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尾閭中正、用意不用力、鴛鴦勁等問題解答

尾閭中正、用意不用力、鴛鴦勁等問題解答

關於尾閭中正、站樁、用意不用力、胯走後弧或後下弧與背絲扣、鴛鴦勁、掖胯與擰裹腹股溝等問題解答

----聽老張侃太極《你問我答(2018年2月27日)》筆記

整理人 陳永祥

在大家準備問題期間,先講一個概念--尾閭中正,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尾閭中正是你身法要領做到位後的一種自然結果。「尾閭中正」是一種形容比喻,形容比喻的是立身中正。尾閭是不可操作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像命門後撐,也是一種比喻,沒有可操作性。可操作的不是尾閭、也不是命門,而是身法要領。所以說,身法要領是因,其他的都是結果。「因」是可以操作的,「果」是不可以操作的。我們在理解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因和果分清楚。我們練拳的時候不要在這些問題上犯糊塗,不要浪費我們的精力,這樣不值得。

拳友問、老張答:

1問:站樁的時候膝關節打晃說明大小腿力量不夠?

答:不完全是這樣。單腿支撐的時候,有晃來晃去重心不穩的現象,這種情況不是由單個因素所決定的,比如說單腿支撐的時候,身體重心不穩,其一,當然和你的腿部支撐力是有關係的,其二,是你沒有把你的身體重心坐在支撐腿上。有的人講坐腿,有的人講坐胯,也就是將重心穩固在實腿上,這樣你才能穩定。其三,是膝蓋,膝蓋的外側不能超過腳掌的中間的這條線。比如膝蓋外擺致膝蓋外側超過了腳掌的中線,站著就不穩。為什麼?因為膝蓋外擺後腳內側空了,不是整個腳掌踏在地上既平又實、均勻受力,這時候重心就不穩定就會晃。站樁的時候,腿部力量很重要。但是有的人對圓襠有誤解,就是外撐膝蓋,追求外形圓,這是完全錯誤的。兩個膝蓋往外一撐,兩個腳內側都是空的,時間長了膝蓋肯定會疼!為什麼會疼呢?因為膝蓋是擰著勁的,不是處於吻合狀態。站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2問: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答:用意不用力的這個說法肯定是對的。至於說怎麼去掌握,怎麼去操作,要在具體的練拳當中,靠自己去體會。這是一個無止境的沒有終結的問題,這個問題會長期的爭論下去。有的人認為是一點力都不用,所謂的「大松大軟」。有的人認為指的是不用僵力、拙力。其實我們在練習某一個動作的時候去體會用意不用力才更有意義。我教大家在練習旋轉下沉的時候,剛開始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問題。練習旋轉下沉有兩個最基本的要求,一是一定要把膝關節固定住;二是上身要充分的放鬆,用意不用力。你只要用力了你的上身就會變形。在這個時候你體會用意不用力是最好的。演示:如練習右胯的旋轉下沉,按照兩個要領:一是固定膝蓋,絕對不能亂動如出現外擺;二是上身用意不用力。就是要放鬆、自然,不能用力。一用力你的上身甚至整個動作就會變形,如有的人用力用在肚子上,用肚子去合胯,導致身體變形;有的人用左肩去合右胯,也造成了身體變形,這兩種做法都不對。

有的人也問,說自己練習某一個動作怎麼老是松不下來呢?其實就是多練,把這個動作練到自然了就能放鬆了。就像剛才這個旋轉下沉,剛開始的時候,身體往往是松不下來,容易用力。還有的人在練習分解動作過程中,在實腿旋轉下沉的時候,屁股往後抽了,導致重心跑了,這樣造成了實腿膝蓋往後跑。這個也是不對的,這些都是用力造成的。所以說用意不用力在每個動作里去理解才更有意義。

3問:請談談胯走後弧或後下弧與背絲扣

答:胯走後弧或後下弧是一種重心移動的方式,背絲扣是過去老的練法,也是重心移動的一種方式,兩種方式是不一樣的。胯走後弧或者後下弧,對於健身的人群來講比較容易接受和掌握。現在有的拳友想在套路里用背絲扣移動重心,我覺的現在不合適,如果想練習背絲扣,大家應該先把胯走後弧或後下弧掌握了,在胯能松會動也就是會旋轉之後,再去了解、練習、掌握背絲扣。在胯還沒有能松會動的情況下不提倡練習背絲扣,而且身邊又沒有老師,這樣做只會走彎路。

4問:重心轉換固定膝蓋是在實腿,陰陽勁是關鍵對嗎?

答:這個說法是對的。只是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我曾經在視頻直播課里不止一次的講過,練習旋轉下沉或者通過旋轉下沉來移動重心,第一個階段其實練習的是松胯。通過松胯達到旋轉下沉把重心送走,另一邊再一個旋轉把重心接過來。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腹股溝的擰裹。在這個階段腿上才會有鴛鴦勁(陰陽勁),也就是擰毛巾的那個勁。不論是現在胯走下弧或者後下弧,還是背絲扣效果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往兩個不同的方向擰裹腹股溝。如胯走後下弧擰裹腹股溝,如果腹股溝擰上勁,胯根就會往外走,膝蓋就會往裡走,然後就感覺到腳內側會吃力,而且有腳往地下鑽的感覺。只有你擰裹腹股溝有力的情況下,腿上的鴛鴦勁才會出來,這個時候就是讓你的膝蓋往外擺,你也不會擺。因為勁有了,這個時候不用考慮固定膝蓋,膝蓋會自然的固定。無論背絲扣的外擰,還是擰裹腹股溝的里擰,最後腿上都是體現的一個鴛鴦勁。我們說固定膝蓋是第一個階段的練法,也就是通過松胯達到的一個旋轉下沉的目的,然後把重心送走,再通過另一側的松胯把重心移動過來。我們通過松胯使得上身旋轉45°並下沉,松胯是因,上身的旋轉並下沉都是結果,我們把這個稱為旋轉下沉,在這個旋轉下沉的時候,你實腿膝蓋是不能動的。在這個階段強調的是固定膝蓋。真正練到腹股溝會擰裹的時候就不用強調固定膝蓋了,膝蓋自然形成內扣。

無論什麼門派的太極拳、無論什麼套路、無論什麼招式,其實主要是三個元素組成:重心移動;步伐轉換;雙手的開合。雙手的開合是在重心移動和步伐轉換過程中實現的。任何拳式千變萬化都離不了這三個要素。如果我們把重心移動的規律、規矩掌握了,把步伐轉換的規律和規矩掌握了,往每一個動作裡面套就可以了,都一樣。這就是運動的規律。今天有個朋友說,在起式開左步的時候左肩高,其實在開步的時候,右胯微微的旋轉下沉,肩胯就會平,不平主要是重心沒有坐在實腿上造成的。在步伐轉換的時候重心要穩固在實腿上,這是步伐轉換的基本規律。規律規矩掌握了關鍵還在練熟、熟練!如果把重心移動和步伐轉換掌握了,兩手的開合都是跟著身體走的。這樣你在解剖一個拳式和一個套路的時候,就明白千變萬化中三要素不變!只有這樣才能把動作吃透,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這三個元素的規律就是太極拳內在運行的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套路再怎麼變都無所謂了。

5掖胯和擰裹腹股溝有什麼不同?

答:我們說的掖胯,其實是胯合住之後的一種自然結果,比如旋轉下沉之後,形成一個結果就是坐腿掖胯,那麼什麼是坐腿呢?也就是把重心坐在實腿上,腹股溝掖住了,左右兩側是一樣的。重心坐在腿上了對應的腹股溝那條縫隙掖合住了。擰裹腹股溝是不一樣的,腹股溝處要使勁的,如果擰裹的低的話,小腹會與大腿面貼住的。

6站樁時腿上的點怎麼去找?

過去視頻課都講過,站樁其實站的是身法,站的是放鬆,是練腿勁的,是在靜態的情況下,體會身法的要領的。在靜態的情況下找到身法要領的感覺之後,再在動態的當中,如練套路或定步運手過程中保持這種身法。一般來說,是要你通過松胯、胯的摺疊降低身體高度,把頭領起來,松肩、垂肘、含胸塌腰、屈膝,這些要領做到之後,你就會感覺到身上這一百多斤會沉到你的兩個腳掌中去,這個時候感覺到最累的是大腿上方。為什麼呢?人身體的重心線使然。

7問尾閭是否坐在腳後跟上?

答:大家不要想這些,這是結果,大家不要想果,應該想因。你的身法要領做到了,這些結果就會有了,如尾閭自然是中正的,腰部自然是放鬆的。這就像松肋、松胸等,身法要領做到位之後,這些都是自然結果。如松胸的狀態下兩肩會微微的前扣,這是自然結果,如果你要操作兩肩前扣就是錯誤的。塌腰,所謂的塌腰就是松胯之後屁股往下坐,這就叫塌腰。胯不松、屁股不往下坐,腰永遠松不下來。

站樁、練拳後腰部不舒服,主要是這麼幾個原因引起的,一是撅屁股導致,二是尾閭前卷導致,三是松胯後發現身體前穹故意挺胸造成了後背成為一個大弧線,導致腰部肌肉緊張。歸根到底是腰命門部位肌肉或腰椎沒有處於一個放鬆狀態。

站樁、蹲牆等方法可以增加腿部力量。增加腿部力量、松胯等都需要長期堅持鍛煉才能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運動關愛健康 的精彩文章:

以身帶動四肢的練習方法和原理
「兩胯內收內合」的練習方法和步驟

TAG:太極運動關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