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壽寧古村落——雙苗尖下的明珠—大黍村

壽寧古村落——雙苗尖下的明珠—大黍村

《壽寧古村落》的版權屬於壽寧縣政協,轉載請註明出處。

■葉幫岩 文/圖

以怪石、矮松、草甸、雲海聞名華東一帶的雙苗尖南端山下,就是大黍村所在地。

大黍村的名字,有文字記轂的,最早出現在明朝崇禎年間任壽寧知縣馮夢龍的《壽寧待志》:「大黍村離城五十里,屬十都三圖五甲。」先後隸屬鰲陽區、托溪鄉、鶴溪鄉、圈石鄉、托溪公社、托溪鄉。

大黍村位於壽寧縣西北方,托溪鄉正北方,距離城關40公里,距離托溪12公里。村所在地坐北朝南,海拔920米,兩邊跌宕起伏的崗龍包圍,把東邊的大黍坑和西邊的石龍坑圍在村外,前面筆架山把關,遠眺四周高峰連綿,頗為壯觀。中間圍成一片近千畝的緩坡小田洋,一百多幢房屋即成片建在向陽山坡上。

登上村邊崗頭,盡覽繞村八景,讓人浮想聯翩。一景紅旗接日:東面巧崗似一面長三角旗在飄,迎接初升的太陽;二景窩中眠犬:西面旁洋祠堂後崗似一隻眠犬在窩中安靜地睡覺;三景案頭筆架:南面並排聳立雙峰似筆架,再造小水庫把硯添;四景飛鳳衝天:北面九定崗,似一隻鳳凰衝上蒼穹,鵬程萬里;五景獅子望燈:東南大王廟對面,坐著一隻獅子把守水口,仰頭觀望村中夜景;六景蜘蛛結網:西南洋心崗仔似蜘蛛,田洋田埂成蛛網;七景猛虎下山:西北吉地老虎墳壑,似猛虎獵物;八景雙龜落洋:東北村頭祠堂後,兩個崗仔似烏龜,雙雙爬下田洋呈祥瑞。

宜居、宜耕的風水寶地,衍生葉姓旺族。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三年(1725年),慶元縣桃坑村相隔四代的堂兄弟葉可齡、葉可扶先後遷居大黍村。不過幾十年,都子孫興旺,家業富饒,可齡公建了遷居上厝又計劃蓋祠堂,可扶公計劃蓋住宅卻無力參與合蓋祠堂。於是,可齡公的子孫們單獨在村頭蓋起一個祠堂,叫做村頭祠,取名「時思堂」。可扶公的子孫們也於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在旁洋再蓋祠堂,叫做旁洋祠,取名「務本堂」。因而出現同村同姓兩祠堂。

民國32年(1943年),政府提倡辦國民教育,將村頭祠改為小學校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舊延續,1965年拆掉重建起兩層樓房,兼做小學、大隊、碾米廠等多功能的公共場所,20世紀80年代才退還,但已不像祠堂,2017年祠下宗親著手按傳統祠堂風格重建。

旁洋祠始建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被關耕牛、改作毛竹加工廠,「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2015年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

自桃坑葉姓肇基大黍後,原劉姓、毛姓相續外遷,留下純葉姓,且人丁興旺,人文薈萃。現全村220戶,1100多人,還有遷居到溪底、圈石、渺洋、建甌等地逾1000人。據家譜記載,清朝出過1個舉人、19個秀才、22個太學生,還有其他職員或授八品冠帶13人。

民國22-25年(1933—1936年)革命時期,很多人參加革命或為革命做工作,有葉茂蘭、葉新永、葉永城3個革命烈士,卻沒有被列為革命老區村。還有參加過第二次長沙會戰、江西至南府抗戰,長衡會戰等9次戰役的管朝舉,現已94歲高齡。

老前輩蔚楠公介紹,大黍村原來老房子很多,上厝、崗仔厝、樟樹下、洋里厝、仁尾厝、中間厝、雙堂厝等10多座五榴、七榴大厝,都是石基土牆、門楣宏偉、挑梁畫棟、青瓦飛檐,錯落有致,頗為壯觀。

民國16-17年(1927-1928年)間,幾幫土匪挑選地理特殊,孤立偏僻,交通不便,離縣城遠,官兵難到的大黍村駐紮,四處勒索錢財,強行派餉,名聲很臭,大黍村民更是深受其害。民國18年(1929年)9月,土匪撒走後,慶元縣官塘鄉才派大隊聯甲兵和團兵來剿滅所謂的「土匪窩」,村民聞訊害怕都跑到山上躲避。團兵到不分青紅皂白,每座房子都搬進乾柴稻草,放起火來,頃刻間,全村連成一片火海,僅碓後4座房子,小田洋邊2座房子2個倉樓,倖免未燒,九成村民無家可歸,紛紛到附近村親戚家借住甚至逃荒乞討。未過幾年,抗日戰爭爆發,抓壯丁,派捐款,偽政府官員乘機「拷竹杠」(方言:敲詐勒索之意),造成很多人賣田賣地,甚至賣兒賣女,家散人亡,村道中落。

此後,雖然村民陸續在原地基上重建,但已難尋原有建築風貌,僅有幾處遺迹:葉得業老房子的基座,石頭間縫隙極細,儼然連為一體;崗仔厝的石刻大門聯「屋向文星山筆架,門臨武曲水彎抱」記憶當年的氣勢恢弘;仁尾厝的門樓古韻悠悠,耳邊傳來百口同居的人聲鼎沸;還有碓後的石雕井、樟樹下的古井,眼前晃動著清晨排隊挑水的和諧美景……

20世紀80年代,藉助大黍村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曾掀起一股建房潮,農業學大寨改造的田洋大片被佔用,幾年時間,新建三榴瓦房70多座,將碓後與主村連為一起,村莊面積擴大了幾倍。前幾年,建設新衣村,又添30幾座磚房。

現在,好多人舉家外出經商、務工、陪子女進城讀書,村裡常住人口已不足200人,原有大厝10多家同居,其樂融融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好多大五榴、七榴房沒人居住,無人修繕,破敗不堪,洋里厝、中間厝已被拆除復耕。

但站在筆架山上俯瞰全村,連片瓦房還是頗為壯觀,特別是冬天,一場大雪裝點,更顯幾分清靜,宛若世外桃源。但隨著城鎮化進程,這一景色又能維持多久呢?

提起民俗文化,村中幾位老人侃侃而談。大黍村獨處一隅.與外界缺少溝通,形成獨特的馬仙文化、奶娘文化。村外近1公里的小山坳里,有一座不知始建於哪朝哪代,幽雅美麗的宮殿—馬仙宮,歷來為信眾們敬重神佛,燒香朝拜,祈求許願,問神求籤。民國31年曾進行過一次瓦蓋翻修,屋頂兩邊梁頭,四角上下檐共十個翹角一個中心,塑造不同花樣的鰲魚、花朵,栩栩如生。內牆壁畫繪有龍、虎、白鶴和古松.鳳凰和梧桐,梅、蘭、竹、菊等彩色圖畫,甚是美觀。神龕內供奉馬氏天仙和元帥相公二尊佛像。「文革」「破四舊」時被夷為平地,矮矮土牆,鳳雨侵蝕,殘缺不全。1982年農村包產到戶,村民自發重建馬仙宮,因資金缺少比較簡陋,2014年再建一座以磚混鋼筋水泥結構,屋頂蓋琉璃瓦,裝飾較好的嶄新馬仙宮。宮邊三棵百年大樹見證馬仙宮的滄桑歷史和大黍村民的眾志成城。

原村西南大王橋上橋厝,設立有神龕,供奉奶娘神位,祈保風調雨順,「文革」時大王橋橋厝被拆。2010年,村民葉蔚楠為首,籌資在村外兩百米的公路旁,重建奶娘宮,宮內雕塑陳、林、李三位夫人和黃、楊二將。成為村民信眾年節香期、聖誕佛會,燒香許願,祈求問簽及餐前飯後,休閑乘涼,閑聊散步,晨練活動的好場所。

大黍村的緩坡地形,水源缺乏,祖先自力更生,打通竹花坑、庵基坑的水利工程,引水至村後田洋,以做飲用和灌溉。但現在建了自來水,種田人少了水利工程處在半荒廢狀態。

2002年,大黍村定為省級扶貧重點村,省交通廳掛鉤幫扶,吳深相同志駐村掛職村黨支部書記,扶貧工作抓得轟轟烈烈,水泥硬化溪坪至大黍村10公里公路;對原小學校舍進行拆除擴建,建成1座鋼筋水泥結構的二層教學樓、800多平方米的操場;從數公里外庵基坑引潔凈泉水,在村後牛欄崗建蓄水池,家家戶戶都鋪設水管;還完成村道拓寬硬化、興修水利、示範沼氣、完善電視閉路設施、修繕村委樓等等不勝枚舉,大大改變了村容村貌。吳書記回省城時,村民自發送一幅嵌名聯「深情深意謀劃大黍小康之路,相聚相依描繪雙苗旅遊新篇」,表達一分純樸、憨厚、善良、感恩之情。

鏈接:

雙苗尖

一個期待開發的風景區,當您百度「雙苗尖」三字,就有許多優美的解說和絕美的風景擺在您的面前。她是壽寧西北部的一座高海拔大山,與慶元縣留香、竹坪、江根等村交界。原名鹼山頂,後來解放軍在海拔1626米的最高峰設立測量標誌,地圖上標名雙苗尖而沿用至今。

雙苗尖以怪石、矮松、草甸、雲海聞名華東一帶。神秘的奇形怪石,似鍋鏟、似朝笏、似山魈、似袋鼠、似海龜……還有巨石堆積而成的岩洞、棋盤石塔;受勁風長年吹刮,間或錯落的盆景式矮松,讓您眼前一亮;數十公里緩坡上美麗的高山草甸、紅白紫杜鵑花,使人目不暇接;濕潤的氣候、濃濃的霧氣,在晨觀日出時還能俯瞰雲海。

順著被原始叢林灌木湮沒的石階古道,可一路觀美景、聽傳說。鹿角崗的棋盤湖,有近2000平方米,常年有水,還有水鳥棲息;竹花坑的龍井,將幾十米的瀑布一分為二,形成細雨凄凄,涼風習習的天然空調;小坑尖的風殿,好似清朝時代,朝上封賜給有功名人的帽子;竹西漈的獅子觀瀑,對兩岸景色思緒萬千;半山岩的群猴聚會,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還有《龜背和搖動岩》《老和尚與米升壑》等等回味動人的民間傳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夢壽寧 的精彩文章:

壽寧古村落——過關通隘院洋村

TAG:大夢壽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