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騙局OR奇蹟-聊聊阿波羅登月計劃

騙局OR奇蹟-聊聊阿波羅登月計劃

這是第十七篇推送

今天我們來聊聊阿波羅登月計劃

1969年7月16日,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全球上億觀眾第一次通過電視直播的方式目睹巨大的阿波羅11號飛船轟鳴著飛向月球。3天後,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正式踏上了月球,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實現了。

但也從這一刻開始,質疑阿波羅登月的聲音就從未間斷,一場登月行動為什麼會引來如此多的爭議,質疑的理由又是什麼,今天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一)

上世紀五十年代,冷戰的鐵幕徐徐降下,美蘇間開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

在人類完成了大航海、陸上爭霸、翱翔藍天的背景下,太空開始進入各國的視野。不論是防禦敵方核武器,還是衛星系統的應用,太空有著無限的可能。

對於美蘇而言誰最早開發利用太空,誰無疑能在後續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在這場競賽中,初期蘇聯的舉國體制發揮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1957年8月蘇聯試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同年人類第一顆衛星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成功。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登上了太空。

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

美國人剛起跑就已經落後了,輿論開始大聲疾呼要求政府採取果斷措施,挽回局勢。

另一方面,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看似廣袤的太空中,短期內能取得突破的關鍵點已不多了。美蘇的眼光不約而同轉向了月球。

1961年深感壓力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宣布啟動登月計劃,並明確表示要在60年代結束前完成這一壯舉!

約翰.肯尼迪總統,正是他啟動了美國的登月計劃

民間對總統這一承諾倍感鼓舞,但美國科學界卻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完成登月,要解決火箭、登陸艙、宇航員安全等一系列難題,可以說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

1962-1963年間美國又獲得了一個驚人的情報:蘇聯人已進入實質性建造登月火箭的階段!

大驚失色的美國人發射了一顆功能強大的K7間諜衛星。衛星拍攝的照片證明,在蘇聯的拜科努爾發射中心,蘇聯人正在為一枚超級火箭修建導流槽及其他配套設施。

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中心,可以說是蘇聯航天的搖籃

此時美國的登月運載火箭---土星5號剛剛起步。一切似乎都表明,蘇聯人很有可能再一次領先美國。

這下子美國人徹底坐不住了。

登月計劃開始進入了加速期。

(二)

如果說蘇聯的舉國體制保證了「辦大事」的效率,那美國的經濟基礎、強大的科研實力保證了美國能後來居上。

研發大功率運載火箭、實驗登錄艙、發射月球探測器、宇航員實驗飛行,美國人用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快速推進登月計劃。

1967年阿波羅1號發射,儘管發射失敗,3名宇航員身亡,但美國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決心,因為絕密情報顯示,蘇聯的登月實驗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美國的登月實驗繼續進行。

人類歷史上運載能力最強的土星5號火箭

1968年阿波羅7號成功發射,3名宇航員繞地飛行163圈。緊接著是阿波羅8號、9號、10號,每一次飛行都離月球更近一步。

1967年到1969年,短短3年,美國先後完成了11次發射,直到最後的登月成功。

這次輪到蘇聯感受到壓力了。在美國登月成功後短短兩個月,還未完成準備的蘇聯迫不及待的開始了秘密實驗,但科學來不得半點急躁,實驗最終失敗了,巨大的火箭升空不久就墜落並發生劇烈爆炸。

註:蘇聯發射失敗的事實是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解密的。

美國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登月計劃累計投入245億美元,佔美國年度財政撥款的0.5%,摺合今天約2000多億美元)、雄厚的科研力量(包括200多所大學,80多家研究機構在內的數十萬人為這個項目服務)反超了蘇聯。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但對於很多不了解內情的民眾來說,登月計劃彷彿橫空出世,短短數年間就獲得了成功。

更關鍵的在於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後,美國關閉了這一項目,幾十年間美國再未登上過月球,甚至連登月的土星5運載火箭都不再生產。

因此很多人開始懷疑,這曇花一現般的傳奇更像是一個在美蘇競爭的大背景下,僅僅為了政治目的而精心策劃的一場驚天騙局。

(三)

從上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關於阿波羅登月的各種質疑就從未中斷過。

質疑的論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類:直接證據、間接證據、他國證據三種。

直接證據以俄羅斯科研人員戈爾多夫發表的文章《本世紀最大的偽造》最具代表性。他精心研究了當時的照片和影像資料,提出了6大疑點,包括那面美國國旗在無空氣的環境中不可能飄揚,宇航員行走在月球如同地球一樣(月球的重力僅有地球的1/6)等等。

注意那面飄揚的國旗和光線、地面陰影等,一直是質疑者的主要證據

間接證據的矛頭聚焦在當時用於登月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上,該型火箭1967年實驗失敗並導致3名宇航員死亡,短短2年不到就將宇航員送入太空。該火箭運載重量達到140噸(現代太空梭僅20多噸),登月計劃後卻再未生產,且據傳該火箭多項關鍵技術及圖紙丟失等等。

他國證據在2007年日本發射「月亮女神」月球探測衛星後達到了高潮,研究人員宣布日本的月球探測器在飛過阿波羅15、17號登錄區域時未發現留在月球的登陸車和其他人類活動跡象,而NASA對此模稜兩可的回答也讓人充滿了懷疑。

拍攝的月球照片

綜合以上論點,質疑者認為,美國僅僅完成了繞月飛行,並未真的登上月球。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美國人對全世界撒了一個謊。

很多前蘇聯科研人員憤憤的認為:正是因為美國的謊言,蘇聯的計劃表被全盤打亂(連續6次匆忙發射全部失敗),如同和一個影子比賽般,蘇聯付出巨大代價後卻無所得。

(四)

關於以上質疑點,網上有大量的文章進行解釋、推理、反駁,我想也實在沒有必要去一一複製、粘貼。各位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登月計劃陰謀論」詞條,裡邊有翔實的正、反兩方解釋。

百度上的信息很全,可以自行搜索相關詞條

今天我只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個人對美國登月計劃的看法。

這世界上任何的收益都需要付出,衡量一件事情要不要,能不能做其實也是在衡量投入和產出,當然這個產出包含了經濟上的、政治上的、心理上的等等。

所以馬克思才會說「有100%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法律,300%就敢犯任何罪行。」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說謊意味著要讓電影拍攝人員(很多人質疑登月是在攝影棚拍攝的)、宇航員、發射參與人員以及形形色色的所有人都閉上嘴。

更何況還有無處不在的克格勃,他國情報人員,無孔不入的媒體,保密的難度可想而知。

只要有一人泄露了秘密,美國就會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而背負如此巨大壓力,唯一能夠得到的好處是聲譽和讚許。

這個是不是有點太得不償失了,是你,你會選擇嗎?至少,我不會。

說一個謊很容易,可你需要用幾十個謊言來圓它,這個代價美國真的願意付出嗎?

而對於美國登月計劃為何會曇花一現,因為任何收益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當收益小於付出時,項目遲早會終結。

登月計劃在當時的背景下完全是「面子工程」、「政績工程」。

壓倒蘇聯成了美國當時的出發點。為此美國不惜巨大的投入,可登月成功後,美國人發現月球並不像之前的洲際導彈、衛星、甚至太空站一樣能帶來實際收益。

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去開發月球,這個玩笑有點大。要知道,僅在月球建立恆溫恆氧基地這一項就是一個無底洞(材料科學、物資運輸等等一堆問題)。

現實一點不如先加強衛星及太空站建設,即可完成通訊、間諜預警、氣象檢測等一系列任務,還能為未來找一個落腳點。

與其在不具備條件時開發月球,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從空間站開始

事實上美國人也正是這麼做的,也因此美國依然是世界上航天實力最強的國家。

(後記)

不知道看到第四段很多小夥伴會不會失望,你這虎頭蛇尾的,是不是太草率了。

因為細節的爭論很難吵出結果,可國家大事的決策和選擇卻是看大勢的。

細節決定成敗,但僅僅能決定成敗。大勢才是決定方向,方向不定,如同無舵之船。

最後補充一個小細節,土星5號火箭,在我看來它的命運和冷戰時期的很多武器一樣。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當新的時代不需要它,它就可以退出歷史舞台了(很多時候是暫時)。

MIG-25、MIG-31戰鬥機,這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兩款最大航速高達3馬赫(3倍音速)的戰鬥機,至今未有戰鬥機超越。難道以今天的技術飛不到這麼快嗎?不是,今天強調的是超視距、電子化空戰,飛得快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了。

那140噸的巨大運載量暫時無用武之地,將來需要它們必然會改頭換面重新登台。如同昔日的加特林機關槍,今日的戰艦防禦系統一樣,歷史本就是一個輪迴。

MIG-25的命運像極了土星5號火箭,不是你不強,而是時代不需要你了

阿波羅計划過去已近50年,星空中永遠閃爍的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好奇,面對困難的不屈不撓。

用阿姆斯特朗的話結束本次推送:「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閑聊吧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閑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