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擇校,是擇呢還是不擇呢?

擇校,是擇呢還是不擇呢?

點關注

去菜市場買根蔥都要挑選,何況孩子上學,怎麼能不擇校呢?

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就應該選擇上一所自己滿意的學校。擇校,在小升初顯得尤其突出。由於教育水平的差異,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就讀片區義務階段的一般學校,或參加搖號就讀本區的學校。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享受優質的教育,寧願付出高昂的學費。

有的家長說,不管花多少錢,也不管找誰,能上到好學校就好。他並不是不在乎錢,他更在乎的是不想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他要讓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家長擇校不奇怪,因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硬體軟體有差異、師資力量不均衡、教育教學水平不均衡,很多不均衡造成了家長的擇校熱。

學生選擇學校的同時,學校也在選擇學生。智力好、家庭環境好的學生擇校時有優勢,更容易被錄取。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隨著國家教育資源的發展,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了解決。擇校熱就會降溫。

孩子入小學,可以片內就近入學,就讀公立學校。第一、片內入學簡單容易,不用求人、不用交過多學費。帶著戶口本就報名了。第二、孩子離家近,不必在路上奔波。節約的時間可以做做課外活動。第三、片內學校硬體也好,班級人數少,人均教育資源豐富。

但也有家長首選民辦學校。在家長的認知中,小學、初中階段民辦學校辦學設施好,師資強。 其實,現在國家日漸加大對公立學校的教育投資,專款專用,公立學校的硬體條件越來越「硬」。而民辦學校自負盈虧。公辦學校教師的待遇和民辦學校之間差距越來越小。而民辦學校教師面對的教育教學壓力要大得多,職業的穩定性比較差,甚至很多老師是沒有教師編製的。

我個人覺得,其實家長們擠進民辦學校,真正的優勢在於選擇看好生源!由於學生經過嚴格篩選,民辦學校招手的孩子整體素質必然高,優質的核心不單單指成績好,還包括學習習慣好、家庭教養好。優質生源可以使老師的教育教學設計更加豐富,落實更加到位。幾年後,學生的升學情況自然又讓新的一屆家長羨慕不已,升學情況越好,報名人數越多,選拔出來的學生整體質量也就越高。當然學費也會越來越貴,良性循環,師資也會越來越好。家長的追捧和買單,這樣也就成就了一所所「名校」。

有小升初的家長說,公辦學校講素質教育,孩子挺開心,可是小升初升學中孩子明顯沒有民辦小學孩子有競爭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家長只能不惜財力物力人力送孩子進民辦校。

我個人覺得,問題的根源在於家庭,公立小學教育完全依據教學大綱來,這並沒有錯。孩子輕鬆愉快地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對學校生活、學習生活必然抱著一種愉悅的心理,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而學校教育從來就不是教育的全部,在學校生活之餘,如何安排孩子的課餘時間;如何找到孩子的特長和興趣;如何認識孩子的缺點和缺陷;如何引導孩子有更多的見識和能力?當然也包括對未來升學有一些規劃,這些可都是家長的責任啊。

所以,我要告訴上名校的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只要能送進「最好」的學校,就像進了保險箱,以後自己就省力了。這樣的家長內心是缺乏教育責任感的,他們想將教育的責任最大限度地推向學校。我也要說,對那些沒能把孩子送進名校家長來說,進了公立學校,並不意味著孩子的前程就毀了,恰恰給你們的家庭教育預留了更大的空間,如果規劃得當,更有利於孩子個性化的成長。

理智的家長不妨想想:同樣的學校、班級,培養出的孩子各不相同。學校教育給予的一定是標準化的東西,只能是決定孩子成長的一個因素。說到底,你的孩子優秀的根源並不僅僅是進了一所好學校,而是高質量的學校和家庭教育共同培養出了高素質的牛娃。孩子自身的智力、學習習慣,家庭的氛圍,家長的引導,孩子與同齡人的交往……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才把你的孩子塑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學習、生活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是孩子個體發育形成的重要時期,希望各位家長千萬不要錯過。否則,中學階段花錢花精力也無法彌補。

中學階段,選擇五大名校當然是最好的了,尤其高中。要想在中考中獲勝,考取五大名校,顯然五大名校的初中成了擇校熱點。但是,非五大的初中學校考取五大名校高中的學生也不在少數;五大初中孩子落選的也不少。

對於擇校也不是絕對的,適合自己的、適合孩子的是最好的。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的。但我個人認為,家長是應該根據自己家庭和孩子情況做出最佳選擇的。

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做出越早的計劃越好,越早實施越好。古人說得好: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不是不無道理的。

父母結婚生子,遺傳決定孩子的一半,後天教育培養就非常關鍵了。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學校老師同學人文環境也會成就一個人的發展。

擇與不擇,家長您決定吧。

關注本微信公眾號:

感謝您關注本微信公眾號:壹加壹課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加壹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壹加壹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