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為什麼現在市面上流行「感恩」?

為什麼現在市面上流行「感恩」?

等你點關注,都等出蜘蛛網了

越強調什麼,就表明越缺乏什麼。一個宣揚和流動「感恩」的時代,意味著如今在我們的身邊,很少有真正的愛與關懷。

激情

 感

林憶蓮 

00:00/04:22

越缺什麼,才會越強調什麼。比如,缺乏愛的夫妻關係,需要強調忠誠;缺乏愛的親子關係,需要強調「感恩」;不為人民服務的國家,需要宣揚愛國主義來穩定人民;而真正的愛,不需要強迫和勉強

01

為什麼很多人害怕「感恩」?

某新聞: 河南大學生孟瑞鵬勇救兩名落水女童後不幸溺亡,兩個孩子的母親目睹這一切之後,反稱孟瑞鵬是自己落水。

事後該母親承認真相,說是自己家裡窮,害怕擔責任,所以教女兒說謊。

這則新聞讓我想起一個相反的故事。

當一個人對遇到困境的陌生人出手相助,對方萬分感謝,希望回報些什麼,助人者說:「若今後你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也伸出援手,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於是愛,就這樣傳遞下去,源源不息。

按照這樣溫暖的結局,我們想像一下:孟瑞鵬捨命救人,失去一條生命,是很悲傷的事情。

但是愛的力量,很有可能讓兩家人成為彼此溫暖鼓勵、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至交,讓愛繼續傳遞。

可是因為誣陷,孟瑞鵬父母傷上加傷,被救者也擔負了巨大內疚,也許兩家人從此只要提到對方的名字,都滿是傷痛。

類似的新聞並非個例:被救者跑掉,不為救人者作證的新聞比比皆是,屢屢見諸報端。

為什麼有些人如此害怕感恩?難道僅僅因為貧困嗎?

為什麼「感恩」二字,在很多人心裡,並不意味著自然、美好的能量流動,而是充滿了恐懼和沉重感?

除此之外,又有好多新聞講哪個學校、培訓機構讓整個廣場的學生集體給老師、父母下跪謝恩,最好還要哭出來…

02

孝道文化讓「感恩」變了味

「感恩」這個詞在中國早已變了味道,「感恩」的本意是:承認愛,並將愛繼續傳遞擴散。現在「感恩」這個詞卻常常和「沉重」「責任」「負擔」聯繫在一起。

中國孝道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孩子要感恩父母。這有形無神的「感恩父母」的傳統文化,讓「感恩」這個詞在中國變了味道。

孔融(三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後人卻往往只記得他小時候讓了一個梨子)說:

「父母於子女無恩。」父母出於自己的需要和渴望,想要生養一個孩子,為什麼反而成了父母對孩子有恩?

好比我買了一輛心儀的車,然後對它各種擦洗保養,於是要求這輛車感謝我的保養之恩,豈不可笑?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像是一條河流,河流是永遠向下流動的。

父母將愛的河流傳遞給孩子,孩子再將其傳遞給下一代,生命因此源源不息。河水永遠不會逆流,這是最健康的家族。

而如果父母向下流動的不足夠,但要求孩子反哺,則成了一個死循環。

孩子的能量,要投注回原生家庭,不能向下傳遞,不能專心去發展自己的生命,創建自己的新世界。

最要命的是:要求孩子感恩自己的父母,往往是沒有愛的能力的父母。宣稱最偉大的母親,其實她的孩子,常常是在精神上的冷漠和暴力中長大。

把真正充沛的愛給予孩子的父母,不會覺得自己是偉大的、付出的、需要被感恩的。

他們反而會感恩孩子擴展了他們的生命,給他們帶來各種神奇美妙的體驗,經由孩子,父母享受到了愛的美妙滋味。

我想,這是每個幸福父母的必然體驗。

當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幸福快樂時,會忍不住想要感恩他人或者大自然,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和要求他如此。

愛不是付出,愛是彼此之間流動的滋養。

為什麼越不會愛的父母,越希望孩子感恩?

因為他們沒有愛的能力,所以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對自己的損耗;每一次付出,都期待著巨大的回報。

如果心中充滿愛,我們為愛人熨燙衣服,為孩子準備早餐,看著家人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是很快樂滿足的事情。

如果心中沒有愛,做一點點事情,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勞累沉重,不停損耗自身能量——在這些沉重、痛苦感受的驅使下,我們會期待對方感恩自己,回報自己。

很多媽媽會對孩子抱怨:

「我這一身病,都是為你付出累出來的」

「我放棄了前途,都是為了你」

「我痛苦這麼多年不離婚,就是為你有個完整家庭,你可得好好學習光宗耀祖,將來好孝順我們」。

......

可想而知,孩子聽了這些話,會有多難受、多沉重,恨不得剔骨還肉。

父母生養了孩子,孩子就得為父母一輩子的不幸負責,「感恩」二字,多麼可怕。如果孩子出生前有知,恐怕寧願不生出來,也不願意如此「感恩父母」吧。

「感恩=要負責任」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已經紮根於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一旦被人給予比較大的幫助,立刻感受到難以承受之重。

無意識反應通常是逃避,逃避不了甚至有可能反目成仇,這就是俗語說的「升米恩,斗米仇」。

為什麼會成仇呢?你給了我這麼大的幫助,我得為此付多大責任來回報才行啊?!但我沒有能力背負這麼大責任,我會內疚。

而內疚是人們最不願意承受的,為了防止內疚,只好攻擊給予者,宣布他對我無恩,這樣我就不用沉重、內疚了。

03

感恩,生活充滿愛

一個人生活的快樂與否,不在於他是否年輕美貌,也不在於他是否高貴富有,而在於他是否擁有一種健康的精神狀態和是否擁有一顆善於感恩的心。

日有陰晴,人有善惡,自然界有很多事物都不是我們人力所能為的。我們不可能改造世界,我們也不可能改造別人,我們能改造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態和我們對待世界,對待周邊人的一種寬容的處世哲學。

學會感恩,你的內心會豁達而開朗,你對世界上所有的美好會心存感激,你的生活也會快樂許多。

常對自己說,做一個謙虛而知足的人吧,把生活中所有的苦難都當做禮物。未經歷寒冷,怎知道溫暖,未體驗艱辛,怎知道甘甜。我願把所有的痛苦和不快樂都當做生活給我的歷練,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微笑著面對世界。

我感謝父母給予我生命,感謝磨難給予我堅強,感謝挫折給予我勇氣,感謝欺騙給予我智慧,感謝貧困給予我信念,感謝藐視給予我自尊。

我感謝山水給了我靈氣,感謝日月給了我溫暖,感謝藍天給了我透明與澄凈,感謝千年的文化給了我一顆樸實而善良的心。

學會感恩便是學會了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當你對世界萬物,對周邊所有的人都心存感激之時,你自己便可以消除內心所有的積怨與不滿,你眼裡的世界也沒有了塵埃,透明而潔凈的心便是你快樂之所在。

學會感恩,生活將賜於你燦爛的陽光;學會感恩,生活將充滿愛與希望。

真正的感恩,

是喜悅能量的傳遞,

不是彼此糾纏的犧牲。

04

學會為選擇負責

我們國人的普遍心理發育水平,大多處在嬰兒的共生期,尚未形成獨立人格。

共生的人,就像彼此糾纏的爬藤,每個人都不能獨立地為自己做出選擇。

讀書,不是為自己的求知慾,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希望;

結婚,是父母要求的;

生孩子,是為婆家生;

…...

這種糾纏的關係中,

我們很容易要求別人對我們的人生負責。

在這種糾纏的關係中,我們很習慣的要求別人,為我的人生負責。

比如,有的父母會一邊幫孩子整理房間,一邊抱怨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不懂得為父母分擔。替孩子整理房間,是父母自己的選擇,孩子並沒有強迫父母這麼做。

而沒有獨立人格的父母,卻要求孩子為自己行為背後的情緒負責,孩子怎麼可能由心生出對父母的感恩?

這樣為孩子付出,孩子內心生出的,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恐懼和厭惡。等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不願意常回家看看,因為彼此糾纏共生的家族,實在太沉重了。

如果想要創造出愛的流動,

我們得收回無意識的糾纏,

收回要別人為自己情緒負責的嬰兒心態,

成為一個心理上的成年人,

這樣,愛的感恩就會自然流經。

成年人選擇做一件事情,僅僅是因為自己樂意,不圖感恩回報;或者做之前把交換的價碼說清楚,讓對方有權力平等地做選擇。

這都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羊羊 的精彩文章:

一朵花的心事——程芳琴詩選
俞敏洪: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學會不把自己當人看

TAG:詩羊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