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明盡頭·炎黃戰蚩尤

文明盡頭·炎黃戰蚩尤

圖為阪泉之戰圖

炎帝出生的時候,頭上長著小牛犄角。

炎帝是一頭牛,從西邊和著鬥牛曲衝撞而來。

女媧是蛙,伏羲是蛇,到了炎帝,則變成了牛。蛙代表生殖,蛇代表性,而牛既代表生殖,又代表性,而且還代表著食物,還有戰鬥力。因為炎帝的時代,是部落的時代。部落和氏族,最大的區別就是食物需求。在原始族群時期,人少動物多,肉類充足,氏族時期,人口增長之後迫使人類開始尋找植物食用,到了炎帝,只能開始農民生活——農業開始了。神農嘗百草,原型大致如此。種植的時代開始後,隨之便是土地的戰爭,打獵吃肉和採摘植物都比不上種植需要的土地,且當種植變為主要食物來源後,對於土地的所有權就成了一個部落酋長的特權標誌之一。對!所有權。事實上,原始時期的歷史可以看成是一部所有權變更的歷史,女媧時期完全共有,也就是共產主義,到了伏羲時期開始有競爭,出現了領導的同時也必然開始了私有化的進程,而炎帝,作為酋長,某些特權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土地。所以部落與部落之間,衝突已經不可避免,戰鬥力的提高和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牛圖騰也理所當然的取代了蛇,因為它既有肉吃還代表了頑強的生殖力。

有問題嗎?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是,炎帝不只是牛,還是羊,而且未必是神農。

先說牛羊。炎帝表示很糾結。炎帝的母親是有熊氏少典的正妃,有熊氏的「有」是語氣助詞,以助語氣。所以有熊氏,就是「啊!熊!」氏。就是用熊作圖騰和形象的部落。所以炎帝的父親是一隻熊啊!且不論炎帝是牛還是羊,都不可能是熊生出來的。而炎帝的母親叫女登,也叫任姒,是有蟜氏的(有蟜氏的「蟜」讀如腳)。有蟜是什麼意思?「啊!蟲子!」也就是說炎帝的父親是熊,母親是蟲子,怎麼會生出牛或者羊?

因為部落遷移、圖騰崇拜。

有熊氏是當時的一個部落,有蟜氏也是,部落遷移至別處自然可以更改圖騰,況且炎帝是部落酋長,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從這個層面上說,炎帝應該是一隻羊,據記載炎帝是姜水人(今陝西寶雞),所以姓姜。姜是很老的姓了。古意為牧羊女。所以現今的寫法也是上羊下女,炎帝理所當然的是一隻羊。

圖騰崇拜則是指炎帝是牛。牛比羊的優勢在於戰鬥力,這也是炎帝能夠在眾多部落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崇尚戰鬥力,自然圖騰崇拜牛要比羊好。

所以炎帝既是羊也是牛,比熊更代表生存,比蟲子更有戰鬥力。

但炎帝,也許不是神農氏。神農氏也是當時的部落之一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未必是炎帝所領導的部落。這個問題無法論證,在太史公的時代就已經含糊不清。但可以說說的是三皇五帝問題。三皇五帝究竟指的是誰也沒法說清——三皇有說是天地泰三皇,也有說是天地人,還有說是燧人、伏羲、神農,還有說是伏羲、神農、黃帝,說法近十種,五帝的說法更多,弄得人眼花繚亂,問題在於年代有問題。三皇五帝說,不管作何解總是三皇時期在前,五帝時期在後,而相關記載的史書的成書年代則相反——五帝的記載大都在春秋戰國時期,見於孟子荀子之說,《呂氏春秋》等,而三皇則在秦,甚至漢。藉此,不難管中窺豹了——炎帝和神農氏,後人神化和附會的可能性極大,因為神農大都列為三皇,而炎帝出現於五帝之中,若三皇五帝說成立,則顯然不是一人(或一部落),那炎帝即神農說又起於何時?若三皇五帝說不成立,那自伏羲(可能更早,女媧)開始,到禹建立夏朝這一段的歷史基本都要重新排序。想想便可怕至極。

但至少,炎帝是個成功的拐點,氏族到部落,大家一起奔小康。

小康之後,就是黃帝出場。

女媧解決了生殖問題,伏羲解決了生活問題,炎帝更進一步,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有意無意的把手伸向了精神世界,若有若無的開始了文化建設,所以神農氏權當做是炎帝吧!那黃帝便呼之欲出——為整個民族定性。定個性。

這個「個性」,便是姓氏。

前文提到,炎帝姓姜,也就是牧羊女,炎帝生於姜水,因此姓姜。但是,多半有問題。因為姓氏。

姓和氏是兩回事,區別在於「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確定其生族,氏確定其居地。所以炎帝姓姜,可以理解成,炎帝,是牧羊族的後代,這是姓的作用,而氏,則是區別子孫。為什麼會有姓氏之分?原因在於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變,女媧時期,母系社會,子女都隨母姓,這沒什麼問題,到了父系社會,尤其是炎帝前後,由於人口增多,單純靠「姓」來區分族人子女已經顯得乏力,所以便產生「氏」用以區分子女,這一支後代崇尚熊,那就叫有熊氏,那一支生活在烈山一帶,就叫烈山氏(也就是神農氏)。所以古時候介紹一個人,是要說姓也說氏的。比如炎帝,姜姓,烈山氏。和所有姓姜的是一家人,這一支生活在烈山,所以加上烈山氏用以區分。

而黃帝姓姬,可以理解為「美女」,所以炎帝是牧羊女的孩子,黃帝就是美女的孩子,雖然他倆據說都是少典的兒子。然而,如果「姜」作「牧羊女」講,那「姬」就只能作婢女或者寵姬來說,事實也是如此——炎帝的母親是少典的正妻,而黃帝的母親附寶則是少典的妾,且說不定就是少典在部落爭戰中俘虜而來的美女。

這裡的重點是炎帝與伏羲之間的區別是氏族到部落的區別,炎黃二人都是部落酋長,那麼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就是姓氏。黃帝對於後代最大的成就就在於確定了「氏」。

什麼?黃帝之前不也是有「氏」嗎?炎黃老爹少典不就是有熊氏嗎?

黃帝的功勞在於,把「氏」由原本作為居地區分的依據變成了階層劃分的依據。

黃帝之前無階層。有熊氏、有蟜氏、烈山氏,都是作為族群之間區分的依據。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帝鴻氏,帝軒氏,有熊氏,還有很多,但,都是很高級的「氏」,為什麼高級?因為黃帝要統一。

自此,姓氏徹底區分開來,姓屬母系,氏歸父系;姓定族群,氏分高低。也正因為氏分高低,父系社會才算是徹底形成,部落時期才算是發展完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炎帝姓姜,因為生在姜水,黃帝姓姬,因為生在姬水,這因果關係有誤,應為炎帝姓姜,所以出生的地方改名為姜水,黃帝姓姬,所以出生的地方改名為姬水,這樣才正確。因為姓可以成為地名,但是氏不能,相反,地名可以成為氏名,比如前面說的烈山氏,甚至黃帝的軒轅氏(軒轅丘)。真相是,姜也好,姬也好,都是母系社會的產物,也都代表著族群,牧羊女族,美女族。上古八姓——姬、姜、姚、嬴、姒、妘、媯、姞。都是女字旁,都是母系社會的產物,也都代表著族群,甚至到先秦還在使用。比如嬴,秦始皇姓嬴,名政,趙氏,古意為滿,多,也就是「女兒國」(全是女人的族群);姒,越王勾踐姓姒。

言歸正傳,黃帝將「氏」提高到一個新的位置,在當時,是為了他自身能夠帶著陳浩南們和山雞們統一江湖,所以「氏」是戰前的輿論準備,有些類似於陳勝吳廣以及「石人一隻眼」等事,而作戰終究還是要靠實力,黃帝有實力嗎?

當然有,黃帝的發明兩隻手是數不過來的,雖然大部分都不可靠,但最能肯定的是造車。因為軒轅,「軒」就是車子,「轅」則是古代馬車前的兩根橫木,軒轅,就是最早的車子。想想這樣的畫面——兩個幫派爭地盤,一個騎著自行車拿著小匕首組團來,另一個則開著坦克,軒轅,就是那時候的坦克。黃帝,也自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所以蚩尤必敗。

圖為蚩尤石像

然而在小說及遊戲中,蚩尤常被形容為怪物

蚩尤是很鬱悶的。蚩,是大蟲子,也就是蛇;尤,則是突出、特別。所以蚩尤可以說是「很特別的大蟒蛇」——「狂蟒之災」。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酋長,九黎,也許是九個小部落,也許是一整個部落中有九個小酋長,合稱九黎,都可以。但是要注意的是蚩尤和女媧伏羲一樣,不只是一個人,這個部落世代的酋長,都叫蚩尤。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全是猛男的部落。蚩尤崇尚蛇,也就崇尚蛇的攻擊性,黃帝又是個土財主,所以黃帝蚩尤必有一戰。

但是戰之前,炎黃先打了起來,然後炎黃合力戰蚩尤。但起因經過,又都是爛賬。一說炎黃先戰於阪泉,而後蚩尤攻打炎帝部落,炎帝遂於黃帝聯合戰蚩尤;一說炎帝黃帝蚩尤三國鼎立,上演了三國演義;還有說是炎黃戰蚩尤之後再在阪泉對戰。但是結果就是炎黃吞了蚩尤。最後,黃帝統一。

統一之後黃帝又做了些什麼?

兩件事,一件說大不大的小事,一件說小不小的大事。

小事是戰後,黃帝任命新的一任蚩尤為警衛隊隊長。舊蚩尤倒下了,新蚩尤站起來,只不過,站到了黃帝身前,成了黃帝的貼身保鏢。說大不大,不過在當時是為另一件事服務的。一件大事。

自黃帝改「氏」為區分階層的依據之後,黃帝部落消停了好長時間。吞了炎帝和蚩尤之後,則又有問題了,炎帝且算是神農氏,九黎則是很大的一塊地域,二者併入黃帝版圖後憑什麼依據「氏」來區分?所以只好再發明新的體系來統治。這個體系,就是軒冕。軒是車子,冕是帽子的裝飾品,軒冕,則用來區分地位高低,大體就是黃帝本人坐紅旗解放,戴頂級禮帽;蚩尤們神農們以及黃帝部下坐賓士寶馬,戴高帽子;基層小酋長們騎自行車,戴小黃帽;群眾們就走路不戴帽。也就是宗法分封制下禮樂制度的雛形,難怪乎孔子要如此推崇禮樂,在最聖明的黃帝時期,就是如此的嘛!

此外,還有。

比如「黎民」。最早的黎民,就是九黎部落的人。蚩尤戰敗,九黎歸入黃帝,也有一部分人南下墾荒,這些人據說是苗族的祖先,被稱為「黎民」。

比如「羌族」。羌,其實也和羊有關,姜是牧羊女,羌則是牧羊男。羌族,就是在炎帝部落歸入黃帝後,出走的一部分人又回到了當初的西部搞西部大開發,這些人的後裔。

不管是黎民百姓,還是民族共和,炎帝和蚩尤也都是我們的祖先,拋去炎黃戰蚩尤的神話故事不談,蚩尤管理下的九黎部落,在農業發展上的成就並不落後於炎黃,且據說九黎部落就在黃河下游以及長江流域。

有意思的是三個代表。

氏族時期有三個代表——女媧,伏羲,神農。

部落時期有三個代表——炎帝,黃帝,蚩尤。

再往後依然還有,只不過已經是部落聯盟時期,他們是——堯,舜,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來沒事兒喝杯茶 的精彩文章:

文明之路·造人計劃

TAG:閑來沒事兒喝杯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