和出翹,檐角如鳥翼伸展,華美而不纖巧,整齊而不呆板,舒展而不張揚,古樸而富有活力。如此精美大氣的中國皇家唐塔高達180米,1240多年從未倒塌過,只是在近幾年才阻止大批遊人進入登高。可見中國10世紀的皇家建築藝術水平遠遠超過12世紀的皇家愛丁堡。

愛丁堡主城堡需沿坡旋繞而上,半圓形的城堡磚牆是古舊的紅色砂岩。這裡不僅有皇宮和堡壘,也有軍事監獄,曾經囚禁過拿破崙的軍隊,也囚禁過2天前我們在柯克沃爾剛得知的帕特里克·斯圖爾特伯爵。那位伯爵因欠債而被關押在愛丁堡,最後丟了性命。

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根據《蘇格蘭編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編成著名悲劇《麥克白》,講述英格蘭扶持上位的蘇格蘭國王鄧肯一世被表弟麥克白殺害後篡位的驚心故事。當作為英格蘭人質的鄧肯回到蘇格蘭繼位之時,蘇格蘭王國的領土已基本包括今蘇格蘭在不列顛島上的範圍。而在這次繼承爭奪中未能得勢的麥克白因反叛而獲勝,不過十餘年後,鄧肯一世的兒子馬爾康姆三世復仇成功,重新奪回了蘇格蘭王權。所有這一切殘酷的歷史劇情以及血腥的陰謀場景,全都發生在愛丁堡古堡之中,此時蘇格蘭的皇家古堡除了愛丁堡之外而沒有其他。

愛丁堡與柯克沃爾的故事幾乎「無縫接軌」。2天前我們才知道有位挪威公主瑪格麗特公主死於奧克尼群島,原來這位小公主1290年就是為了到愛丁堡來登基而正式成為蘇格蘭女王!瑪格麗特公主當年因病死而未能抵達愛丁堡,從而引發了蘇格蘭王位繼承的爭議,導致了蘇格蘭獨立戰爭的爆發……

愛丁堡也是我們8天前才去過的設得蘭群島勒威克小鎮的「故事」源頭。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逝世,指定由居住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為繼承人,當時英格蘭與蘇格蘭雖然還是兩個獨立國家,但擁有最高權力的國王卻是同一人,從此形成「共主聯邦」,這才有了英格蘭1665年在勒威克建造的「清冷不敗」之夏洛特軍事堡壘……

我們昨天才去過的蘇格蘭高地格倫科大峽谷的悲劇故事,源頭也是1603年在愛丁堡所發生的蘇格蘭與英格蘭共主分治的王朝聯合故事。如果沒有兩國上層君主的「共主聯邦」,怎麼可能會在1692年出現麥克唐納(麥當勞)家族慘遭大屠殺的惡性事件呢!

愛丁堡城堡就是蘇格蘭歷史的總綱,其政治影響力一直發揮到今日。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王室聯姻之後正式合併成立聯合王國,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政治經濟基礎。英國王室至今還是蘇格蘭血統,所以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至少光顧愛丁堡市一次,以強調國家一統,蘇格蘭不能獨立。

參觀愛丁堡,古老的城堡、尖塔、峭壁、石柱背後的故事歷歷在目,就好像在看一場無比精彩的蘇格蘭千年歷史劇演出。也許這裡所經歷的滄桑太多,不知從何時起成為蘇格蘭歷史上最著名的鬧鬼地之一。

步入愛丁堡主宮內部,旋轉而下的圓形樓梯非常狹窄,就像進入了一個黑暗恐怖的陰謀世界。昏暗的燈光下,有一組人物雕塑在生動地演繹著蘇格蘭國王坐在大石頭上接受基督教加冕的過程。這很可能是在展示公元九世紀上半葉蘇格蘭的傳說,傳說肯尼思一世是坐在一塊音譯為「斯昆石」的石頭上加冕為蘇格蘭首位國王的。奇怪的是為其加冕者既有手指上帝的大主教,也有頭戴披巾的修女。修女正在往蘇格蘭國王頭上洒水洗禮,難道是指蘇格蘭王國從那時開始接受了基督教?

城堡圓柱體的牆上畫滿了彩色壁畫,都是近幾年為旅遊而添置的藝術品,在若明若暗的燈光下栩栩如生地展現出蘇格蘭歷代國王的畫像。古堡壁畫講述著蘇格蘭的古老故事。我儘可能多地拍攝下這些壁畫,回國後再查閱相關資料,以求解讀。

從對壁畫的解讀中得知,14世紀初,蘇格蘭斯圖爾特家族的第六代王室大管家華特·史都華與國王羅伯特一世的女兒結婚,其子在1371年繼承羅伯特一世為蘇格蘭國王,斯圖爾特王朝從此開始統治蘇格蘭。

關於斯圖爾特王朝的族徽,2天前我在柯克沃爾關於帕特里克·斯圖爾特伯爵的介紹中已經見識。而伯爵宮主人帕特里克·斯圖爾特伯爵就是這個皇族在17世紀60年代的後人。不禁感嘆,只要是真實歷史,即便發生於不同時間、地點,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也能自然接頭,完全不用刻意尋找……

斯圖爾特家族第四代國王詹姆斯二世於1437年繼承王位,娶了一名叫瑪麗的公主。1460年詹姆斯三世繼承王位,九年後與丹麥公主瑪格麗特結婚。瑪格麗特公主生下三個兒子,其長子詹姆斯四世繼承王位。這些歷史故事全都畫在愛丁堡古堡裡面的牆壁上。

壁畫中,詹姆斯二世身邊站著瑪麗公主,詹姆斯三世身邊站著瑪格麗特公主。兩位王后高舉蘇格蘭王旗,可見歐洲王族女性的政治地位遠高於中國封建皇后。這顯然是凱爾特(皮克特)和維京文化傳承的深遠影響,而不是什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因為只有這些北歐種族的女性可以繼承王位而領導男人,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皇帝還是基督教主教,從來都只能是男人的專利。

斯圖爾特家族第六代國王詹姆斯四世繼位的第四年,羅馬教廷送給詹姆斯·四世「金玫瑰」、金鑲銀的珪,和鑲著珠寶的蘇格蘭王冠,以表示對其認可。古堡壁畫描繪這段歷史,人物先由穿白色道袍的教皇三人的平面壁畫,再轉入半突的隨從官員浮雕,最後過渡到國王跪著接受贈與的立雕,活靈活現地展現出這個重要故事的關鍵情節。

1455-1485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紅玫瑰家徽)和約克家族(白玫瑰家徽)為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了斷續三十的內戰。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擊敗了約克家族的理查三世,之後亨利七世迎娶了約克家族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兩個家族從此握手言和,開啟了英格蘭亨利·都鐸王朝的新時代。為紀念這次玫瑰花戰爭,英格蘭以玫瑰為國花,把皇室徽章改為混合兩個家族家徽元素的紅白玫瑰。

在英格蘭的玫瑰戰爭期間,蘇格蘭斯圖爾特王朝兩代國王都在對周邊眾多島嶼發動征服戰爭,詹姆斯四世的祖父和父親全都戰死在疆場。詹姆斯四世繼位後於1493年完成了統一全蘇格蘭大業,所以壁畫上父子兩代國王握手,一位武士手握向上長劍立於他們中間,意思是斯圖爾特王朝在年輕國王詹姆斯四世手中完成了祖孫幾代統一王國的共同理想。

蘇格蘭王國剛剛統一,詹姆斯四世就開始支持英格蘭約克家族的殘餘者珀金·沃貝克覬覦英格蘭王位,因而招致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報復,大不列顛島戰爭烽火再起。兩國最終在1502年議和並聯姻,次年,三十歲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迎娶了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長女、十四歲的瑪格麗特·都鐸,從此蘇格蘭斯圖爾特王朝後裔有了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直系血脈。這次聯姻不僅為詹姆斯四世的曾外孫威廉六世獲得英格蘭王位打下了基礎,而且也為蘇格蘭與英格蘭建立「共主聯盟」打下基礎。

瑪格麗特公主與詹姆士四世的婚姻被世人看成是不列顛島上兩個長期仇視、互相廝殺王國之間的難得和平,薊(蘇格蘭國花)與玫瑰(英格蘭國花)的結合被世人寄託了太多美好的理想。古堡壁畫上小小年紀的瑪格麗特公主雙手抱胸,閉目為自己不可知的未來生活祈禱,而成年的國王們則在談論政治交易……

因為有了這場帶來和平的政治婚姻交易,朱禮·葉斯教皇於1507年向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公元1488-1513年)贈送了帶刀鞘長劍和繡花皮帶。

朱禮·葉斯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最有作為的羅馬教皇,此人清空個人錢箱來聘請米開朗基羅為自己死後的墓穴作雕塑,同時也為羅馬大教堂作壁畫,從而成就米開朗基羅作為文藝復興時代頂級藝術大師的藝術輝煌。

朱禮·葉斯教皇向詹姆斯四世贈送禮物的情節,成為愛丁堡古堡中的核心雕塑。詹姆士四世表情肅穆,跪地而伸出雙手準備接受贈與;教皇面如死灰、表情陰沉地站著,雙手捧著劍鞘華美的維京王者之劍正準備授予,背後教皇的侍衛則雙手捧著金黃色的繡花皮帶……詹姆士三世活著的時候,當時的蘇格蘭貴族就更加擁護他的兒子,所以詹姆士四世自認為對父親之死負有責任,所以長期使用一條用鐵鑄皮帶來自責。而此時此刻教皇贈送金色繡花皮帶,也許暗示詹姆士四世不妨遵循上帝的旨意而自我赦罪。

1540年設計的蘇格蘭王冠,與皇杖和佩劍等文物原件放置於皇冠室中,紫紅色的絨布鑽石皇冠,以及金色的皇杖、佩劍均光鮮靚麗。保衛工作森嚴壁壘,禁止拍照,保安人員五步一崗嚴密監視每一位遊客。允許拍攝的複製品用厚重的黃銅打造,那巨長閃光的皇家佩劍,一看便知是典型的維京長劍風格。

古堡中還有工匠製作權杖的金錢交易過程,生動演繹出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愛丁堡社會。

沒想到走入皇冠室才發現,愛丁堡最珍貴的寶藏不是漂亮的鑽石皇冠,也不是閃閃發光的皇杖和佩劍,而是嚴加看管的「命運之石」。這塊石頭也叫「加冕石」,音譯「斯昆石」,

斯昆石長26英寸,寬16英寸,高11英寸,重336磅,上面鑽了兩個套著金屬圈的圓洞,用很粗的鎖鏈固定在玻璃展示櫃裡面。就這麼一塊看起來很普通的長方形花崗岩石頭,迄今為止不僅蘇格蘭歷代國王站在上面加冕為王,而且也是大英帝國君主加冕時所必須的聖物。

傳說公元843年蘇格蘭首任國王肯尼思一世就是在這塊斯昆石上加冕的。但肯尼思一世究竟屬於蘇格蘭皮克特人?還是愛爾蘭凱爾特人?誰都沒有搞清楚。所以在蘇格蘭的傳說中加冕石源於愛爾蘭;而在愛爾蘭的傳說中加冕石源於蘇格蘭。另外還有傳說,認為斯昆石來自古埃及,有可能是《聖經》中的雅各布夢見天堂階梯時所枕著的那塊石頭。無論哪種傳說都證明英國把神話傳說作為國家信使,所以會才如此重視這塊石頭,發生爭搶。

斯昆石從蘇格蘭被搶走的原因,根子還是在我們2天前在柯克沃爾所得知的挪威瑪格麗特公主身上。沒有想到公主病死於1290年產生出極其嚴重的政治後遺症。因為瑪格麗特去世後蘇格蘭已無正統繼承人,於是瑪格麗特的舅舅、英王愛德華一世順勢吞併蘇格蘭,並搶走了象徵蘇格蘭王權的斯昆石,這才激發出來蘇格蘭的民族獨立運動。

英王愛德華一世把斯昆石鑲嵌在自己精雕細刻的「愛德華國王之椅」上作為擁有蘇格蘭的象徵,在其後的700年里斯昆石都是愛華德寶座的一部分,專門提供給英格蘭和大英帝國每一位新君在加冕儀式上受禮端坐。上一次使用時間是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加冕典禮。

1996年11月30日,命運之石重返蘇格蘭,由聖吉爾斯大教堂的首席牧師正式接過王石,並稱其「為蘇格蘭人民增添引以為豪的獨特精神力量」。伴隨著隆重的慶典,人們將命運之石安放在愛丁堡城堡內,與蘇格蘭皇冠和皇杖、佩劍放在一起,成為蘇格蘭的象徵和榮耀。儘管如此,英國政府還是發布法令,規定在將來英王舉行加冕典禮之時,命運之石仍需運回而安放在聖愛德華的寶座之下。

蘇格蘭皇室新居在16世紀後的愛丁堡市荷里路德宮,愛丁堡城堡由此完全成為軍事基地而又使用了一個多世紀。當前愛丁堡城堡歸屬於蘇格蘭文物局用於旅遊,但仍有軍隊表演性駐紮。可是蘇格蘭軍人站崗時間很短,於是崗哨就成了遊人「站崗」拍照嬉戲的地方。

愛丁堡王宮同時也是蘇格蘭王國戰爭博物館、蘇格蘭聯合軍隊博物館所在地。我們在這裡看到了金屬盔甲和品種繁多的冷兵器,尤其是六英尺的維京風格長劍,放射出令人膽寒的冷色銀光。

愛丁堡城堡外廣場兩邊擺放著大煞風景的藍色階梯看台,原來這是為下月「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而臨時設置的。

每年八月藝術節是蘇格蘭最盛大的節日,屆時城堡前的空地上將舉行軍樂隊分列式表演,最後以一曲風笛獨奏表演結束,以悼念在歷年戰場上犧牲的蘇格蘭英魂。這樣的藝術節,與8天前才去過的設得蘭群島勒威克小鎮的維京海盜「火節」異曲同工,都是先舉行軍事性質的藝術活動,然後再祭奠亡者英靈,維京時代留下的風俗可見一斑。

用花崗岩鋪路的愛丁堡「皇家一英里」大街全長約1.6公里,西頭是愛丁堡古堡,東頭連接著蘇格蘭16世紀的皇室新居荷里路德宮。

荷里路德宮前身為聖十字修道院,是一座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堡。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在位時開始將其改建為蘇格蘭皇宮,而如今所見的皇宮建築是在1498年詹姆斯五世手中完成的。現在此宮殿除了作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行宮外,還提供給遊人參觀。

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能略看一下荷里路德宮門口的外觀,而兩個姐姐因去過愛丁堡古堡而選擇參觀這裡,拍攝到了這座對稱形宮殿的正面全景。花園雕塑後面的兩邊是四個圓柱體尖頂城堡,中間用矩形建築連接,與法國凡爾賽宮殿格局差不多。荷里路德宮比愛丁堡古堡漂亮,居室肯定沒有愛丁堡古堡那麼陰暗,應該舒服得多。

荷里路德宮上演的是蘇格蘭王室離開愛丁堡城堡居住後的歷史故事,與愛丁堡城堡一樣血腥,甚至更加驚心動魄,所以傳說這座宮殿也鬧鬼。

荷里路德宮最出名的主人是瑪麗·斯圖爾特(1516—1558年)。瑪麗·斯圖爾特出生後6天即繼承死於霍亂的年輕父親、詹姆斯五世的王位,成為由母親攝政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她5歲被送到法國接受良好教育,不僅擅長音樂,而且熟練掌握六種語言文字,號稱當時最美麗的女人。瑪麗·斯圖爾特15歲嫁給法國王子,之後成為法國王后。18歲時丈夫去世,她回到蘇格蘭接管王位,後被指控謀殺了第二任丈夫達恩利。瑪麗·斯圖爾特的第二任丈夫同時具備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室血統,卻是個文盲,瑪麗·斯圖爾特唯一的兒子就是和這個丈夫生下的。

第三次結婚後不久,瑪麗女王在政變中失掉王位,不得不離開荷里路德宮而逃往英格蘭,卻又被英格蘭女王、第二任丈夫達恩利的表妹伊麗莎白一世囚禁了18年,最後於1558年被殺。行刑時瑪麗身著紅色,表明自己是天主教殉道者。

殺害瑪麗·斯圖爾特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信奉英國的基督教新教,全名為伊麗莎白·都鐸。她的父親就是那個為達到自己離婚再娶目的而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的國王亨利八世。亨利八世頒布「至尊法」,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普世聖公會」的首腦,今西方所宣揚的普世文化就來源於英國的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一貫堅持婚姻神聖而不許離婚,所以不承認亨利八世與情人侍從女官安妮·博林的秘密婚姻,將伊麗莎白·都鐸宣布為私生女,並以叛逆罪名殺害了麗莎白一世的母親安妮·博林,所以伊麗莎白一世與天主教勢不兩立、不共戴天。而瑪麗·斯圖爾特卻終生致力於天主教徒的政治統治,伊麗莎白一世便有理由認為瑪麗圖謀染指英格蘭王位並對自己造成威脅。可見在歐洲,上帝兒子基督所創立的宗教從來就是各國的頂層政治,充滿了你死我活的血腥暴力。

接下來十分戲劇化的故事情節是:威廉六世為瑪麗·斯圖爾特與具有兩國王室血統丈夫達恩利唯一的兒子。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此人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第一位「共主聯邦」之國王,這也是今天蘇格蘭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重要成員的原因,可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是他的殺母仇人。

蘇格蘭王室全都如此嗜血,他們無論居住在愛丁堡城市的哪座古堡裡面,皇家的歷史故事沒有一個不令人驚心!

(文:平子;攝影:平子 林風)2017.12.27.

下一篇:12、工業革命

(轉自 平子的視角 新浪博客)

感謝您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從一張殘破的「抗戰犧牲將士證明書」追憶張銘德烈士
趙煒:與總理在一起的日子

TAG: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