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是解放人類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是解放人類

2015年11月,新華社啟用機器人寫稿系統「快筆小新」,供職於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和中國證券報,撰寫體育賽事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

2018年,舉世矚目的中國兩會在北京召開。新華社「媒體大腦」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熱詞,生產發布了史上首條關於兩會內容的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2018兩會MGC輿情熱點》,將人工智慧在新聞報道領域的作用推入深度領域。

1858年,一個叫漢密爾頓·史密斯的美國人在匹茨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機,1874年,美國人比爾·布萊克斯發明了木製手搖洗衣機。

在隨後的歷史進程中,洗衣服這件簡單又複雜的家務工作,被機械接管了,人類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去探尋和思考更有意義的事。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歷史表明,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總是會被率先應用于軍事領域。隨著計算機算力的提升,人類探究世界的腳步提升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速度。更準確、更具威力的武器裝備,在計算機的支持下被開發了出來。小到單兵自動化武器,大到巨艦核武,人類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但終歸,用文明與人性,將危險關進了籠子。

此時,最可怕的武器,依舊在人類的掌控之下。沒有一種武器,可以自己識別和判斷出有威脅的敵人,並且,能夠權衡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利益後,自動判斷是否給予武力還擊。發射的按鈕,依舊控制在人類手中。

給歲月以文明。

人類近代歷史,隨著計算機的不斷「進化」,悄然改變了軌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將軍卡德爾、皮切爾,向英國軍事航空學會提出了一項建議:研製一種不用人駕駛,而用無線電操縱的小型飛機,使它能夠飛到敵方某一目標區上空,將事先裝在小飛機上的炸彈投下去。

今天,無人機廣泛應用於航拍、農業、植保、微型自拍、快遞運輸、災難救援、觀察野生動物、監控傳染病、測繪、新聞報道、電力巡檢、救災、影視拍攝等領域。

1956年夏季,以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首的一批年輕科學家在一起聚會,共同研究和探討用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有關問題,並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它標誌著「人工智慧」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

至此,機器,被賦予了智慧。

這曾經引起了極大的恐慌。因為人類發現,擁有了智慧的機器,極有可能對當今世界的體系和秩序,產生無法估量的衝擊。

而且,一旦真的出現了能夠如人類一般進行思考、行動的智慧,卻搭載在不知疲倦的金屬或晶體晶元上時,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的「特殊性」,就被漸漸模糊了。失控的機器人有可能會比人類更嫻熟地操作武器並且對人類安全產生威脅,其實僅僅是人工智慧令部分更加關注於人類發展的科學家與哲學學者恐慌的冰山一角而已。

最為可怕的,其實是如果有一天,人工智慧可以完成只有人類才可以完成的工作。

長久以來,人類對於人工智慧始終樂觀的重要依據,就是機器在某些領域,永遠不可能具備超越人類的機會。例如思考,例如情感,例如創造文明,傳播信仰。

2016年4月19日,美國普利策新聞獎18日揭曉,創立一百年來,普利策獎見證了社會時代變遷和媒體報道技術的演替。

還好,摘獲各項大獎的仍是人類。

牛津大學的報告指出,新聞記者是未來最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但是,2014年,美聯社已啟用機器人寫稿系統進行財經報道。

機器人還曾經被某些跨國媒體公司應用於體育新聞報道寫作,完成了對夢幻橄欖球賽的報道,機器人寫手還在行文中大展幽默感。在2016年,1分鐘最多可生成2000篇報道,涉及金融、房地產、體育等多領域的機器人寫手,已經完成了15億篇文章。

《紐約時報》的新媒體運營總監,是一位非常專業且高效的員工。「他」每天從超過300篇文章中挑出最容易被社交媒體擴散傳播的文章,推薦給編輯發布到推特和臉書等社交媒體平台。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經「他」篩選後推薦的文章,點擊量能達到非推薦文章的38倍。

這位總監,名為「Blossom」,並不是某個新聞專業的高材生,「他」的特長,也並不是新媒體推廣,同時,也並不是很擅長文字工作,「他」的特長,是學習,學習人類。

「Blossom」是一個機器人程序。

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是為了解放人類。創造與運用新的科學技術,絕不是為了讓人類成為可以被取代的對象,而是為了將人類從繁重且必須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探尋宇宙的真理,思考文明的意義,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這是繼2017年首次被寫入之後,「人工智慧」第二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

人工智慧發展至今已經有60年的歷史,直到近年來演算法、算力和大數據的技術獲得突破,才使得之步入幾何增長的快車道,乃至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2016年,人工智慧AlphaGo大戰韓國棋手李世石,那時候人們還在用看待實驗室高科技的眼光圍觀它。而今天,從語音圖像識別、人臉識別、智能翻譯,到AI查勘定損、智能投顧、無人駕駛等等,人工智慧已經以一個我們想不到的速度蔓延、滲透到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慧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中國企業數量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當「智能+」社會步步臨近的時候,黨和國家將人工智慧作為我國「發展壯大新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寄予之期望不言而喻。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慧高端人才」成為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面向2030年,《發展規劃》提出「三步走」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要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社會建設要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我國要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人工智慧,正向我們走來。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我們

中國好服務 傳播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服務聯盟頭版 的精彩文章:

父母催婚太恐怖,網路相親全是坑
爸媽別逼我,我也想租個女友回家——一封單身兒女的信

TAG:好服務聯盟頭版 |